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長不大”的中小公募 | 回顧2023

那些“長不大”的中小公募 | 回顧2023

2023年,公募行業被“兩座大山”壓頂。

在新基金賣不動的同時,還遭遇老基金被贖回的窘境。統計資料顯示,去年全年多個月份基金成立份額不到千億,全年清盤基金數量則成為近五年最高。

去年年內有產品清盤的基金公司中,近半數最新公募規模不到千億元。“銷售遇冷”和“清盤”這兩座大山阻礙著眾多中小公募繼續發展規模。

儘管基金規模不代表投研實力,但多位受訪人士稱,規模更能反映一家公司在市場的地位和投資者對其的認可。步入2024年,那些“長不大”的基金公司們能找到新的突破口嗎?

規模滯漲

2023年是公募基金行業值得紀念的一年,行業發展了25年,公募產品總規模曾一度突破28萬億元。

討論一家基金公司的發展狀況,規模也始終是繞不開的話題。雖然它並不能衡量公司的全部實力,但投資者買基金時會留意大小,行業會依據排名來定義公司大小,公司管理費收入也與其直接掛鉤。

《國際金融報》記者發現,站在25年的時間節點,公募基金公司規模已明顯分化。有些依靠先發優勢,有些則倚賴其他優勢後來居上,但還有一些公司成立多年,規模卻一直“長不大”。

Choice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含貨基規模破萬億元的公募基金公司共有5家,破5000億元的合計共有19家,破千億的合計共有53家(含券商以及券商資管)。

其中,不乏有一些成立十多年,而規模僅有幾百億元的公司。比如,公募“老十家”之一的長盛基金在同期公司裡“掉隊”,三季度末最新規模僅為739.84億元。

長盛基金屬於1998年至1999年成立的首批十家公募基金公司之一,而同期成立的南方、華夏基金的規模均以破萬億元,富國、嘉實、博時基金等6家公司規模均在5000億元之上,較小規模的大成基金也在2000億元之上。

經過24年的發展,長盛基金公募規模一直沒有太大突破,上一次超過700億元還在2016年末。若以長盛基金公募最新規模為參照,成立多年“長不大”的公司還有十餘家。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公募規模在740億元以下、成立時間超過15年的公募基金公司共有15家,包括寶盈、宏利、金鷹、摩根士丹利、泰信、天治、中海、東吳、新華、匯豐晉信等基金公司。

那些“長不大”的中小公募 | 回顧2023

記者梳理發現,上述部分公司也曾有過公募規模大漲的輝煌經歷,但後續因為公司出現高管人事變動、股權變動、知名基金經理出走等原因,導致公司產品業績下滑或者產品口碑不再,投資者不願繼續“買賬”而選擇贖回,規模也相應出現了下滑。

比如,成立於2006年的中郵基金、成立於2004年的新華基金,他們都曾出現過風光無限的基金經理,比如任澤松、曹名長等,但由於業績下滑以及相關人事變更,產品規模也難擋下滑的命運,最新規模相比頂峰均有大幅下降。

還有幾家則長期處於小公司行列。比如,成立於2003年的天治基金、成立於2006年的金元順安基金,前者似乎並沒有將重心放在公募業務上,基金經理僅有6人,成立至今20年只有15只公募產品,9只混合型基金2023年三季度末規模合計僅6.39億元,多隻規模處於清盤線下。後者雖然規模保持在200億元級別,但自2019年一季度末以來,規模一直未能實現300億元的突破。

吸引力弱

為何有些公募基金公司一直“長不大”?

有行業和公司兩個層面的原因。”某FOF投資經理趙玖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行業層面看,有些公司更適應行業發展初期的生態,透過一些非投研、非產品設計方面的打法獲取了更大的規模,一部分公司則沒有采用這種策略。

而在公司層面,趙玖認為,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非投研方面的戰略戰術選擇,比如有公司透過提前佈局寬基、窄基ETF,並且持續挖掘新產品,規模得到快速發展,但更多公司毫無動作,止步不前;二是在權益投研方面,絕大部分公司都無法構建有效的長期價值投研體系,缺乏優秀的長期業績,“這就無法贏得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的青睞,無法顯著提升規模”。

實際上,影響一家公募基金公司規模的因素還有很多。“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品牌影響力以及產品的創新和表現都是關鍵因素。”某中小公募高層羅奕向記者指出了關鍵因素,他表示頭部公司憑藉強大的品牌、市場策略以及渠道吸引了大量投資,而中小公募可能在這些方面存在劣勢。

羅奕認為,直接影響公司吸引力的應該是產品創新能力和基金經理的業績表現,不同公司因市場定位和戰略選擇不同也會影響規模發展。

在盈米基金研究員馮梓軒看來,業績是影響規模的一大因素。他對記者表示,多數規模滯漲的基金公司可能長期投資業績不佳,這會直接影響到投資者的信心和資金的流入,導致規模無法擴大。

馮梓軒還談到,管理團隊能力不足,會無法提供有效的投資策略和客戶服務,不能形成規模效應。另外,隨著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投資基金的興起,一些沒有抓住這一趨勢的基金公司可能會面臨規模停滯的問題。

但也有某家小型公募高管向記者訴苦,ESG產品並非所有基金公司“玩”得起,需要花費較高成本,公司也因為該原因婉拒了一些合作。

市場低迷

基金規模大不大,還要看賣得好不好。

2023年A股市場行情低迷,上證指數全年跌3.7%,滬深300指數全年跌超10%,創業板指全年跌近20%。基金銷售市場有句老話叫“好做不好發”,新老基金都面臨著營銷壓力,這對原本規模就偏小的中小公司而言無疑雪上加霜。

“賣不動也要賣啊”,正在出差維護渠道的某小型公募銷售劉興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訴苦道,公司的管理費收入和基金銷售規模掛鉤,2023年股票行情不好,他明顯感受到權益類新基金銷售的難度比以往更大,即便是大行的渠道,老基金的二次營銷也不好做。

Choice資料顯示,2023年僅有5個月新發基金成立份額超過千億,最低一月成立份額僅過400億份。對比前幾年來看,2022年有8個月新發基金成立份額破千億,2021年和2020年每個月新發基金成立份額均破千億。2023年單隻基金的發行份額也明顯下滑,平均發行份額僅為9.07億份,均低於2019年至2022年每年的平均資料。

在基金賣不動和業績回撤等因素影響下,基金總規模創歷史突破後又黯然回落。根據中基協官網資料,截至2023年11月,公募基金總規模為27.45萬億元,相比7月和8月均突破28萬億元的頂峰資料有明顯下滑,基金數量依舊在1.1萬隻以上。

除了新基金難賣,清盤的老基金數量也大幅增長。Choice資料顯示,2023年已有259只基金清盤,創下近五年來新高,也是近十年來的第二高,僅次於2018年。

清盤並不是新鮮事,但2023年清盤的基金有近半數是近幾年新成立的。據記者統計,有125只基金是2020年以來成立的,從成立到清盤不足4年。其中,還有一些熱門賽道的主題基金,如上海金ETF、飲料主題ETF、動漫遊戲ETF和醫藥主題ETF等。

2023年有產品清盤的公募基金公司共有81家,其中有40家的最新公募管理規模不足千億元。這背後反映的是基金銷售近幾年高開低走的一個局面。資料顯示,2019年和2020年基金曾有一段大漲的甜蜜期,這兩年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分別為39.42%、41.92%,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分別為46.32%、60.66%。

賺錢效應顯著,買基金的人也一度變多。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初,單月基金髮行的數量有過顯著增多,2020年7月和2021年1月單月基金成立份額均超過5000億份,多個月份成立份額超過3000億份。

在趙玖看來,如何提升基金銷售業績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基金規模並不是要靠銷售人員來帶動,而是需要在培養基金經理和投資者教育方面花時間。有了產品業績穩定的基金經理,以及更加理智的投資者,當市場低迷之時,或許基金銷售遇冷的局面相比之前會改善。

護航成長

以往,公募基金衝規模有多個法寶,比如分級基金、保本基金等,但這兩類產品因監管政策的出臺已消失在歷史中。曾一度被眾多銀行系公募衝規模的貨幣基金,也因為流動性新規,不再有傳統貨基獲批。

近兩年公募也嘗試了五花八門的創新產品,理財魔方創始人兼CEO袁雨來告訴記者,有兩類產品規模會不斷擴大,一類是主題ETF,這類基金是資產配置的基礎,費率也有優勢,未來隨著專業化顧問機構的發展,規模會不斷增大。另一類產品在其看來會是以量化演算法驅動,追求穩健收益和較小回撤的基金,由於可以捕捉的機會容量大於基金經理人工分析,因此可以有更大的規模容量。

馮梓軒也認為,被動指數型產品尤其是股票型ETF,在近兩年的確受到了投資者的青睞,“這類基金複製指數進行投資,不依賴基金經理的主觀操作,其賺取的是整個市場貝塔的錢。”在他看來,中型公募會透過發行一些熱門的寬基指數基金來迅速擴大規模,此外還可以透過發行比大型公募費率更低、主題賽道更加細分的ETF產品來獲得優勢。

在採訪的過程中,記者還了解到,持續營銷和發新對基金公司都很重要。羅奕認為,持續營銷老產品有助於維持穩定的資金流和市場份額,而發行新產品則有助於吸引新客戶和適應市場變化。

不論是新基金還是老基金,都會得到基金公司的營銷重視。但二者要想賣得好,都得需要一定條件。

袁雨來表示,公募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是核心競爭力,投研策略需要與時俱進,從市場中尋找新機會,持續發行新產品也很重要;老產品如果沒有好的業績,營銷則無從談起。

袁雨來強調,關鍵還是要看業績,“好的業績是老產品營銷的基石,也是新產品打動使用者的‘背書’”,老產品業績好自然是會持續營銷。不過,袁雨來也表示,老產品都有一個適合基金經理的“生命週期”,到了這個週期的末年,肯定不能再做持續營銷。

選基參考

1萬餘隻的數量也給投資者帶來了選基難題。趙玖認為,在投資風格相似情況下,基金公司的規模也會成為篩選的因素,“需要考慮整體規模,但更應該看中權益產品的規模”。

袁雨來指出,從歷史資料來看,非貨(除貨幣基金之外)規模的大小對投資者獲取良好的業績或穩定性,都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基金公司規模可以作為選擇基金的因素之一。

“規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公司市場地位和投資者信任度。”羅奕很無奈地表示,目前投資者普遍偏好大公募和知名公募的產品,中小公募目前規模增長難是普遍現象。

不過,船小相對好掉頭。資料顯示,2023年年度業績排名第三的主動股票型基金,最新規模剛過2億元;年度業績排名前十的混合型基金中,有多隻最新規模不到10億元。相反,此前依靠成長股業績大漲、規模大增的一些百億基金,業績回撤相對較大。

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大幅增長,投研配置也得跟上。馮梓軒認為,一般而言,大型公募具有較強的投資研究實力,基金長期表現相對較好。但近兩年業績顯示,大型公募也會因旗下爆款基金業績波動加劇給投資者造成不好的投資體驗。因此,投資者不僅要看重公司規模,還要根據自身投資偏好全方位考慮產品屬性。

有何機會

“許多投資者在市場行情不好時會恐慌性地贖回基金,這會直接導致基金銷售業績下滑。”馮梓軒表示。

2023年的行情已告一段落,2024年市場怎麼走?

百嘉基金權益團隊對2024年的宏觀經濟表現給出了自己的預測:“經濟將延續邊際復甦趨勢,總基調是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伴隨經濟資料改善,經濟活力擴張,上市公司盈利增速有望上行;疊加流動性改善以及市場估值低位等因素,對A股保持中性偏積極展望。”

該團隊在2024年將繼續挖掘科技和消費主線下的投資機會,重點關注新型工業化、數字經濟、人工智慧三大方向。消費主線重點把握醫療估值修復和新型消費的投資機會。

“國內經濟可能仍將處於溫和增長態勢,海外通脹壓力或將逐步釋放,美國經濟增速可能會有所減緩,全球經濟增速有望趨向同步。”諾德基金基金經理張昳泓認為。在行業配置上,張昳泓看好轉型背景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秀企業,例如智慧汽車、人工智慧、新能源、消費電子等龍頭公司。

經歷了2023年的波動,有基民在社交評論區對2024年的期待更多是“解套”。馮梓軒認為,從投資者角度而言,需要認識到市場波動是正常的,要理性分析市場下跌的原因;對於銷售端,在銷售基金前需要更加深入瞭解客戶的需求和投資目標,根據客戶的風險偏好和投資期限為其選擇適合的基金產品。

(應採訪物件要求,趙玖、羅奕、劉興均為化名)

記者:夏悅超

編輯:陳偲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889 字。

轉載請註明: 那些“長不大”的中小公募 | 回顧2023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