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流動性恐慌”籠罩華爾街,雷曼危機2.0在來的路上?

由 司徒元基 釋出於 財經

截至週四美股收盤,一向以“業績穩健”、“安全避風港”等關鍵詞而聞名全球的美股銀行股創下近三年來最大跌幅,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在於矽谷專門從事風險投資融資的矽谷銀行(SIVB.US)股價因資產流動性危機而暴跌超60%。

悲慘一日——美股銀行股創近三年來最大跌幅

智通財經APP注意到,包括摩根大通(JPM.US)、高盛(GS.US)和富國銀行(WFC.US)等國際金融巨頭在內的 KBW 銀行指數在週四暴跌 7.7%,一舉將美股大盤——標普500指數拉低至1月19日以來的最低水平。標普500指數中的商業銀行跌幅可謂最為慘烈,市值接近4000億美元的商業銀行巨頭摩根大通正是其中一員,單日跌幅超過 5%。這也能夠看出市場重點擔憂在於——像摩根大通這樣的華爾街超級商業銀行會不會也面臨流動性壓力。

若溯源這場銀行股動盪,始於矽谷銀行在其證券投資組合遭受損失後宣佈採取意料外的增發措施支撐其資本,引發市場對於其流動性枯竭以致於無法維持增持經營的劇烈擔憂情緒。矽谷銀行週四股價暴跌超過60%,最終收於2016年9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市值蒸發96億美元,目前該銀行總市值在62億美元左右。

幾乎是直線下跌——矽谷銀行股價週四下跌60%,市值蒸發96億美元

據媒體報道,矽谷銀行執行長雷格·貝克爾(Greg Becker)舉行了大約10分鐘的電話會議,建議矽谷銀行的客戶“保持冷靜”。然而,CEO的話語不足以安撫市場的恐慌情緒,被譽為“矽谷天使人”的億萬富翁彼得·蒂爾(Peter Thiel)聯合創立的風險投資基金 Founders Fund建議企業從矽谷銀行撤資,原因是擔心該行的財務穩定性。以大膽投資網際網路初創公司而聞名全球的風投機構Union Square Ventures呼籲“只在矽谷銀行現金賬戶中保留最少的資金”。Tribe Capital同樣建議眾多投資組合公司,強調如果無法徹底從矽谷銀行提取現金的話,也要撤走部分資金。

如果從更廣泛的行業甚至宏觀角度來看,市場擔心的不僅僅是矽谷銀行暴雷這一單一事件,以及對公司影響。自“Archegos暴雷事件”事件以來一蹶不振的瑞士信貸(CS.US),近期深陷債務違約的全球另類投資巨頭黑石集團(BX.US),以及近期陷入破產清算的 Silvergate Capital Corp(SI.US)等行業危機頻發,全球金融行業可謂“雷聲”陣陣。在美聯儲加息重壓下,雷曼危機2.0真的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嗎?

單日暴跌超60%! 科技公司最青睞的銀行到底怎麼了?

在美國長達10多年的極低利率環境,讓金融機構獲得儲戶存款的成本極低。類似矽谷銀行這種前20大的銀行,融資成本甚至低到每年0.25%。矽谷銀行的主要客戶集中於高科技企業和以及未盈利初創企業。在融資成本極低的時代,這些科技企業,尤其是初創科技企業獲得了巨大融資支援。那些暫時用不到的錢,這些科技企業往往選擇將錢存在矽谷銀行。2020年美聯儲再度史無前例大放水,矽谷銀行資產規模迅速擴張,從700多億美元迅速膨脹到了約2000億美元,矽谷銀行的活期存款則在去年一度攀升至驚人的1280億美元。

按照正常的邏輯,商業銀行是需要從存款和貸款過程吃利差。但是,矽谷銀行沒有選擇這麼做。為了實現資本增持以及獲取更高額的利潤,矽谷銀行選擇購買傳統意義上風險相對較小的美債和MBS,矽谷銀行一度將50%以上的資產配置在了美債和MBS。其實這並不能怪矽谷銀行,畢竟當時把錢放在美聯儲準備金賬戶上,只能吃最高0.25%的利息,並且當時的融資成本極低,銀行收益十分有限。

從資產負債表上來看,矽谷銀行在國債和MBS上帶來的回報水平是1.49%和1.91%,減去0.25%左右成本,完全能夠盈利。

然而,自2022年開始,一切都變了,隨後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劇情:美聯儲開啟激進加息週期抗擊40年來最高通脹率,美債收益率全線暴漲,美債價格跌幅巨大(收益率與美債價格變動方向相反),再加上矽谷的科技公司融資需求驟降。因此,債市暴跌這一結果對矽谷銀行來說可謂“致命打擊”。

按照邏輯來說,美債和MBS這種資產,除非遇到全球金融危機,持有到期是不會出現本金層面的虧損。畢竟美債收益率是一直正數而且收益率一直可觀,不像日本國債和曾經的歐債收益率是負數,美聯儲激進加息只不過是導致過程中的交易價格下跌。

矽谷銀行的尷尬之處在於,他沒法完全做到持有到期。問題就在於矽谷銀行的客戶主要集中在科技行業,尤其多數是尚未盈利的科技公司。一旦美聯儲開啟激進加息,他們根本不需要貸款,甚至需要在股市融資困難的情況下不斷往外提款、往外支出來支撐公司的經營以及需要現金流來應對高企的物價。另外,即使不是科技企業型別的儲戶,面對美聯儲已經來到了5%附近的聯邦基金基準利率,也有極大沖動提款去資本量龐大的商業銀行購買高流動性、高存款利率的類存款產品。

正如前面提到,持有到期的話,這些資產不會出現本金層面的損失。但是,在債券市場拋售的話,那麼,賬面浮虧就會變成了真正的虧損。

因此,我們在昨晚看到:矽谷銀行表示,該行近期被迫賤賣價值約210億美元的證券,虧損18億美元,同時還從風險投資公司General At lantic籌集約5億美元。另外該公司稱將尋求通過出售普通股和優先股募資22.5億美元的資金,以幫助抵消美債虧損。

自美聯儲去年開啟激進加息週期以來,全球市場正在進入一個全面緊縮的時代:全球央行收緊貨幣政策,更重要的因素在於:該公司的網站顯示,該公司與美國近一半的風險投資支援的初創公司深度開展各項業務,重點是各類科技公司。

因此,這也是昨日科技股全線下挫的邏輯之一,這家銀行與科技的密切聯絡,讓它對科技行業的興衰週期特別敏感,既然銀行頂不住壓力要借錢了,說明科技公司在美聯儲加息重壓下日子也越來越難。在週四,這些風險可謂全面釋放,科技股基準指數——納斯達克100指數暴跌超2%。

隨著科技企業估值暴跌,這些行業如今還面臨著大幅加息重壓。隨著著名的創業公司萎靡不振,開始從銀行提取現金,一些風險投資者在享受了多年泡沫後面臨著清算危機。如今,許多人被迫放慢投資步伐,提供不那麼慷慨的條件。矽谷銀行的問題,可以說正是反映出整個銀行業都能感受到美債收益率曲線倒掛帶來的困難——那就是短期融資成本驟升,而企業在遇到資金週轉困難時往往非常依賴短期融資,而不是動輒高達數百億美元的長期融資。

Interactive Brokers首席策略師Steve Sosnick表示:“這些悲觀訊息告訴我們,如今的融資環境對小銀行來說不是一個好環境。如果你從事短期借貸和長期借貸業務,美債收益率曲線倒掛是一個巨大的逆風因素。對於矽谷銀行來說,當業務蓬勃發展且大環境向好時,他們在科技界的獨特利基市場是真正的福音,但當業務衰退時,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Keefe, Bruyette & Woods駐紐約交易部門主管R.J. Grant表示:“矽谷銀行的融資讓所有人都對銀行資本水平和存款的用途感到緊張。很多機構投資者現在對持有某些銀行的股票感覺不好。這只是讓人們嚇壞了,因為矽谷銀行歷來是一家非常強大、運營良好的銀行。如果他們現在有問題,人們就會想,其他質量不如矽谷銀行、聲譽不如矽谷銀行的銀行會怎麼樣。”

除了矽谷銀行,市場還警惕著這些面臨流動性枯竭的“難兄難弟”

正如前文所述,市場擔心的不僅僅是矽谷銀行暴雷這一單一的事件。自“Archegos暴雷事件”事件以來,瑞信股價一蹶不振。這位曾經的全球頂級金融機構股價自2021年以來暴跌約80%,如今市值離跌破100億美元已經不遠了。這一切都背後皆因市場擔憂瑞信枯竭的資金流動性難以支撐企業正常經營,在去年很長一段時間裡,瑞信曾被很多財經媒體認為是“下一個雷曼兄弟”。

從瑞信的資產負債表來看,如下圖所示瑞信已連續數個季度淨虧損,這對於一家擁有上百年曆史且曾經身為全球第五大財團的瑞信來說可謂極度不正常。瑞信流動性枯竭的根源在於幾年前的Archegos暴雷事件引發一系列資產拋售來彌補鉅額虧空,再加上美聯儲加息重壓下各類資產價值暴跌,以及高利率環境下瑞信依賴的投行業務營收驟降,這一系列負面因素使得使得瑞信的虧損就像滾雪球一樣擴大。在2021年3月底,Bill Hwang旗下基金Archegos爆倉引發“人類歷史上最大單日虧損”,導致參與Archegos融資的百年瑞信損失數十億美元。

如今,瑞信的投資者似乎對該公司的信心越來越不足。在對瑞士信貸阻止持續虧損和客戶流失的策略失去耐心後,瑞信持股時間最長的大股東之一Harris Associates已出售其在該行的全部股份。此前,儘管瑞信發生了一系列醜聞,但Harris仍對其保持忠誠。去年8月,Harris披露了其在該銀行約10%的股份,但在今年1月將其持股比例降至5%。Harris Associates副主席David Herro表示,在瑞信從投資者手中籌集40億瑞士法郎(42.7億美元)以及沙特國家銀行取代其成為最大投資者後,Harris於去年10月開始削減其敞口。

瑞信上個月釋出的一份宣告稱,預計“瑞信國際房地產基金”(CS REF International)的資產淨值最多將下降10%。該公司稱,這可能會使得該機構向投資者發放的股息從每股40瑞士法郎降至每股35瑞郎。據瞭解,瑞信削減股息後,持有該基金高達13.3%股份的投資者要求贖回資金。

作為全球最大規模的另類投資機構之一,黑石近期也面臨流動性緊張這一超級難題。在3月初有媒體透露,黑石旗下價值約5.62億美元的商業地產抵押貸款支援證券發生違約,這批證券是以2018年收購的芬蘭企業Sponda Oy擁有的一系列寫字樓和商店為擔保。

黑石曾向證券化票據持有人尋求延期,以便有時間處置資產和償還債務。但俄烏衝突和全球利率上升引發的市場波動中斷了其出售過程,加之債券持有人投票反對進一步延期,一份最新的宣告顯示,這批證券現已到期並尚未償還,貸款服務機構Mount Street已確定黑石違約。

此外,黑石價值710億美元的未上市房地產收入信託 (BREIT) 也陷入困境。黑石表示,已阻止投資者從其710億美元房地產信託基金中撤資,因為該私募股權公司仍在應對大量贖回請求。這些都是這家全球最大規模之一的另類投資機構面臨的巨大難題,若黑石沒有足夠的現金流投入產品運作,短期內市場信心可能難以修復。

在加密貨幣市場遭受一系列打擊之後,一眾加密市場公司宣佈與靠幣圈熱潮起家的加密貨幣資產管理機構Silvergate Capital“割席”,此後該公司股價一路暴跌,如今該機構的市值已經不到1億美元,股價僅為2.84美元。

Silvergate Capital創立之初並不是主營加密貨幣業務的機構,它原本是一家位於加州的社群性質零售銀行,主要為一些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此後該公司幸運地趕上“加密貨幣浪潮”,併為Coinbase(COIN.US)以及前段時間深陷醜聞的FTX交易所等幣圈霸主提供銀行結算服務,Silvergate股價也順勢“起飛”。然而,此後全球通脹急劇升溫,疊加美聯儲開啟激進加息週期,包括加密貨幣在內風險資產價格普遍遭重挫,TerraUSD演算法穩定幣崩潰、三箭資本破產事件、FTX帝國坍塌等重大幣圈暴雷事件更是接踵而至。

Silvergate在加密交易所FTX的崩潰中可謂遭受沉重打擊,該公司在1月份透露,客戶提款激增,迫使其出售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資產,並採取措施穩定其資產負債表。該機構此前公佈的第四季度財報顯示,公司上季度虧損約10億美元,並且強調這一數字可能還會攀升。該公司在上週宣佈,由於經營不確定性增加,客戶與該銀行保持距離,該銀行將停止其旗艦加密支付網路。

這家加密銀行巨頭此前還報告稱,去年年底銀行擠兌導致客戶存款暴跌68%至38億美元,第四季度淨虧損近10億美元。為了彌補這些撤資,Silvergate不得不出售52億美元的債務證券。

在Silvergate遭遇流動性危機後,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加密貨幣金融服務公司Galaxy Digital和穩定幣發行公司Paxos決定停止使用Silvergate的支付或轉賬服務。此外,加密貨幣交易所Crypto.com、Bitstamp以及加密貨幣公司Gemini隨後也宣佈暫停使用Silvergate的存款或轉賬服務。

終於,該公司無法頂住流動性枯竭帶來的一系列無力解決的困局。Silvergate於當地時間週三宣佈,將逐步關閉Silvergate Bank業務,並清算Silvergate Bank。該公司在一份宣告中表示:“鑑於最近的行業和監管發展,Silvergate認為有序關閉銀行業務和自願清算銀行是最好的前進道路。”根據週三下午公佈的清算計劃,所有存款都將全額償還。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這家對加密貨幣友好的銀行計劃如何解決針對其業務的索賠。

“更大的雷”還在後面?讓子彈先飛一會,暫時不必過於悲觀

這些歐美金融機構近期頻繁發出悲觀訊號,不由得令人想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雷曼兄弟”事件。我們把時間線倒回至2008年,當時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由於自身操作失誤導致投資失利,最終現金流枯竭,公司無法維繫運作。在談判收購失敗後宣佈申請破產保護,進而加劇了本已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雷曼兄弟破產後,市場信心崩潰一發不可收拾,全球股市也狂瀉難止。

那麼以上一些列流動性難題會否導致雷曼危機2.0重現呢?知名經濟學家穆罕默德·埃裡安(Mohamed El-Erian)在週五發表推文表示,美國的銀行業完全能夠控制矽谷銀行引發的動盪所帶來的傳染風險和系統壓力。埃裡安曾是極具影響力的投資公司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的執行長,還曾擔任奧巴馬政府時期的全球發展委員會主席,寫過幾本經濟學暢銷書籍。

“透過謹慎的資產負債表管理和避免更多的政策錯誤,傳染風險和系統性威脅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控制,”埃裡安表示。“由於之前長期的槓桿政策導致收益率波動,目前最脆弱的(銀行)是那些同時容易受到利率和信貸風險影響的銀行。”

彭博新興市場策略師Nitin Chanduka表示:““與矽谷銀行不同,大型銀行擁有多元化的資金來源,SVB的客戶主要是風險投資公司,而且正在艱難地度過宏觀環境。”

近幾年來,美國的金融監管機構寧願花更少的時間監管小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給他們創新的空間,讓他們涉足金融技術平臺或加密貨幣。 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等監管當局將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確保摩根大通和美國銀行等大型“具有系統重要性”銀行的穩定性上——即“大而不能倒”這一概念。

他們迫使最大規模的貸方持有越來越多的資本規模——有時是因為銀行家抱怨,這樣他們的資產負債表健康程度在這樣的嚴峻時刻就不會受到指責。美聯儲負責監管業務的副主席巴爾(Michael Barr)在週四的一次演講中表示,相比之下,規模較小的銀行一直採用“非常寬鬆的方式”處理。

“顯然還有更大的機構也面臨一些金融層面的風險,但風險往往只佔其資產負債表的一小部分,”他表示。“因此,即使他們經歷同樣的存款外流規模,他們也更不受干擾。”

“矽谷銀行只是冰山一角,”金融諮詢公司Whalen Global Advisors的董事長Christopher Whalen表示。“我不擔心那些超級巨頭,但很多較小規模商業銀行可能會被這一危機衝擊得很慘,”他表示。“他們中的許多人將不得不面臨籌集資金的壓力。”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大而不能倒”的這一概念在美國銀行業可謂影響深遠。自金融危機,以及“雷曼兄弟事件”顯示出商業銀行體系的脆弱性以來,美國的監管機構與商業銀行之間行成了一種默契,商業銀行願意採取一系列自願措施來增強抗風險能力,美聯儲等監管機構則不斷採取創新的舉措,以及透過不斷健全監管制度,幫助華爾街這些“大而不能倒”的商業銀行提升抗風險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