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國電信正式公佈2021年度業績。報告期內,中國電信實現營業收入為人民幣4342億元,同比增長11.3%,其中服務收入為人民幣4028億元,同比增長7.8%,剔除出售附屬公司的收入影響後,同比增幅達到8.1%,增幅連續5年高於行業平均。
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人民幣259.52億元,同比增長24.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為250.44億元,同比增長19.2%,基本每股收益為人民幣0.31元。資本開支為人民幣867億元。
中國電信指出,2021年,公司實施“雲改數轉”戰略,以客戶為中心拓展綜合智慧資訊服務,打造科技創新核心能力,構建新型資訊基礎設施,建立強強聯合、開放合作的產業和資本生態,改革體制機制,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移動使用者價值持續增長
作為5G業務的基本盤,中國電信持續提升5G覆蓋和網路質量,創新天翼雲手機終端生態,豐富5G應用和權益體系,推出5G雲套餐,以極致融合最佳化使用者業務體驗,促進個人新興資訊消費需求升級,持續釋放新一輪流量紅利,驅動移動使用者規模和價值持續提升。
2020年,深入推進與中國聯通的網路共建共享,在用5G基站數量超過69萬站,5G網路覆蓋至全國所有市縣和部分發達鄉鎮,持續擴大4G網路整合與資源共享,網路質量和資源使用效率進一步提升,累計節省網路投資超過2100億元,每年節約網路運營成本200億元。
2021年,中國電信行動通訊服務收入為人民幣1842億元,同比增長4.9%,移動使用者達到 3.72 億戶,使用者淨增連續4年保持行業領先,天翼雲VR、雲遊戲、超高畫質、天翼雲盤和5G影片彩鈴等特色應用快速發展,價值貢獻初步顯現,移動使用者ARPU為人民幣45.0元,同比增長2.0%,5G套餐使用者滲透率達到50.4%,保持行業領先。
數字生活服務持續延伸
中國電信依託雲網融合能力優勢,融合“千兆寬頻+全屋 WiFi+天翼高畫質+智家應用”,以智家平臺匯聚內容應用和泛智慧終端產業生態,推動智慧家居產品互聯互通,持續豐富數字生活服務內涵,提供全屋智慧定製服務方案,促進生活消費品質升級。
同時,中國電信加快從智家場景向智慧社群、數字鄉村拓展,藉助物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推出社群安防、社群管理、居民服務等產品及應用,推進智慧社群打造;推出鄉村治理、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等產品及應用,推動數字鄉村建設,實現融通互促、聯動發展。
在打造數字生活服務基礎設施方面,中國電信融合雲、網、AI等能力,建設“1+31+X”架構的天翼視聯平臺,打造覆蓋31省的標準化影片能力,面向個人和家庭客戶推出天翼看家等標準化產品服務;面向政企客戶推出標準化產品疊加行業資訊化應用的定製解決方案,滿足垂直行業的智慧安防需求。
2021年,中國電信固網及智慧家庭服務收入達到人民幣1135億元,同比增長4.1%,有線寬頻使用者達到近1.70億戶,全屋WiFi、天翼看家等智家業務使用者滲透率快速提升,智慧家庭收入同比增長25.1%,寬頻綜合ARPU達到人民幣45.9元,同比增長 3.4%。
產業數字化收入規模近千億
中國電信深度融合數字經濟要素與實體經濟,以“融雲、融安全、融5G、融數、融智”為抓手,打造綜合智慧的場景化解決方案,積極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5G定製網廣泛服務於各垂直行業,創新商業模式豐富落地;天翼雲全面升級為分散式雲,數字化平臺加快模組化演進,整合業務核心能力顯著增強,公司新增IT系統實現100%雲化,存量IT系統99%完成雲化改造,全部由天翼分散式雲承載,IT雲化提質降本增效成效顯著,推動客戶加快“上雲用數賦智”。
2021 年,中國電信產業數字化業務收入達到人民幣989億元,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9.4%,增速較2020年顯著提升。
據悉,中國電信5G定製網商用專案已覆蓋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的全部15個重點行業,全年落地專案超過1,200個。“致遠、比鄰、如翼”三類定製網充分發揮 5G 廣連線、高速率、低時延和資料安全等特性,賦能工業網際網路、融媒體、智慧城市、智慧採礦、車聯網、智慧醫療、智慧港口等行業。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天翼雲收入實現翻番,達到人民幣279億元,穩居業界第一陣營,保持政務公有云市場的領先地位。同時,中國電信加強資料中心規模集約發展,IDC收入達到人民幣316億元,市場份額繼續保持行業第一。
持續強化科技創新佈局
2021年,中國電信以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向科技型企業邁出實質步伐。RDO科技創新研發體系佈局全面完成,並正在將網路、AI、安全、量子等關鍵核心技術貫通於應用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發和運營式開發。
過去的一年,中國電信推進核心技術自主掌控,天翼雲4.0、5G邊緣網路、新一代雲網運營系統、VoLTE量子密話、基站和機房AI節電等技術創新取得突破,自研5G影片彩鈴平臺全面部署。
同時加快科技成果轉化,33項成果全面轉化落地;超80個小微創新成果透過共享平臺模式實現共享和複製。全年主導及聯合主導完成 46 項國際標準,國內發明專利和 PCT 申請數量分別增長2倍和8倍,科技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此外,廣泛開展產學研用合作創新,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開展關鍵技術研究和創新合作。強化科技隊伍建設,全方位培養引進科技人才。(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