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爾股份是怎麼變成“小立訊”的?

歌爾股份是怎麼變成“小立訊”的?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商業往往如此。

全文3264字,閱讀約需7分鐘

文 | 聽雨

編輯 | 楊旭然

本文核心觀點

1.在2017年之前,歌爾和立訊發展節奏同步,但在卡位蘋果AirPods代工的關鍵節點上,歌爾慢了一步,次於立訊成為AirPods二供;

2.最終呈現出的結果是在營收、淨利潤和市值上,歌爾都比立訊差了一倍;

3.在未來的增長點上,歌爾與立訊選擇了不同的佈局方向,立訊的佈局空間更為廣闊。

在消費電子界,立訊精密的地位如同白酒界的茅臺,充滿了傳奇與財富的味道——

富士康“打工妹”逆襲;憑藉著為蘋果代工AirPods,三年內營收增長174%,市值最高衝破4000億人民幣,超越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親獲蘋果CEO庫克稱讚......

而在離崑山一千公里的山東濟南,另外一家蘋果供應鏈企業——歌爾股份,同樣憑藉著為AirPods代工獲得了高速增長,股價從2018年底的6元低位,漲至現在的44元,市值約1400億,被稱為“小立訊”。

然而回望兩家公司的發展歷史,在聲學領域,歌爾才是那個先行者,是被立訊精密逆襲反超的行業龍頭。

2017,關鍵卡位失誤

2017年之前,歌爾股份與立訊精密的發展處於一種“相似的平行”狀態。

歌爾股份與立訊精密成立的年份相近。

上世紀90年代,主營微型話筒的濰坊市無線電八廠倒閉,其中的一名車間技術員姜濱利用原來的技術,成立了小型私營企業濰坊怡力達電聲,主營產品仍然是話筒。2001年,公司改名歌爾聲學。

與此同時,1997年,在富士康從打工妹做到課長的王來春,也離開富士康,與其兄王來勝創立了一個工廠,初營業務是電視機後殼、電線插板等。2002年前後,富士康訂單暴增,開始將PC轉換器的訂單交給立訊精密。

改名歌爾聲學後,歌爾的業務拓展至MEMS感測器模組、微型揚聲器、麥克風、天線、受話器模組等聲學元器件的製造與銷售,客戶涵蓋三星、索尼、谷歌、微軟、思科等全球頂級廠商,並逐漸成長為全球聲學行業龍頭,於2008年上市,上市當年營業收入10.12億元,淨利潤1.2億元。

而這一時期的立訊精密,在拿到富士康訂單後,業績也獲得了飛速增長,代工的產品從單一的PC轉換器,逐漸拓展至筆記本、消費電子連線線。

立訊精密比歌爾股份晚兩年,於2010年上市。上市當年的營業收入與歌爾幾近相同,為10.11億,淨利潤1.16億。

二者切入蘋果供應鏈的時間也相近。

2010年,歌爾股份切入蘋果產業鏈,為蘋果供應聲學元件、有線耳機等。

晚於歌爾一年,立訊精密在2011年透過收購崑山聯滔進入蘋果供應鏈,成為蘋果連線線的主要供應商之一。此後又相繼獲得了iPad內部線、MacBook電源線、AppleWacth無線充電/錶帶、MacBookType-C以及iPhone轉接頭等蘋果訂單。

受益於蘋果手機出貨量的行業性持續提升,兩者在上市後至2017年的幾年時間內都獲得了飛速成長,歌爾從上市時的10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255億元,立訊增長至228億元。

轉折也出現在2017年。如今回頭來看,正是這一關鍵卡位,導致了此後至今兩家企業不同的增長速度和業務高度。

2016年,AirPods隨iPhone7推出。起初蘋果選定的供應商是臺企英業達,然而英業達並沒有意識到小小的AirPods將會有之後的千億市場規模,反應遲鈍。

空隙之間,歌爾也並未敏銳地意識到機會。2017年7月,立訊精密取得了蘋果AirPods的代工資格,並憑藉接近100%的良品率獲得蘋果青睞,逐漸成為AirPods主要供應商,佔據60%的代工份額。

反應過來的歌爾於2018年進入AirPods供應鏈,最終成為AirPods的第二大代工廠,佔據30%的代工份額,兩者相差一倍。

慢一步,變成了“小立訊”

作為對大客戶依存度很高的代工廠,在關鍵時間節點上的卡位,決定著代工廠的增長天花板甚至是生死存亡。正是這一快一慢的關鍵卡位,奠定了立訊精密和歌爾股份此後不同的增長速度和行業地位。

2017年起,AirPods銷量大增,並推動TWS(真無線立體聲)耳機產業鏈成為接下來幾年內成長性好的賽道之一。據Counterpoint資料,2019、2020年TWS全球出貨量將分別達到1億副、1.5億副,市場規模分別近75億美元、110億美元。

而這其中,以2019年為例,AirPods拿走了全球TWS市場50%的份額和71%的營收,牢牢佔據著統治地位。

乘著行業的東風,歌爾股份和立訊精密都取得了爆發式增長,但增長背後,兩者的差距也很明顯。

從營收和淨利潤上看,2017年,歌爾股份和立訊精密的營業收入處於同一水平線上,分別為255億元和228億元。淨利潤上,歌爾的21.4億元高於立訊的17.5億元。

差距從2018年開始拉開,2018年歌爾的營業收入為237億元 同比下降7.14%;淨利潤為8.68億元,同比下降59.42% ;而這一年,立訊精密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7.06%至358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61.05%至27億元。

在經歷2018年的轉型陣痛後,2019歌爾的營收增長至351億元,淨利潤13.07億元,同比增長50.59%;立訊精密則進一步把差距拉開,營業收入增長至625億元,淨利潤47.14億元,同比增長73.13%。

兩者最新的可比財報是2020年上半年,歌爾的營業收入為155億元,同比增長14.71%,立訊為364.52億元,同比增長70.01%。相比之下,三年時間,兩者已不是一個量級。

歌爾股份是怎麼變成“小立訊”的?
毛利率體現的是公司在市場上的溢價能力以及競爭力,在毛利率上,歌爾與立訊也處於不同水平。

2017-2019年,歌爾股份的毛利率分別為為14.73%、12.61%、12.66%,立訊精密的毛利率分別為19.46%、21.19%、19.99%。兩者平均相差約8%

除了2017年關鍵卡位的慢與快,歌爾和立訊在研發投入上的多寡,或許也是造成兩者差距的原因之一。

財報顯示,2016年,兩家公司的研發費用處於同一水平,甚至歌爾股份高於立訊精密,分別為10.24億元、9.32億元,而2017-2019的三年間,立訊精密的研發費用逐漸超過了歌爾股份一個量級。

這一時期內,歌爾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2.32億元、16.18億元、18.07億元,三年合計研發投入46.57億元;立訊精密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5.42億元、25.15億元、43.76億元,三年合計84.33億元;兩者也是相差近一倍。

同時,歌爾股份近3年研發費用資本化的比例約為30%,相比之下,立訊精密資本化比例持續為0,研發投入全部費用化。

歌爾股份是怎麼變成“小立訊”的?
這一切最終體現在市值上的差異是,2017年至今,歌爾的市值從400億漲至約1400億,而立訊精密則從440億增長到了近4000億。

大家都有光明的未來?

TWS行業的高速增長帶給兩家公司近兩年內的爆發式增長。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一兩年內,TWS將依然是兩家公司短期的增長立足點,但現有的差距,無疑將無法挽回甚至會越拉越大。

在中長期的增長上,歌爾和立訊也選擇了不同的佈局。

2018年年報中,歌爾將主營業務由原先的電聲器件和電子配件兩大項,重新劃分為精密零元件、智慧聲學整機和智慧硬體三大業務。以VR/AR為主的智慧硬體業務,是歌爾股份選擇的長期增長點。

歌爾股份是國內較早進入VR/AR領域的企業之一。

早在2012年,歌爾就開始了在VR領域的研究工作;

2015年歌爾收購丹麥音訊技術公司AM3D,獲得了3D音效增強和3D環繞音效演算法能力,為VR等穿戴裝置的聲學裝置提供解決方案;

2016年,公司開始對Oculus和索尼兩家公司獨家供貨,在國內,歌爾供貨有國內第一VR品牌之稱的Pico與華為。

截止目前,歌爾圍繞VR/AR產品佈局了光學、聲學、感測器、結構件等核心技術,可以提供包括VR/AR相關的光學元器件、頭顯裝置和外設產品在內的設計、研發和製造解決方案。

2019年,歌爾股份的智慧硬體業務營業收入為85.13億元。

立訊精密選擇切入的賽道,則是通訊領域和汽車電子領域。

2018年,立訊精密依託傳統的聯結器強項,切入前期佈局的通訊和汽車電子領域。

立訊的通訊網際網路產品主要包括電子線束、聯結器、電纜和結構件,2019年相關產品的收入為22.37億元。汽車網際網路產品主要包括汽車線束和聯結器產品,2019年相關產品收入為23.61億元人民幣。兩者合計約46億元。

目前來看,在長期的增長型業務上,歌爾股份的營業收入多於立訊精密。

在未來的市場規模上,據IDC估計,全球AR/VR支出在2019-2024年期間的五年複合年增長率為76.9%,到2024年將達到1369億美元。

而通訊業務背後則是5G、新基建的大勢,市場規模千億以上;汽車電子領域,據蓋世汽車資料,預計到2022年,全球汽車電子市場規模為2.14萬億元,其中中國市場為9783億元。

目前來看,通訊+汽車電子的佈局,市場規模大於AR/VR的市場規模,但最終,能否在下一個關鍵節點精準卡位,以及能否維持和持續迭代高階精密製造能力、技術快速迭代能力、嚴格管理能力和大規模快速出貨能力,是孰優孰劣的根本。

結語

2017年之前,歌爾股份與立訊精密的發展幾近同步,同樣以單一元器件起步,相近的時間點上,相近的營收上市,同樣的時間點進入蘋果供應鏈。

而僅僅是在2017年的關鍵卡位上慢人一步,在研發投入上差了一點決心和勇氣,在對精密製造上差了一點一滴的精益求精,最終呈現出的結果截然不同。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商業往往如此。

RECOMMEND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842 字。

轉載請註明: 歌爾股份是怎麼變成“小立訊”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