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2月,倪志兵以數千元資金首次入市,他用日記形式記錄“股海”操作,迄今股市資金累積到近500萬元。他寫股海日記的習慣也堅持了二十多年,基本上參與和見證了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30年激盪歷程。賞讀倪志兵的“股海日記”,一定程度可以還原這個時代已經發生、正在發生的變化。
近日,證券時報記者在上海對倪志兵進行了訪談。從他身上,我們很容易管窺中國股民群體那種略帶敏感又複雜多變的共性特徵,以及對股市的好奇、興奮、失落、彷徨等幾乎貫穿始終的情感軌跡。在採訪中記者感受到,倪志兵的經歷和感悟,不僅濃縮在他的日記本里,也在不斷影響著他的家人、同事、朋友甚至初次謀面的人,比如記者本人。
1992年“正式下股海”
據介紹,記者眼前的這些記錄文字,曾以連載形式發表在報紙上,部分也有出版成書。在倪志兵的股市日記“開篇”中,記者看到,1992年12月15日,在他就職的上海某市級機關單位,同辦公室的一位女同事對他說:“有個證券公司來電,讓你去領股票磁卡。”那時,倪志兵的心情竟然是“緊張”的,因為那個年代“辦股票磁卡是防擴散的事情”。
日記中他寫道——晚上我在家裡,把壓在寫字檯玻璃底下的馬克思寫給恩格斯信中的一段話反覆讀了兩遍。馬克思說:“假如我最近幾天有錢的話,我就可以在這裡的交易所賺到許多錢,現在倫敦又到了可以靠機智和少量資金賺錢的時候。”
在與記者面對面交流時,談到這個當初激勵他勇敢入市的“偉人談話”,倪志兵仍是津津樂道。而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的股票市場開始萌芽,雖然報紙上對此有所宣傳,但倪志兵最初是拒絕介入的。對此他一度認為“一個自覺的黨員幹部是不能去做股票的”。所以,第一次大規模的股票認購證發行,被他本能地拒絕了。
或許是革命導師的思想直接影響了他,1992年倪志兵正式入市。這時,他的觀念才有了根本改變,後來就辦了股票交易帳戶。因為對做股票一竅不通,他剛開始準備著輸錢,但又覺得輸要輸個明白,應該留下買賣股票的記錄。於是,從他買第一隻股票開始,《股海日記》也隨之誕生。
記者瞭解到,在多年後參加一次媒體主辦的“我與資本市場徵文”活動時,倪志兵寫道——儘管我的《股海日記》是我個人在股市操作的記錄,其實,字裡行間也同時記錄下了我國證券發展的歷史。我買的第一隻股票二紡機是在(上海)文化廣場買的,而文化廣場的股票臨時委託櫃檯正是我國股票市場發展中的一個“腳印”,她被股民們稱為“散戶小戶交易的天地”。
對於剛剛開始記的《股海日記》,倪志兵認為“我更多看到的是自己對股市充滿著的好奇,還有一份想賺錢的猴急,完全是一個不成熟股民的原生態。”
賺到“第一桶金”
記者在梳理倪志兵日記時發現,在進入股市的頭一年,他買過的股票包括二紡機(今市北高新)、金盃汽車、異型鋼管(今ST滬科)、氯鹼化工、真空電子(今雲賽智聯)、原水股份(今城投控股)等,也參與購買了1993年上海第二批股票認購證。
有目共睹,從1990年首批上市的“老八股”到如今超過4000只股票,A股總市值從彼時23.82億元增長到近80萬億元,投資者數量從(中登公司有記錄以來)2005年初的7221.05萬戶發展到最新的17462.6萬戶(截至2020年10月末),中國股票市場歷經驚人鉅變。
1993年10月4日倪志兵在日記中寫道——“今天股市的鬧猛是在意料之中。節前,深圳寶安持有延中實業在外發行5%股票的訊息,像是點燃了一枚爆竹的引線終於炸響。”
公開資料顯示,當年9月30日,中國寶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宣佈持有上海延中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今方正科技)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超過5%,這一事件揭開中國收購上市公司的第一幕。
在股市摸爬滾打近1年的倪志兵,由於愛學習肯鑽研,已經懂得如何把握市場個股機會,以及如何像馬克思那樣“靠機智和少量資金賺錢”。
他告訴記者,迄今對當時的一幕仍記憶猶新,1993年9月30日,他在證券交易大廳聽到深圳寶安收購延中實業的事情,便急速回家,找出刊登有《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規定》那一天的報紙,目不轉睛地看了起來。關於這件事,他在日記中寫“我把這一章節的條款反反覆覆看了幾遍,覺得寶安收購延中,延中股票必然引起緊俏”。隨後他再次趕回證券公司,在9月30日收市前以15.6元買進300股延中實業股票。隨後的交易日,他再度斥資大舉買入1500股。
倪志兵對這件事印象深刻,他說,僅4個交易日,延中實業股價就漲到38元以上(現行股票漲跌停板制度從1996年12月16日開始實施),他將持有的1800股悉數丟擲,淨賺38000元。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這不啻於一筆鉅款。
然而,對他來講這還算不得是“第一桶金”。據介紹,2006年7月倪志兵以均價17元重倉買進G上港,這3萬股合計51萬元。用這麼多資金買一隻股票,在他做股票的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隨後2007年,倪志兵又陸續重倉參與S*ST華塑和萬科A,最終獲得豐厚回報,總計盈利約150萬元。後來總結時,倪志兵將這三隻股票的交易稱為“三大戰役”,這也幫他賺來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他在5900點時果斷清倉出局,保住了這輪牛市的勝利成果。
倪志兵或許是那個年代率先衝進中國股市那部分人的一個縮影。
良好的操作習慣
倪志兵表示,《股海日記》中最具價值的是他對股市的深入思考以及對成功操作的總結。尤其是關於2007年牛市“逃頂”,他在日記中寫道:“是良好的操作習慣讓我躲過了股災”。對此他認為,所謂良好的操作習慣有兩點,一是“拉肚子式清倉”,二是“一隻股票賺了再買第二隻”。他很看重自己這個做股票的經驗 ,因此在《股海日記》摘錄出版成書時,取名為《我是散戶,我就這樣賺錢》。
據廣發證券上海漕溪北路營業部負責人介紹,倪志兵是他們這裡第一個開通融資融券賬戶的客戶。不過,據倪志兵自己介紹,他迄今為止只做過一筆兩融操作。對此他有自己的想法——“既然是信用賬戶,就不應該要抵押擔保。”此外加上操作不便利等一些其他原因,他便不再採用信用交易,而仍是隻用自有資金進行股票交易。
雖然是一個散戶,倪志兵對公司調研卻比較看重。據回憶,韶鋼松山是他第一家去現場調研的上市公司,為此還專門寫了書信表述自己對企業生產經營的見解。除此之外,他還調研過湖南天雁、愛康科技、寧波熱電、吉林化纖、利源精製、精工鋼構等上市公司。他認為,選股票就是“選董事長”,這需要對公司長時間的觀察和研究。搞調研出身的他深知,買股票“知之才能持之”。
關於技術分析,他給記者提示了三句話,一是“懂技術”。不懂技術分析就買股票,多少有點盲目;二是“不唯技術”。他堅信“總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支配著市場”,對此要有足夠的敬畏之心;三是“注重當下”。股市眼前怎樣,是你必須清楚的,是你一切操作的基石。
倪志兵對一件事念念不忘。他說,2009年新中國成立60週年時,新華社一篇名為《驚人的跨越——新中國60年經濟發展述評》文章中,有整個段落用92個字提到了他。文章說“今年60歲的倪志兵早年在讀《子夜》時知道了資本和股票,當時認為都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如今,倪志兵成為中國股民中的一員,他有兩個願望,一是讓自己的炒股資金增加,一是出版自己的《股海日記》。”倪志兵告訴記者,他自認為自己成了“新中國股民的代表”。
最後他對記者說,等股市資金到了1000萬元,就出版這套全部日記。相信這個日子不會太遙遠。
歡迎文末留言,最後請諸位隨手戳右下方“贊”和“在看”哈!(本文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淘股吧立場)(本文來源:證券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