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李寧(02331)的股價走勢引人注意——23日大跌逾9%、24日又跌超3%。而不知不覺中,從2022年開年以來,李寧股價已經累跌近40%,不可謂不讓人印象深刻。
與之同樣讓人印象深刻的,則是李寧跨界賣咖啡的事。
4月15日,天眼查資訊顯示,李寧申請註冊“寧咖啡NING COFFEE”商標。隨後又有媒體報道稱,有消費者已經在北京、湛江、廈門等地的李寧門店裡喝到寧咖啡。訊息還稱,只要在門店“任意消費”就可以免費獲得一杯,目前還未開始公開售賣,只是當成一種促銷手段。
賣運動服裝和賣咖啡,本該是兩件“風馬牛不相干”的事,但李寧還是將這兩件事串聯起來了。對於此,一些行業人士還評價李寧稱“不務正業”。事實上,“事出必有因”一樣,李寧走出這一步棋背後,必有深意。
但令人好奇的是,李寧跨界賣咖啡的操作能否帶動其不斷下行的股價呢?
為什麼跨界賣咖啡?
3月18日,李寧交出了在港上市以來最好的一份“成績單”。據年報披露,2021年,其實現營收225.7億元,同比增長56%,不僅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也是上市以來營收增速最快的一年;實現淨利潤為40億元,同比增長136%。與此同時,該公司盈利水平也大幅提升:淨利率由11.7%提升至17.8%,毛利率則由49.1%提升至53.0%。
不過,這一份看起來不錯的“成績單”,在二級市場並沒有激起很大的浪花。相反的是,李寧股價跌勢卻愈發明顯:自3月18日以來,其股價已經累跌逾18%;拉長時間線來看,2022年開年以來其股價已經累跌近40%。
關於這一現象,大概可以用一句話概況——良好的業績表象下,總有暗流湧動。
一是,國潮消費趨於理性之際,李寧薄弱的創新力能否支撐其後續的高增長之勢仍是一個未知數。
具體而言,隨著傳統文化的煥新迴歸,“國潮風”正在當代年輕消費群中快速躥紅。尤其是受2021年3月曝出的“新疆棉事件”影響,國潮文化更是在2021年迎來一個消費高點。在這一背景下,李寧憑藉早期積累的品牌效應——即2018年“中國李寧”成功在巴黎時裝週出圈,隨後被冠以“國貨之光”,成為國潮風口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但不得不說的是,隨著消費者逐漸迴歸理性,他們也不再是“只要是國貨,就為愛發電”了。
據艾瑞諮詢研報顯示,在國潮服飾購買因素中,中國品牌、中國風元素、產品質量這三大因素居於前列,其中隨著年齡增長上升,消費者更為關注的是產品質量這一因素。
(資料來源:艾瑞諮詢)
如此一來,李寧在國潮風口的“弱勢”也逐漸顯露出來了——即相對薄弱的創新力。智通財經APP瞭解到,雖然李寧2021年研發支出有所上升,但研發率卻顯著下滑,且遠低於國際品牌水平。據悉,該公司的研發開支佔總收入比率從2020年的2.2%下滑至2021年的1.8%,而據易觀資料披露諸如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頭部品牌研發費用率一般在10%左右,研發投入差距之大一目瞭然。
一般來說,研發費用率是最能體現一家公司的創新力的,而該公司如此低的研發水平之下,足以可見其單薄的產品力。由此,一旦國潮消費趨於理性,增長曲線逐漸迴歸健康增長的路徑,憑藉上述產品力李寧後續業績能否呈現高增長恐怕仍是一個“未知數”。
二是,“重營銷”發展策略下,李寧不僅營銷成本高企,也存有毛利率提升觸及天花板的風險。
據李寧財報披露,成本端方面,李寧2021全年銷售成本同比增44%達106.03億元(2019年全年銷售成本73.63億元)。其中,廣告及市場成本開支達17.8億元,相較於2020全年廣告及市場推廣開支同比增長39.1%。
“重營銷,”之下,效果卻未必都盡人意。其中最為顯著的例子就是李寧看中的“流量明星”策略正在失靈。2021年3月,李寧官宣肖戰成為李寧潮服產品的全球代言人,產品價格主要集中於300-800元的區間,主要定位為中價位商品。在肖戰代言後,同款商品於4月銷售額達峰值,但次月出現斷崖式下跌。由此可知,流量明星對李寧業績來說,持續性較為有限。
此外,還有一大重點值得一說,由於成本牽制著利潤端,因此隨著成本端的大幅增長,其毛利率或許也將觸及增長天花板——據瞭解,2021年該公司毛利率大幅提升主要是得益於DTC渠道(電商+直營)營收佔比的不斷增高,該佔比在2021年中期對便已經超過了一半。至此,隨著DTC渠道營收佔比的貢獻逐漸趨於飽和,“重營銷”發展策略下,李寧後續的毛利率提升或存有觸及天花板的風險。
綜上來看,隨著國潮消費逐漸趨於理性、流量明星策略逐漸失靈,再疊加“重營銷、輕研發”的發展弊端,李寧後續或將面臨增長乏力的風險。因此,李寧也需要找到新的增長動力和增量空間。
而李寧給出的答案是,跨界賣咖啡。
運動服飾+咖啡≠“真香”?
不可否認,咖啡賽道的確是當下炙手可熱的一大賽道。
據艾媒諮詢研報顯示,2021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約3817億元,中國消費者飲食觀念發生了改變,咖啡逐漸在中國消費者生活中普及,中國咖啡市場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預計行業保持27.2%的增長率上升,2025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將達10000億元。
另據德勤中國調研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咖啡消費者主要以年齡20~40歲的一線城市白領為主,大多數為本科以上學歷,擁有較高收入水平,未來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可支配收入的提升,潛在咖啡消費人群將持續擴張。
受益於萬億規模的發展紅利催化,不少傳統企業、網際網路企業也開始進軍咖啡賽道。
2018年,中石油成立了崑崙好客咖啡。一年以後,中石化易捷便利店也宣佈釋出新品牌易捷咖啡。同年9月,同仁堂也在店內構建咖啡館,發展新零售業務;時間再往後延,又有不少傳統企業進軍咖啡賽道,比如中國郵政於2022年2月14日在廈門開設了第一家直營咖啡店Post Coffee。
對比來看,這些跨界咖啡賽道的企業,入局的咖啡賽道的操作看似不盡相同,但相同的點則是——都為了火熱的咖啡消費背後的增量空間。
那麼,於李寧來說,跨界賣咖啡真的可行嗎?
整體而言,對於李寧來說,其跨界賣咖啡的背後亦有自己的優劣勢。
首先來看優勢端方面,截至2021年底,李寧旗下特許經銷商5905家,直接零售商1232家,共計7137家。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數字甚至於超過星巴克的5000餘家和瑞幸的6000餘家,由此可以說,李寧跨界賣咖啡具有先天的線下優勢。
而門店眾多之下,李寧的品牌受眾與咖啡群體也存在重合優勢,即都是年輕人,獲客成本也比較低。與此同時,李寧增加咖啡連鎖服務,在增加進店顧客的駐留時間之外,同時也能提升新客進店的機率。可以說是,即增強了已有客戶粘性,又帶來了新的增量空間,不失為一大“雙贏策略”。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李寧跨界賣咖啡的劣勢亦十分明顯。
一方面,產品質量、品牌調性上存有先天劣勢。一般來說,一旦切入咖啡賽道,市場考量的就不僅僅是門店優勢了,還有門店內環境如何、咖啡口感如何、產品推陳出新程度如何,這些都是檢驗其啡賣點的“硬實力”。而李寧作為深耕運動服飾的品牌企業,在場景體驗、品牌調性上存有先天劣勢,能否真正打磨具有吸引力的產品還是需要畫一個“問號”。
另一方面,咖啡賽道目前競爭十分激烈,李寧優勢不大。據瞭解,在整個咖啡賽道中,目前參與者眾多:有以NOWWA、瑞幸為代表,著重滿足上班族“咖啡剛需”的品牌;也有以星巴克、COSTA 咖啡為代表,凸顯咖啡的社交和商務屬性的品牌;同時也有諸如李寧這樣的跨界選手,比如中國郵政的郵政咖啡、中石化的易捷咖啡。因此,李寧作為“後進選手”“跨界選手”想要脫穎而出,並非易事。
不過,結合李寧傳出賣咖啡後一路下行的股價走勢來看,可見當前市場並不買賬其跨界動作。
因此,未來李寧能否憑藉咖啡的增量空間促使業績和股價齊升,這一點仍需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