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晶片企業高達27萬家,這意味著什麼?
早在2014年6月,國家提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是中國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攻堅期,並啟動了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這點燃了國內發展晶片產業的熱潮,政府押注晶片產業,各路企業也蜂擁而至。
尤其是今年8月,我國還提出了“晶片自給率要在2025年達到70%”的目標,這意味著加速推進晶片國產化已經刻不容緩。一波波吶喊聲中,晶片產業風口加速了華為海思、中芯國際、長江儲存等大廠的崛起,並催生了高達27萬家晶片企業,而這一數字背後又意味著什麼?
每天新增200家!中國晶片企業已高達27萬家
《中國經濟週刊》10月29日援引相關資料指出,截至2020年10月27日,我國已擁有27萬餘家晶片企業,其中近64%的相關企業分佈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與製造業中。如果從地域分佈來看,廣東省擁有11.7萬家晶片企業,整體佔比達43.02%,位居首位;福建省和江蘇省分別位居第二、三位。
尤其是今年以來,國內晶片企業的“誕生速度”更是瘋狂。以工商登記為準,截至10月27日,今年全國新增積體電路相關企業超過5.8萬家,增速高達33%以上,創下歷年最高水平;其中,第三季度新增近1.9萬家;換算下來,即每天新增逾200家晶片企業。
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半導體行業,這顯然將有利於為中國晶片國產化注入新動力。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新增的半導體企業中,有超過1.3萬家是已經營多年的企業,變更業務範圍,俗稱“轉產”——這可能也會引發意想不到的“虛火”。
比如,新華社旗下《瞭望》週刊報道,分佈於我國江蘇、四川、湖北、貴州、陝西等5省的6個百億級半導體專案先後陷入停擺,涉及總規劃投資規模粗略估計約為2980億元人民幣。針對上述情況,國家有關代表人士也在10月20日正式表態,按照“誰支援、誰負責”的原則,對造成重大損失或引發重大風險的,將予以通報問責。
中國市場規模達3040億!美國晶片產業損失11405億元
國內晶片企業數量的增加,反映出我國晶片行業正在加速佈局;而如果從進口市場規模來看,2019年我國晶片進口額高達3040億美元,與2018年相比雖然有所下降,但是仍為我國最大的進口商品,而中國也因此而成為全球最大的晶片進口國。也正因此,在當前美國新規的“反作用”下,美國晶片行業如今也正遭到“反噬”。
上個月初,美國領先半導體行業市場研究公司VLSI Research就警告,由於失去主要客戶,目前不少美企存在大量庫存積壓的問題,“庫存水平已經比經濟下滑之前更加嚴重”;另外,國際半導體協會(SEMI)已表示,隨著新規導致中企購買力度滑坡,美國晶片行業已為此付出了近1700億美元(約11405億元人民幣)的代價。
不僅如此,10月17日,我國有關出口限制法律在歷經三審後正式透過,並將自今年12月1日起施行;按照規定,任何國家或者地區濫用出口限制措施危害我國安全和利益的,我國便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該國家或者地區對等採取措施。據悉,此次新法還包含了一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和一份不可靠實體名單,適用於所有在華外資企業。
可以說,在當前這場全球性的科技競賽中,美國如果依舊無法剋制自己愈發肆意的行為,那該國晶片企業面臨的損失或只會更加慘重。
文 | 劉蘇林 題 | 徐曉冰 圖 | 饒建寧 盧文祥 審 | 徐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