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險企年報披露收官。
先有平安,隨後太平、人保、新華、國壽,3月28日晚間太保也已登場。港股的眾安和美股的慧擇,也讓人管窺網際網路保險和保險中介的冷暖。與此同時,輕鬆互助和水滴互助三天之內接連宣佈退出,在年報之外激起波瀾。
總之,在百年未有之大疫情的2020年,險企頂住了壓力,暴露了問題,也亟需搭上轉型的便車。
師出有名:新老戰略PK
“人保靠什麼?”2020年履新的人保董事長羅熹在業績釋出會上有此一問。他說,我們要建立“三高”模式,就是高階的人才、高階的產品、高階的客戶,很多公司都想,平安靠的是資料,太平靠的是高階,泰康靠的是養老,新華靠的是投資。
羅熹之問的背後,是各大險企的轉型和戰略PK。粗放增長和野蠻生長的時代漸行漸遠,保險正在從單一產品供給向“產品+服務”的全鏈條泅渡,誰先上岸,誰就能脫穎而出。
人保推出重歸C位的卓越保險戰略,在此之前,國壽丟擲“重振國壽”戰略,新華則提出“二次騰飛”,平安則早已啟動艱難的壽險改革,都是為了給出自己的“產品+服務”路線。
國壽麵臨“鼎新工程”收官,不過關於“重振國壽”的戰略將代代相傳。太保在2020年最大的看點在於,成功完成GDR的發行並登陸倫交所,成為首家上海、香港、倫敦三地上市的保險公司。面對長期主義的基本信念,太保也在進行戰略調整,改組成立“戰略與投資決策及ESG委員會”,啟動相關頂層設計。
在上市險企中,較為特殊的中國太平正在發揮科技賦能、內外聯動的優勢。2020年上位董事長一職的王思東,也在中國太平的年報中表態,構建保險綜合服務生態圈。
動得最早的平安,說自己的未來是金融+醫療。一直被追問退休問題的馬明哲在業績說明會上親自下場解讀,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我們非常有信心,而且透過這幾年,我們已經找到了感覺。”
聲譽風險管理:不護短,不避過
不約而同,平安、國壽和人保今年都踩雷,面臨著剛剛出爐的聲譽風險管理規定的監管壓力。平安是華夏幸福事件,國壽是前員工舉報事件,人保是假黃金事件,都喧囂一時。
三家公司都沒有迴避問題。無論是假黃金事件,還是玖富問題和假保單,人保從公司治理結構和風險控制方面進行了反思。中國人壽對於舉報事件也積極回應,表示目前調查已經接近尾聲,將在結束後儘快通報調查結果,給大家一個客觀公正的交待。
而在華夏幸福的債務危機中,平安出現幾百億的風險敞口,對此平安表態,一方面會積極化解,另一方面會躬身自省。“一次投資錯了,有的是天災人禍,有的確實是投資過程沒有做好,該檢討的要檢討。”
規模還是價值:大路朝天,各走半邊
壽險產品,是堅持價值導向還是規模導向,不同的險企給出了不同的選擇。
平安一如既往推動價值導向和提質增效。壽險改革,是平安的招牌改革動作。把代理人團隊做強,目前平安100萬人的代理人隊伍不追求大進大出,而是追求質量。
提出重歸行業C位的人保也表示,要透過社會保險、企業保險來拓展高階客戶,在邱縣假保單被媒體曝光之後,人保明確指出,堅持價值導向,推進大個險。
新華保險則選擇了另一條道路,2020年,總保費收入增速達到15.5%,為上市以來最高。從財報明顯看出,銀保渠道的保費收入增長45.6%。對於近年來大力發展銀保躉交的新華保險而言,規模的增長也是求仁得仁。對於外界質疑的價值率不高問題,新華保險CEO曾親自為銀保渠道正名,認為價值率不高不代表沒有價值,要“算大賬”。
中國人壽在2020年成績取得很多突破,保費收入首次突破6000億元,新業務價值584億元,雖然下降0.6%,但相比其他公司,表現可謂良好。對於擁有137.8萬人的個險銷售隊伍的國壽,規模和價值並行,如何用有效隊伍驅動業務發展,既提質又擴量,頗有點魚和熊掌的兩難。
投資端加分:長期低利率下的僥倖?
拜2020年牛市所賜,險企的投資收益都很不錯。比如,2020年,中國人壽總投資收益1985.96億元,同比增長17.5%;中國太保總投資收益839.97億元,同比增長25.4%;新華保險的總投資收益466.64億元,同比增長28.4%;中國太平總投資收益468.71億港元,同比增長51.8%。
代理人、渠道和營銷層面的轉型是險企的必答題,但資產端的題也不好答,後者不是送分題,甚至如果沒有未雨綢繆,有可能變成“送命題”。
當下全球無底線放水,中國雖然沒有跟風,但是長期低利率也是大機率事件。這對於險資在資產端的“長袖善舞”,不是什麼好訊息。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資管市場以短期見長,資金池盛行一時,對長期價值投資並不“友好”。險資作為長期資金,負債久期高於資產久期,這種資產和負債的錯配風險一直存在。在長期低利率下,資產荒出現,險企必須有長期應對之策,而不是被動地“看天吃飯”。
眾安與慧擇:光鮮的另一面
眾安扭虧為盈,慧擇喜中有憂,作為保險新勢力的代表,它們的年報值得咂摸。
號稱保險電商第一股的慧擇保險,營收和保費資料喜人,均獲得了高增長。全年促成總保費增長49.9%,營收增長22.8%,不過與此同時,全年淨虧損1830萬元,下滑兩倍,還是揭示出慧擇商業模式的不確定性,尚未跑出一條讓市場信服的路來。
運營成本和渠道成本的高企,是慧擇繞不過去的結構性問題。慧擇要做大規模衝量,就要不斷燒錢付通道費,盈利就難保證。慧擇目前的流量更依賴於第三方網際網路平臺,依賴於大V和KOL的引流,這是一筆不菲的費用,是一筆有可能吞噬慧擇全部利潤的費用。慧擇的盈虧平衡,就看議價能力,是否能夠降低流量成本。
眾安扭虧為盈,上市以來首次盈利,保費首次進入全國財險市場前十,可喜可賀。剖開眾安的年報,盈利主要來自成本的下降,而後者來自賠付率的下降,再後者來自消金業務的收縮。這不難理解,網際網路金融市場的監管環境逆轉,不確定性增多。
但大家對於眾安的期待更高,期待包括眾安在內的持牌網際網路保險公司能夠闖出一條新路來,而不是與傳統險企同質合流。眾安的費用率並沒有明顯下降,在2020年還略有上升。如果網際網路保險企業不能有效降低渠道費用,那麼這個牌照發放的意義便不大了。
2021年又已過小半,險企將以怎樣的組合拳傲立潮頭?拭目以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