楠木軒

方正證券率先“交卷”成績亮眼 券商整體業績“腰斬”仍凸顯 專家:後市可能回溫

由 湯生 釋出於 財經

A股上市券商首份年報出爐!2月27日,方正證券釋出2022年年報,報告期內,方正證券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17.88%,創近六年新高。雖然方正證券業績突出令市場眼前一亮,不過,從此前多家券商釋出的業績快報或業績預告顯示,2022年券商整體業績水平不佳。除方正證券業績預告淨利增長外,27家券商淨利均有所下滑,其中,14家券商預計2022年淨利下滑超50%,此外,還有5家券商更直接披露預虧情況。有業內人士指出,2022年全球經濟復甦不平衡,金融市場波動加劇,給券商經營帶來了一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預測2023年券商業績仍舊存在不確定性,但整體可能會有所改善。

券商首份成績單“亮相”

券商行業首份2022年成績單出爐。2月27日,方正證券釋出2022年年報,報告期內營收淨利漲跌不一,淨利潤逆市增長。具體來看,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77.77億元,同比下降9.79%;實現歸母淨利潤21.48億元,創近六年新高,同比增長17.88%。截至2022年末,方正證券總資產1816.12億元,同比增長5.21%。

對照此前多家券商公佈預計下滑的業績快報不難看出,方正證券的2022成績單可謂突出。就業績逆市增長的具體原因,北京商報記者發文採訪方正證券,但截至發稿暫未收到回覆。不過,在年報中方正證券表示,面對多重超預期因素,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不確定性加大,證券市場活躍度下降,給公司經營發展帶來巨大壓力。方正證券控股股東變更完成,股權結構清晰,通過歷史風險出清、債券融資恢復、融資渠道開啟等方式,實現了全年業績逆市增長,淨利潤增速行業領先。

中泰資本董事王冬偉表示,方正證券能夠逆市跑贏市場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其在業務和市場上的戰略調整以及管理最佳化。在2022年,面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和壓力,方正證券調整業務佈局,加強風險管控,這些都為其逆市跑贏券商整體表現奠定了基礎。

而針對營業收入下滑的同時實現淨利潤增長的情況,王冬偉表示,此現象相對常見。這主要是由於券商在面對市場波動和不確定性時,會採取一系列措施,如削減成本、最佳化業務結構、加強風險管控等,以增強盈利能力。

伴隨年報出爐,方正證券也披露了新任高階管理人員的任職情況,聘任孫斌為首席風險官,聘任袁玉平為公司執行委員會委員、副總裁。而在2月17日,方正也剛剛迎來新任執行委員會委員、副總裁、財務負責人、董事會秘書,由曾任平安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財務總監、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特別助理的李巖任職。

此外,在2022年末,方正證券完成一輪重要股權變更,控股股東變為新方正集團,中國平安間接控股,同時,社保基金會成為方正證券第二大股東。對於該次股權變更,方正證券也在2022年年報中指出,公司形成了有史以來最強的持股格局。這些實力雄厚、品牌卓越的股東,也將為其發展提供有力支援。

業績“腰斬”仍是主流

方正證券率先交出的考卷,著實令市場眼前一亮,不過,從1月以來券商披露的業績快報或業績預告來看,2022年券商整體業績表現不佳。截至2月28日,28家披露業績快報/業績預報的券商中,僅方正證券的2022年歸母淨利潤預計實現正增長,其餘27家券商淨利均有所下滑,頭部券商中信證券在業績快報中表示其營收、淨利潤同比均有所下降,2022年實現營業收入655.33億元,同比下降14.36%,歸母淨利潤211.21億元,同比下降8.57%。此外,14家券商預計2022年歸母淨利潤下滑幅度超過50%,還有天風證券、太平洋證券等5家券商更直接預告虧損。

以太平洋證券為例,經財務部門初步測算,預計太平洋證券2022年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3億元到-3.7億元,與2021年同期相比,將出現虧損。太平洋證券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各業務條線經營穩定,但由於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及預計負債、終止確認部分遞延所得稅資產等原因,成為公司2022年虧損的原因。

也有市場分析人士直言,2022年券商自營部門虧損嚴重才是券商業績下滑的核心原因。對照此前釋出的業績快報看,天風證券、紅塔證券、長城證券等多家券商也均在業績預告中表示,業績變動或下滑主要與券商自營業務收益減少有關。

整體來看,王冬偉指出,券商2022年業績普遍下滑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因素。首先,2022年全球經濟復甦不平衡,金融市場波動加劇,給券商經營帶來了一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其次,券商所處的行業競爭加劇,佣金下調、資管業務監管加強等都對券商的收入和利潤產生了影響;此外,券商管理體系和業務結構也需要進一步最佳化和調整,以提升盈利能力。

展望後市,王冬偉表示,預計2023年券商業績仍存不確定性,但整體可能會有所改善。受到宏觀經濟和市場環境的影響,券商的營收和淨利潤仍可能面臨壓力,但隨著金融市場逐漸穩定和政策環境的改善,券商業績有望逐步回升。此外,券商也將加大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的力度,提升業務效率和盈利能力,為業績的改善提供支撐。

北京商報記者 劉宇陽 郝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