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海天味業正式登陸A股。海天上市當天,34位持股股東一夜之間成為上億富豪,一向擅長悶聲發大財的掌門人龐康被推上前臺。海天上市後一年,靖捷加盟阿里巴巴,並在次年入選阿里新成立的“五新執行委員會”,並於同年底被任命為天貓總裁。隔行如隔山。看似這輩子並不會有任何交集的兩個人,十年後不約而同地捲入一場由新增劑引發的味業風波,在醬油市場不期而遇。
有人的地方總有江湖,一個是旋渦中的老將,一個是跨界李錦記的新帥,以及“科技與狠活”下的爭議,勾連起這個行業諸多的看點,新增劑“疊加”的安全,擠壓式的競爭,“高估”的市值,被忽視的危機公關……
“雙標”與國標 新增劑冤不冤
海天花了460億元上了一堂“公關課”。
做了一輩子醬油的龐康可能做夢都沒有想到這一天。在“食品新增劑”和“國內外雙標”兩種質疑的合力下,被稱為“醬油茅”的海天味業幾次回應,但公眾似乎都不買賬。
“消費者的情緒為什麼這麼大?平常到底因為什麼事情受了委屈?”在社交媒體上,上海至匯戰略營銷諮詢機構首席顧問、中國調味品協會經銷商分會副秘書長張戟做出了這樣一段評價。
關於新增劑“多”與“少”的安全界定,早有標準。2014年,《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新增劑使用標準》(GB 2760-2014)更新發布,對食品新增劑的定義、最大使用量、最大殘留量、使用情況等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其中允許使用的食品新增劑包括防腐劑、抗氧化劑、著色劑、增稠劑、穩定劑、營養強化劑、膨鬆劑、香料等23類超過2000種。
山梨酸鉀、苯甲酸鈉對於很多普通消費者並不陌生。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中,“這些都是防腐劑,吃多了會生病”。
在解讀中,國家高階健康管理師、培訓師王思露提到,日常食用的食品中,其新增劑的含量都是有國標進行限制的,不能想加什麼加什麼,想加多少加多少。“食品新增劑跟非法新增物是兩個概念,希望大家可以科學地去看待,千萬別讓食品新增劑替非法新增物背了黑鍋。”
從監管來看,包括食品新增劑本身的標準、使用的標準以及生產中的各個環節是否嚴格遵循GB 2760的要求等,也都有系統性的監測,只有合格的產品能夠獲得生產許可證。
王思露解釋稱,食品新增劑在食品工業價值中的體現非常大,包括增色、增味、延長食品保質期、還原食品相應的味道等,而且在各個國家的食品製作中都被廣泛利用,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對食品新增劑均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制,不同國家的標準也沒有優劣好壞之分,在限制食品新增劑的時候,更多依照的是產品的型別以及食品新增劑能夠給予食品功能來判斷,再依照相應的法律標準來執行。
此外,動態性也是標準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實時監測食品新增劑的風險暴露和風險評估,一旦有新的研究、新的結果出現,就要對原有的使用範圍和使用量進行重新評估。
公開資料顯示,與2011年版相比,GB 2760就曾對含鋁食品新增劑使用規定調整,並增加了異戊酸異丙酯等24種合成香料等。而在2016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也曾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新增劑使用標準》(GB 2760)列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制修訂專案計劃。至於人們擔心可能由累積帶來的慢性風險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孫寶國曾在央視節目《開講啦》中解釋過,在極端的情況下,一個人或者一批人,長期集中地吃某種東西,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這些問題在做風險評估的時候,其實都已經有所考慮了。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很多是嚴於其他國家的,其實考慮到的就是我國的飲食習慣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
佛山與眉山 “零新增”市場內外博弈
10月10日,在醬油市場的興風作浪的新增劑,把另一家企業送到了海天的對立面。
就在海天味業股價大跌9.35%之時,主打“零新增”醬油的千禾味業不費吹灰之力便獲得了不少的曝光度,股價漲停。
有意思的是,和幾乎40年都在與醬油打交道的海天掌門人不同,千禾味業創始人伍超群開始創業時,從事的恰恰是為下游調味品企業生產食品新增劑的工作。
雖然近期在資本市場上表現不俗,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當下160億元市值出頭、去年營收不過19億元的千禾味業,仍然和市值超過3000億元、去年營收高達250億元的海天味業存在巨大的差距。
近日,千禾味業在互動平臺上回復投資者提問時表示,目前,零新增調味品收入佔公司調味品營收的50%以上。對於“零新增”的定義及業務的計劃等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分別聯絡了海天和千禾,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覆。
後生可畏。不同於醬油江湖的“老炮兒”海天,2001年,伍超群決定讓公司直接生產調味品,並將企業更名為“千禾”。當時在國內調味品市場,已經有李錦記、海天味業、恆順等大咖,想要在這個市場有所突破實屬不易。
2008年,在中低端調味品競爭愈發激烈,盈利空間變小的大背景下,千禾嘗試性地推出零新增產品,與海天、李錦記等品牌錯位競爭。
醬油行業的財富地圖上,除了有佛山的海天,眉山的千禾也走到了高光之下。
除了伍超群和伍學明分別持有千禾味業37.09%、0.84%的股份以外,伍學明的兒子,也就是伍超群的侄子伍建勇也持股9.83%,三人合計持股比例達47.76%。按照當前市值計算,伍超群家族三人持股市值約為77億元。
根據媒體統計的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海天味業的全國經銷商數量達7147個,其產品遍佈全國各大連鎖超市、各級批發農貿市場、城鄉便利店、零售店;相比之下,千禾味業的經銷商數量僅為1903個,兩者差距甚遠。
海天和千禾隔空對戰的同時,隔壁的李錦記也辦了件大事。10月10日,李錦記換帥,前阿里巴巴高管靖捷正式擔任李錦記醬料集團新一任執行長。
從網際網路挖來了寶。李錦記在通告中表示:“靖捷深耕於品牌運營業務,涵蓋購物者營銷、店內運營、數字營銷、CRM(客戶關係管理)和電子商務。”在很多網際網路觀察人士看來,網際網路大廠人才正在大量外流傳統行業,靖捷加盟李錦記或也是一個好的歸宿。
“一超多強”是醬油行業的顯著特點。李錦記是海天在行業內龍頭地位最具威脅的競爭對手之一。
從財報資料看,2021年海天味業以250億元的營收穩居第一梯隊的“一超”,如果以10億元營收為二、三梯隊分界點的話,則能發現營收超過10億元的第二梯隊品牌大約包括中炬高新旗下的美味鮮、李錦記、味事達、欣和、東古、千禾6家,低於10億元的第三梯隊則包括魯花、中壩等。
即便如此,醬油行業的集中度並不高。有資料顯示,海天味業在國內C端市佔率僅有 6.6%,綜合佔有率17%,但已經佔據龍頭地位。而日本的著名品牌龜甲萬在日本市場的佔有率則超過了30%。有分析指出,國內以醬油為代表的調味品企業規模小、數量多、分佈廣,很難透過品牌化來快速提升市場佔有率。
不同於醬油品牌“一超多強”的格局,食醋具有顯著的區域特徵。華經產業研究院出版的《2022-2027年中國食醋行業市場全景評估及發展戰略規劃報告》提到,我國擁有傳統的四大名醋,分別為四川保寧醋、山西老陳醋、鎮江香醋、福建永春老醋,它們的口感特點和主要銷售區域均有所不同。
其中恆順醋業、水塔醋業及四大名醋穩居第一梯度,其他調味品品牌佈局的食醋業務則居於第二梯隊,包括海天味業、中炬高新等,第三梯隊則為大量中小規模企業及家庭作坊製作的產品。從市佔率上來看,恆順醋業佔比第一,但也僅有7%的市場份額,行業前五強合計佔比尚不到20%。
市值與市場 “海天們”被高估了嗎
2019年的資本市場發生了一件為人樂道的事情,彼時不少人調侃萬科掌門人鬱亮,一個賣房子的竟然輸給了一個賣醬油的。
那一年,海天味業市值正式超過萬科,輿論一片譁然。但就連鬱亮自己也對此表示服氣,在閒聊中,他提到,看似不起眼的醬油背後其實是一門大生意,海天味業就是這個生意的主導者。
這輪風波或許還不足以“改變”海天。資料顯示,截至10月13日收盤,海天味業市值達到3491億元,相比之下,中炬高新總市值為240億元。一直以來,因為與食物的密切關係,調味品也被外界視為能夠穿越經濟週期的必需品。“我們非常看好調味品行業的發展,我所在的投資機構已經在調味品行業投資了7家公司,目前還在持續進行投資。”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的採訪時,產業投資人、調味品專家陳小龍說道。
海天們被高估了嗎?在資本市場這樣的爭議一直在。今年3月24日,海天味業釋出了2021年年報,作為調味品的龍頭大哥,海天味業的業績是最受投資者關注的,也是觀察調味品行業過去一年發展的重要參考。
2021年,海天味業的股價從年初的最高價219.58元/股持續回撥,中間經歷了一次送轉股,至3月24日收盤僅為90元/股,跌幅經計算約達47.7%,近乎腰斬。
與營收增速綜合分析,即三大產品的營收增長基本由銷售量推動,售價本身並未出現增長。由於海天味業採用“先款後貨”的結算模式,公司可以佔用下游大筆的資金用於生產,而這也是業內認為公司未來業績增長的重要抓手。
張戟對北京商報記者提到,在發展的黃金期,調味品行業增速能夠達到25%左右,在消費升級、渠道下沉等因素的支撐下,整體呈現出一種擴容式競爭的態勢。
但最近幾年,調味品行業的增速已經放緩至10%以下,擠壓式競爭特點較為突出,這也意味著頭部企業在不斷蠶食腰部或者尾部企業的市場份額,因此也會給相關企業帶來較大的挑戰。
調味品行業的樂觀情緒也在逐漸消退,疫情之下,成本上漲、需求疲軟的影響開始體現在財報上。在張戟看來,海天味業的問題其實不是渠道結構的問題,而是它本身所在的品類已經較為成熟,在這樣一個成熟的行業中,增量自然不會太大。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楊月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