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即將度過本世紀以來最難熬的一個年份之際,展望“後疫情時代”的經濟保守主義走向,是判斷全球經濟中長期發展趨勢的必要前提。
對全球金融穩定負有重要責任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日前警告,儘管全球金融體系的韌性足以抵禦新冠危機衝擊,但政策制定者不能把金融穩定視為理所當然,當前尤須加快行動以恢復經濟增長並避免大範圍的財務困境。IMF總裁的擔憂更多是從技術層面給出的,並未深度觸及超出經濟範疇的政治因素。
但眾所周知,任何重大經濟問題某種程度上又都是政治問題。事實上,過去幾年,全球經濟發展不僅受到包括新冠疫情在內一系列重大外部變數的衝擊,更受到具有濃厚國家利益色彩的經濟保守主義的拖累。而且,某些經濟保守主義政策偏好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即便最具市場直覺的分析師也難以精準預測,在常規的政策應對邏輯框架中找到最優解決應對之策更是難上加難。而所有懂得經濟發展機理的人都知道:全球經濟的發展,既取決於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的積累與交易成本的降低,也離不開世界各國政府以及廠商、消費者等市場主體對未來發展的樂觀預期和理性預判。
概言之,越是在全球經濟面臨巨大不確定性的危情時刻,各國越需避免經濟政策的“合成謬誤”,這樣才能提升應對外部衝擊的韌性。這也是中國近年來持續擴大開放並在區域乃至全球力推投資貿易便利化的政策出發點之一。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不斷有人宣揚疫情將使更多跨國公司重新思考依賴中國供應鏈的脆弱性,甚至將加速中國與發達國家的產業鏈、供應鏈“脫鉤”程序。但從全球抗疫物資的供給端與接收端(消費端)對接來看,把鼓譟“脫鉤”的分貝拉得最高的美國,卻是全球抗疫物資流轉中的最大受益國。來自中國官方的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11月22日,中國已累計向美國出口口罩約394.3億隻,外科手套約8億雙,防護服約6.5億套,護目鏡約4676.2萬副。
充分的資訊和準確的資料是理性決策的前提。這些資料恰恰表明,當今世界,沒有任何國家、任何政治力量可以無視產業鏈、供應鏈乃至價值鏈的深度融合現實;沒有任何國家力量能夠透過構築各式各樣的壁壘來人為阻擋全球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也還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能輕易取代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發揮的重要角色。而且更關鍵的是,中國並未因為掌握著全球部分產業的核心供應鏈而對外執行任何形式的經濟保守主義。
值得肯定的是,日韓作為近鄰且在產業鏈、供應鏈方面與中國聯絡緊密的G20成員,在疫情暴發初期即高度支援中國抗疫,希望中國儘快恢復經濟常態,以保持東亞地區的供應鏈順暢。隨後,中日韓三國不僅加強疫情防控合作,共同承擔確保區域經濟穩定和供應鏈安全的重任,還攜手消除分歧加快推進區域經濟貿易一體化程序。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成功簽署,既是中日韓和東盟等國合力打造共贏性區域公共產品的標誌性成果,也是協定各成員國在以實際行動修復因受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干擾而嚴重受損的全球經濟體系。預計業已推進的中日韓自貿區(FTA)談判也將因RCEP的簽署而進一步加快,而一旦經濟規模超過20萬億美元的中日韓三國最終達成FTA協定,那將是夯實RCEP成果的最大支撐。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一方面在RCEP簽署半個月後即部署加快做好RCEP生效實施的有關工作,這凸顯了中國在維護自由貿易、謀求區域和全球合作共贏方面的國際責任感。另一方面,中國在審慎評估的基礎上,主動對接以嚴苛規則准入為重要特徵的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既是對本國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充分自信,也是基於RCEP和CPTPP在貨物貿易領域零關稅覆蓋面高度重合的現實,基於有關“十四五”及至2035年中長期發展區間內改革進展與開放成果的樂觀預期。換句話說,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不可逆轉的邏輯框架下,以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為導向的中國,不僅無需迴避相關的高標準自貿協定,更可順勢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積極引領全球範圍內的要素自由流動,促進投資貿易更趨便利化,進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部分國家正在或業已啟動的新一輪政治週期以及G20大多數成員國今年以來在促進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所展現的政策理性,也使經濟保守主義有望迎來退潮的時間視窗。(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