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呼喚塑膠汙染治理能力現代化
2020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生態環境部聯合釋出《關於進一步加強塑膠汙染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解決當前突出的全球性塑膠汙染問題,意義重大。
塑膠垃圾治理,呼喚新的制度安排。修訂法規、出臺政策解決當下緊迫問題,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2008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釋出《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膠購物袋的通知》,解決了當時發泡塑膠餐盒及其鐵路兩旁隨意丟棄問題。近年來,隨著快遞、外賣等新業態的發展,塑膠汙染治理面臨全新形勢和挑戰:一次性塑膠製品消費量持續上升,替代品推廣應用不夠,企業、公眾參與意識不強,治理模式尚未形成。為此,《意見》提出了限禁部分塑膠產品、推廣替代產品、規範回收處置、監督檢查等制度安排,為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系統治理塑膠汙染做出了總體部署。利用法規政策解決社會影響大、危害生態安全的緊迫問題,也是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是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未來的發展要求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塑膠因不生鏽、耐腐蝕、不易碎、重量輕、成本低、使用壽命長、透明和防水等優點,被廣泛用於工業、建築、醫療和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價格彈性小,即使收費消費者也會選用。據有關研究,從全球塑膠廢物流向看,回收的塑膠廢物僅佔35%;大量進行填埋和焚燒,部分洩露到自然環境中。因此,減少一次性塑膠製品使用,增加可安全重複使用、迴圈或堆肥的新型產品,發展塑膠迴圈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是資源效率更高的需要。化學是世界顛覆性技術變革的核心,分子層面的創新則是迴圈經濟的驅動力。塑膠汙染治理可以倒逼企業,從包裝、倉儲、運輸、配送等環節尋求節約途徑,推出新產品、新模式。塑膠製品是石油加工製成的,如能得到回收利用,不僅可以減少石油化工生產過程的汙染,還能提高我國稀缺的石油利用效率。因此,要設計新的塑膠產品以便於回收利用;開發那些便於收集、分類和回收材料的新技術和系統,使消費者便於參加回收利用;增加可收集和再利用的塑膠品種供應,“變廢為寶”以滿足市場需求。集國家之力攻克塑膠治理中的難題,也是提高供給質量的必然要求。
是生態環境保護和人類身體健康的需要。塑膠廢物填埋佔用大片土地,且難以分解。塑膠微球體積微小,在環境中長期存在並大量富集,最終會流入河流、湖泊和大海,被浮游動物、貝類、魚類、海鳥和哺乳動物等海洋生物攝食後,會影響海洋生物生長、發育和繁殖,進而威脅人體健康。因此,2018年世界環境日主題被確定為“塑戰速決”,呼籲各國攜手應對塑膠汙染。
是轉變消費模式的需要。消費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因素;公眾是消費主體,必須提升環保意識,改變生活方式,倒逼塑膠產業轉型升級。近年來,隨著原油價格持續走低和化工行業產能不斷增加,塑膠回收和再生企業失去了發展空間。為滿足功能性需求,很多塑膠產品是由多種材料複合而成的,如食品的保鮮包裝、服裝的化纖材料、種類迥異的塑膠瓶等,產品的複雜性增加了分類回收的難度。在垃圾回收分類中,公眾無法準確投放型別眾多的廢舊塑膠產品。因此,少用塑膠袋、處理好塑膠廢物是戰勝“白色汙染”的關鍵。要透過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宣傳,倡導公眾“每次購物少用一半塑膠袋”,最終少用乃至不用一次性塑膠產品。鼓勵在公共場所設定自助式、智慧化投放裝置,鼓勵公眾在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推廣使用布袋、紙袋等非塑膠製品和可降解購物袋,進而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綠色生活方式。
是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需要。在2015年第二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微塑膠汙染被列入環境與生態科學領域的第二大科學問題,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並列為重大全球環境問題。聯合國環境署、歐盟及環境保護社團組織,啟動了塑膠新經濟的全球承諾活動。塑膠垃圾治理不僅有利於保護環境,對實現2030年碳排放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實現我國經濟的綠色轉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也將產生積極影響。因此,我們應以國際視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積極開展政府、研究機構、企業等各層面國際合作,講好“塑膠汙染治理的中國故事”,樹立我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