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圖蟲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眸(ID:xinmouls),撰文李姝穎,編輯桑明強,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談起美的,就不得不提它的老對手「格力」。就在去年年初,這兩家公司市值都在4000億元左右徘徊,之後便開啟了分野時刻,格力一路向南,美的一路向北:有趣的是,眼下的美的,在市值上,竟比格力多一個海爾。
並且,這種態勢很有可能還會繼續。根據美的集團半年報,2021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38.1億元,同比增長24.98%;淨利潤150.09億元,同比增長7.76%。跟競品相比,美的這份成績單還算亮眼。
種種資料表明,國內大家電市場已進入存量階段,玩家們集中思考的是,如何找到市場供需的新平衡點,並完成由面及點的新生點,美的作為近些年大、小家電的主要玩家之一,它的佈局邏輯、市場玩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基於此,本文新眸將主要分析:
- 和競品相比,美的贏在哪裡?
- 覆盤美的策略上的“得與失”;
- 後家電時代,該如何審視美的?
大眾最不解的爭議點是:曾經市佔率相當的兩家公司,緣何導致了兩倍市值差距局面。
在新眸看來,美的能破局,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1、T+3的模式;2、全品類戰略;3、全球化。
早在2015年,美的就開始在小天鵝洗衣機生產線上推動T+3實驗,這項實驗意在改變過去由總廠彙總省級經銷商的訂單組織生產,然後再從主機廠到省代、到零售商層層壓貨的傳統產銷模式,轉為直接彙總零售商的訂單,多批次小批次的柔性生產模式。
具體來說,T+3要求每個產銷週期只有四個步驟:第一個是蒐集客戶的訂單,交付給工廠(T);第二個是工廠採購原料(T+1);第三個是生產(T+2),第四個則是發貨上門(T+3)。
在這種模式下,生產製造要加快,發貨時間也要壓縮。T+3模式實施後,小天鵝的供貨週期從原來的23天壓縮到12天,渠道庫存積壓現象明顯改善,下游經銷商也因渠道庫存良性迴圈,資金壓力減弱,付款積極性提升,資金週轉速度加快。
投入使用的第一年,T+3就幫助美的、小天鵝“打贏了”跟海爾的洗衣機戰爭。
疫情期間,大量的實體店關停,格力、美的等玩家被迫將主戰場,從線下轉移的線上。巧合的是,T+3模式,正適用於線上業務:客戶網上下單可預約送貨時間,廠家也可以根據一定時期內不同地區下單量、送貨時間急緩,進行生產和配貨;利用資料管理分析和預測不同地區所需數量,在滿足多批次小批次的柔性生產的同時,也能夠及時響應線上客戶需求。
總得來說,美的小家電、廚房電器等品類眾多,且客戶需求多樣,傳統線下渠道商壓貨模式不太能實現,基於T+3戰略,美的根據客戶訴求,倒逼生產線與產品多樣化,這種根據客戶需求量定量生產的方式,既優化了效率,還降低了成本。
相較於美的,格力選擇了“淡季返利”模式。
這種模式執行方式的精髓在於:鼓勵經銷商在淡季(9月至次年2月)以優惠的價格打款購入產品,格力提早生產,年底再給經銷商發利息,確保銷售旺季(3月至8月)不會出現供給瓶頸。
這麼做的好處是,讓格力有了充足的現金流。在淡季抓緊生產,不讓產能在冬天浪費,也讓夏天銷售節奏更加從容,儘可能抹平了家電銷售(比如空調)的季節週期。但隱患是,一旦出現突發情況,很容易造成庫存積壓,這種模式在疫情面前是經不住考驗的。
某種程度上來說,格力的渠道壓貨、淡季返利,更適合在行業景氣度高的時候,進行快速擴張。但在某些特殊時刻,美的的T+3模式要更勝一籌(海爾最近也在提所謂的“天人合一”模式)。
接下來,我們來聊一聊美的的全品類戰略:
同樣是面對疫情,格力的業績波動較大,美的收到的衝擊較小。究其原因,主要在於美的收入結構有韌勁。根據財報,我們可以看到,在疫情期間,美的主要業務是暖通空調和消費電器,二者合計佔收入的比重超過總收入的80%,而且,暖通空調的收入佔比與消費電器的收入佔比相差不大,比較均衡。
美的集團的消費電器種類豐富,涵蓋的場景比較廣,無論是線上份額還是線下份額,都有著不錯的佔有率。得益於這種優勢,美的在疫情下的衝擊遠小於同行業其它企業:以2020年為例,格力的生活電器產品毛利率達到32.79%,略高於美的集團的31.61%,不過格力的生活電器對利潤的貢獻率實在太低,就是這塊讓格力和美的差距拉大。
最後,是談一談美的全球化戰略:
2011年,美的收購開利拉美空調業務股權進入阿根廷和巴西;2016年,先後透過收購東芝家電業務和中央空調企業Clivet的股權打入日本和義大利市場。相關資料顯示,到目前為止,美的已經有40%左右收入來自海外。美的出海,總體穩步推進,算是補充了一個新渠道。
美的探索中的“得與失”需要強調的是,即便美的有著不錯的成績,但家電行業整體大環境並不樂觀。
在業內人士看來,家電行業整體已進入存量時代,增量空間變得越來越小。並且,隨著消費升級概念逐漸拓展開來,白電行業結束了以往中低端以價換量的粗放式增長模式,家電行業也迎來轉型期,當“家電下鄉”的紅利褪去後,家電巨頭們發現,玩法變了,分野時刻越來越明顯。
表現在財務資料上,2018年-2020年期間,美的集團實現營收分別為2596.65億元、2782.16億元以及2842.21億元,同比增長率分別為7.87%、7.14%、2.16%,營收同比增幅逐步縮小。與此同期,報告期內,美的集團實現淨利潤增長率分別為17.05%、19.68%、12.44%,也呈下降趨勢。
傳統的經驗告訴我們,當老業務增長遇阻時,往往要去尋找新增長點。
2017年,美的集團斥重金收購德國製造業巨頭庫卡。受汽車產業波動影響,被美的收購後的庫卡,業績連續多年下滑,庫卡業績始終沒有達成預期。不僅如此,天價收購庫卡的一個副作用是,在美的賬面上產生了接近252億的商譽,這部分商譽背後的減值風險,也會影響著美的的股價變化。
在收購庫卡事件中受挫後,美的集團將視線放到了新能源汽車上:能源汽車是一個大風口。
事實上,早在2003年,美的就已經進入到了商用車行業,新眸觀察到,2004年-2006年初,美的接連收購了雲南客車廠、雲南航天神州汽車,以及湖南省三湘客車集團,新建了昆明和長沙生產基地,擁有萬臺客車整車和專用底盤製造能力,不過由於經營不善,美的造車業務在2009年就宣佈停止。
13年後,美的集團重新汲取了失敗教訓,將目標更聚焦於新能源汽車的零部件。
今年5月,美的旗下的汽車零部件公司——威靈汽車部件在合肥召開了技術釋出會,這次釋出會,威靈汽車部件帶來了5款產品,分別是EPS電機、驅動電機、電子油泵、電子水泵以及電動壓縮機。需要注意的是,美的釋出的三大產線5款產品都已經透過車規認證,這也意味著,美的距離上車只差一步。
從製造型企業,轉向智慧服務供應商從家電到造車再到數字化,「美的」的商業版圖已經發生明顯改變。
這就意味著,我們不能再以過去式理解這家公司,而是要從美的的種種動作重新審視:
首先,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這個平臺從2018年開始搭建,並且運用到了美的的幾個標杆工廠中,其中,南沙工廠被世界經濟論授予全球燈塔工廠稱號,這個平臺所展示的工業網際網路和柔性生產能力已經得到驗證。
其次,是打造美雲銷平臺。在時代變革和消費升級等多股力量下,零售分銷渠道的變革速度,已經超出了家電企業們的預期,特別是近年以來,京東、天貓、蘇寧紛紛加快從線上走到線下,加大在四五六級市場的加盟店擴張,這樣的做法意在透過市場下沉,讓競爭態勢升級。腹背承壓下,美的需要新的“工具”,開啟了面向旗下代理商和經銷商的一體化經營變革。
這也是,美的打造美雲銷平臺的底層邏輯所在。
最後,是IOT平臺。就當下而言,家電的第一階段(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紅利已經攫取完畢,需要更多的購買錨點,刺激使用者購買。在美的,家電智慧化程度被分為L0-L4 共5個等級,等級越高智慧化水平越強,L0是傳統電器,完全沒有智慧;而L3的電器可以基於學習,自動調節適合的環境,L4、5是相較於L3更加智慧的電器。
換句話說,美的IoT不再是一個平臺單位這麼簡單,它的目的是把美的從一家硬體公司,變成一家“硬體+軟體+內容+服務”的超級公司。現在的美的電器就像一個觸點,一邊連線使用者,一邊連線公司。
可以想象的是,在數字轉型的深水區,「美的」的定位又會發生轉變。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