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申夢芸
10月12日晚,A股市場再次傳出重磅訊息。當晚,國聯證券發公告稱: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公司股票於13日復牌。訊息一出,投資者們大跌眼鏡。
“鬧劇了”、“空歡喜一場”有股民評論到。
實際上,這不是第一次券商合併“烏龍”事件 。早在今年4月14日,有市場傳聞稱,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要進行合併。訊息一出,迅速引爆金融圈。當天,中信建投大漲8.88%,中信證券盤中漲幅一度超過6%。但隨後兩家公司晚間均釋出澄清公告,稱“不存在應披露未披露的資訊”。
“沒有等到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的合併,卻等來了國聯與國金的合併。”今年9月20日,國聯證券、國金證券同時釋出公告官宣,國聯證券將受讓國金證券控股股東部分股份,同時擬透過向國金證券全體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併國金證券。
就在合併一事快要靴子落地時,卻再一次出現“烏龍”事件,兩家機構宣佈終止重組。
國聯國金“聯姻”夭折 或與內幕交易傳言有關
據國金證券公告顯示,由於交易相關方未能就本次轉讓及本次合併方案的部分核心條款達成一致意見,接控股股東終止轉讓股份的通知,交易相關方審慎研究決定終止籌劃本次重大事項。國聯證券公告當中,也作出了類似的表述。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說,國金與國聯證券終止重組,或與之前市場傳言的內幕交易因素有關,輿論壓力引發重組進展擱置。同時,因券商整合本身存在多方面的阻力因素,包括資源整合、人員及業務整合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雙方公告之前,市場似乎就有風聲顯現。9月18日(週五)兩家上市券商股價午後異動雙雙封停。
針對此事,在9月25日證監會的例行釋出會上,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證監會已關注到國聯、國金合併中可能涉內幕交易情況。並且根據相關規定要求公司自查,提交內幕資訊知情人名單,啟動了核查程式。
此外,關於兩者潛在合併的可能性,有業內人士表示,一般來說這種上市公司的合併只能是換股,而且定價必須要貼近市場交易價格。如果上市公司之間的估值差異比較大,那麼股東大會不容易透過,監管層方面也會有一定壓力。
但同時多位業內人士提到,即使此次重組終止,但並不會改變券商行業整合大趨勢,券商行業做大做強,強強聯合還是大勢所趨。對資本市場而言,更注重的還是炒作的預期,尤其是在未來資本市場加大開放與改革背景下,外資進入可能會引發行業加速洗牌,整合需求會越來越強烈,做大做強是趨勢。
券商掀合併浪潮背後:
做大做強和相互整合將漸成趨勢
針對券商近期合併情況逐漸增多,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合併一般會考慮哪些因素?
華為研究專家周錫冰認為,券商合併一般會考慮到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互補性併購。即併購後,可以擁有自己業務不強,而被併購者卻很強的競爭力。第二、具有充裕的現金流。第三、自身的戰略規劃。第四、對併購券商未來業務板塊的潛力考慮。
“國聯和國金此次‘聯姻’是屬於正常的自身戰略的擴張,國聯因為上市,募集了資金,充裕的現金流滿足激進的財務戰略。”其次,他認為,疫情影響了很多券商的業務經營,主營業務乏力,促進了不少券商的合併潮。
實際上,近年來券商合併事件增多,與中小券商的壓力增大也不無關係。
私募基金中匯潤生首席特約研究員吳昊認為,券商合併的最主要原因是在中國金融開放的大背景下,有需求打造頭部金融航母,行業內部整合,提升競爭力。“券商行業也是有周期的,在經歷幾年前的去槓桿後,證券公司是擴表的,資產負債表正在變大,這裡就有資產收購擴表的需求,擴表週期也影響未來證券公司的發展。”
吳昊認為,券商的未來一定是向頭部集中的,馬太效應明顯,頭部券商會越做越大,疊加未來數字化轉型的持續需求,券商這幾年的擴表會繼續,甚至開拓海外業務。中小券商相對是利空的,要麼是謀求被收購合併,要麼是透過資本、技術合作、收購等方式,補足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