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20年是外資公募破局之年,今年可謂是外資公募發展壯大的年份,公募基金市場不僅迎來了首隻外資公募產品,更是有多家外資公募相繼獲准設立。
證監會網站顯示,路博邁基金已於9月22日正式獲得監管層批覆,成為繼貝萊德基金、富達基金之後,國內第三家外資獨資基金管理公司。
作為國內公募市場的新生力量,外資系公募已經正式登上大資管“舞臺”。
路博邁正式進軍國內公募業務
9月24日晚間,證監會官網掛出《關於核准設立路博邁基金管理(中國)有限公司的批覆》,路博邁成為國內第三家獲准設立的外商獨資基金管理公司。
早在去年4月1日,公募基金正式取消外資持股比限制的第一天,多家海外資管巨頭第一時間遞交設立全資公募基金公司的申請,路博邁正是其中之一,相關申請在去年9月18日獲正式受理,隨後在去年11月24日,路博邁接到第一次監管反饋意見,時隔1年零5個多月的時間,終獲批文。
批覆函顯示,路博邁基金註冊資本為1.5億元人民幣,由路博邁投資顧問有限公司(Neuberger Berman Investment Advisers LLC)100%控股,註冊地為上海市,公司經營範圍為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基金銷售、私募資產管理和中國證監會許可的其他業務。
證監會表示,路博邁基金應當按照《公司法》《證券投資基金法》《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辦法》《證券投資基金行業高階管理人員任職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的要求,自批覆之日起6個月內完成路博邁基金組建工作,足額繳付出資,選舉董事、監事,聘任高階管理人員。
路博邁基金應當在取得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頒發的營業執照後,到證監會領取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在取得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前,不得以該名稱對外開展業務;自取得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之日起6個月內,應當發行公募基金產品。
此外,路博邁基金應當嚴格落實《網路安全法》等相關規定,加強對基金業務資料及投資者個人資訊跨境流動的合規管理,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保障重要資訊系統及網路安全穩定執行。
全球資產管理規模超過4330億美元
據瞭解,路博邁是一家國際老牌資產管理公司,公司創始人之一、被稱為美國共同基金之父的Roy Neuberger 在1939年與Robert Berman 聯合創立了路博邁(Neuberger Berman)。
路博邁1999年於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2003 年被雷曼兄弟公司收購,併成為其投資管理部。期間至 2008 年路博邁繼續拓展投資能力並建立多個投資平臺包括對沖基金、量化投資、UCITS 基金、抵押貸款證券 (CLO) /銀行貸款業務以及多元資產平臺。
在2008年的金融風暴中,雷曼兄弟面臨破產的命運。於2009 年,路博邁由現時主席及行政總裁 George H。 Walker 所領導的管理團隊帶領公司分拆獨立,於2015年實現員工百分百持股。
截至2021年6月30日,路博邁的資產管理規模超過4330億美元(約合2.80萬億人民幣,按照當時匯率計算),管理資產型別涵蓋股票、固定收益、對沖基金及流動性另類資產、房地產。
路博邁中國區執行總裁兼路博邁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頌先生表示,成為首批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資公募基金,是路博邁中國業務拓展的里程碑,這是中國業務的新起點,公募基金能夠為更多的中國投資者服務,滿足他們的多元化投資需求,以及幫助全球投資者進一步發掘中國市場價值。
事實上,路博邁早在2008年就進入了中國市場,2016年路博邁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作為WFOE在上海自貿區註冊成立, 2017年在中國基金業協會註冊為私募基金管理人,2018年獲得上海金融辦支援成為QDLP業務試點機構,設立海外投資基金管理子公司。
基金業協會網站顯示,路博邁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共備案了包括路博邁債券1號、路博邁穩益一號、路博邁量化動態優選1號在內6只私募基金,並擔任華潤信託·路博邁中國股票1號、銀河資本-路博邁信淮1號兩隻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的投資顧問,其中,路博邁量化靈活智選1號、路博邁量化精選1號兩隻私募基金已經提前清算。
路博邁投資(上海)的CEO劉頌此前也是國內公募基金公司的高管,他曾先後在中國香港及內地的景順(Invesco)和景順長城(Invesco Great Wall)任職,2012年底擔任德意志資產管理大中華區主管。加盟路博邁之前,劉頌為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更多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公司有望“誕生”
今年9月,國內投資者迎來了貝萊德發行的首隻由外資公募管理的基金產品——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基金,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的外資公募產品將會陸續和投資者見面,公募基金業正式進入內外資機構同臺競技的新時代。
從目前監管披露的基金管理公司設立審批表上看, 海外資管巨頭申請設立外商獨資公募基金熱情爆棚。除了已經獲批的3家外資公募之外,最近一年,範達集團、聯博集團、施羅德基金等外資機構也遞交了申請設立公募基金公司的申請。
不僅如此,在早前參股的合資基金公司中,也有一些基金公司的外方股東在謀求成為外資全資控股基金公司。
就在6月底,泰達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51%股權的轉讓公告正式披露。當時是天津市泰達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擬轉讓泰達宏利基金公司51%的股權,轉讓底價約為17.58億元,意向受讓方目前並未披露。
公告顯示,天津市泰達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對泰達宏利基金持股比例為51%,宏利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對泰達宏利基金持股比例為49%。市場人士分析,宏利金融尋求全資控股泰達宏利基金的可能性比較大。近年來,我國金融對外開放程序持續推進,隨著政策的逐漸放寬,越來越多的巨頭在加快佈局中國市場的步伐。
而在今年5月份,華鑫股份就公告稱,摩根士丹利成功受讓華鑫證券持有的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36%股權,未來待證監會審批透過之後,摩根士丹利持有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的比例將提升至85%,完成絕對控股。
資料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134家公募基金公司(不算券商資管、保險資管等)中,中外合資企業已達到44家。其中,外資機構持股比例為49%的就有14家,另有10家合資基金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超過30%。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金融持續擴大開放,外資謀求控股權的步伐也在加快。但無論中資還是外資,都需不斷更新對中國市場的認識。事實上國內外機構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與資產定價手段大同小異,真正懂中國市場的基金公司才有優勢。無論誰控股,不夠優秀、不能與時俱進的企業終將會被淘汰。
(文章來源:中國基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