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蘭生物市值蒸發超500億有玄機 擬將疫苗板塊分拆上市便宜了誰?
華蘭生物雖然早早地高喊“決不能缺席”,但公司的新冠疫苗遲遲沒有進展。在眾公司紛紛將功夫花在如何儘快地將新冠疫苗推出時,華蘭生物卻將更多的心思花在其疫苗板塊業務分拆上市上。
“新冠疫苗研發,華蘭生物決不能缺席。”這是華蘭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蘭生物”,002007.SZ)董事長安康在今年“兩會”期間說的話。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突然襲擊”,讓整個社會都對新冠疫苗充滿期待。3月份,華蘭生物就對外宣佈研發新冠疫苗的好訊息,並且還是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兩種技術路徑同步進行。
而如今,2020年已接近尾聲,華蘭生物就這樣讓投資者們從四季如畫的春天等到了寒冬,但等到的並非是新冠疫苗的好訊息,而是公司疫苗板塊擬將上市的訊息。而對於當下新冠疫苗如今到底進展如何?公司只用了一句“正在研發中,謝謝”來回答投資者的疑惑。
實際上,一直以來,疫苗都是華蘭生物的“明星業務”,而如今倘若剝離疫苗後,華蘭生物剩下的業務能否支撐起700多億的市值?剩下的業務板塊成色又如何?
剝離疫苗“肥了誰”?
今年年初,和華蘭生物一起宣告研發新冠疫苗的巨頭們,包括國內的國藥中生和科興生物的3款滅活疫苗都已經獲批緊急使用,而國外的輝瑞、Moderna的2款mRNA疫苗也都要在美國上市了。然而,華蘭生物的新冠疫苗至今都沒有下文,就這一問題,公司方面不僅沒有給予《投資者網》任何回覆,也未給予在股吧問詢此事的投資者一個答覆。
儘管華蘭生物新冠疫苗的研發遲遲沒有進展,但12月初,公司卻另外宣佈了一件事——擬將公司的疫苗板塊拆分上市。華蘭生物疫苗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蘭疫苗”)的招股說明書稱,擬募資7.61億元用於新冠疫苗的開發及產業化。
對於為何擬分拆疫苗業務上市的理由,華蘭生物釋出的公告表示,華蘭疫苗將實現與資本市場的直接對接,發揮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功能和優勢,從而有效降低資金成本,進一步拓展業務範圍、豐富產品線,實現跨越式發展。
那麼,眾公司都在潛心研發新冠疫苗之時,為何唯獨華蘭生物潛心研究如何趁勢將疫苗推向資本市場,欲使其價值最大化?
不妨先看看這些年,作為華蘭生物“明星業務”的疫苗板塊到底是有多賺錢,足以讓其將疫苗單獨上市。根據其財報資料,2018年和2019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8億元和10.49億元,同比增長181.75%、30.68%;扣非歸母淨利潤分別為2.12億元和3.58億元,同比增長328.5%和3.58%。
再看該公司2020年三季報的財務資料,前三季度其疫苗業務收入約11億元,這一數字已遠超2019年的年收入。
華蘭疫苗成立於2005年10月,由華蘭生物和香港科康共同出資成立的。培育了15年的核心產品四價流感疫苗,在收穫季節,華蘭生物又怎麼捨得將其割捨上市?華蘭疫苗上市誰最受益?無疑是華蘭生物董事長安康和突擊進入的機構投資者。
從華蘭疫苗當前的股權結構來看,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安康,透過華蘭生物、香港科康間接控制華蘭疫苗85%的股權。截至2020年9月末,安康直接持有華蘭生物17.85%的股份,透過香港科康及香港科康全資子公司重慶晟康間接控制華蘭生物28.19%的股份,直接持有和間接控制華蘭生物46.04%的股份,為華蘭生物實際控制人。此外,安康透過香港科康間接控制華蘭疫苗10%的股權。
值得一提的是,華蘭疫苗另外兩大股東——高瓴驊盈和晨壹啟明,是2020年3月份引入的戰略投資者。根據天眼查顯示,這兩家新公司均是在今年3月下旬成立的,其分別背靠高瓴資本、晨壹基金。彼時,華蘭疫苗整體估值138億元,如此一來,公司上市,其實控人和背後的機構投資者無疑將賺得盆滿缽滿。
剝離疫苗還剩些啥?
儘管市場對於華蘭疫苗的上市極為看好,可對於華蘭生物而言呢?除了疫苗板塊以外,公司還剩下什麼業務?這些業務的成色又如何?
華蘭生物剝離“明星業務”——疫苗之後,剩下的就是血製品業務和尚未有產品問世的生物藥。
相較於其疫苗業務,華蘭生物的另一個核心業務——血製品業務卻是陷入低迷狀態。具體來看,根據2019年的年報資料,公司血製品佔其營收比重為71.46%,疫苗製品佔比為28.19%。但血製品的毛利率遠低於疫苗,僅為57.14%,而疫苗的毛利率則為85%。
並且,這些年華蘭生物血製品也開始陷入增長瓶頸中。2016年至2019年,其血製品營收增速分別為34%、14.5%、15.9%和9.8%,下滑趨勢較為明顯。
西南證券針對華蘭生物三季報點評道,公司血製品業務暫時承壓。預計前三季度血製品業務收入約19.6億元,下滑約6%。一方面因為上半年採漿量減少導致供給減少;另一方面疫情導致前三季度門診及住院病人減少,血製品需求量減弱,同時疊加血製品業務銷售費用有所增長,預計血製品業務前三季度淨利潤約6.6億元,下降約16%。
另外,這些年華蘭生物也在不斷拓展業務板塊,比如單克隆抗體藥物(下稱“單抗”)。單抗多用於治療癌症與自身免疫性疾病,且價格不菲。由於具有靶向性強、特異性高、副反應小等優勢,如今,單抗已成為生物藥中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世界範圍內,單抗藥物年銷售額總計達數百億美元。
實際上,從2013年開始,華蘭生物就涉足單抗領域,並與股東共同成立華蘭基因。目前華蘭基因共有7個單抗品種取得臨床試驗批件,其中阿達木單抗、曲妥珠單抗、利妥昔單抗、貝伐單抗正在按計劃開展III期臨床研究,德尼單抗、帕尼單抗和伊匹單抗已經進入I期臨床研究。
可值得注意的是,華蘭生物當前還沒有成熟的單抗產品問世,而這一領域的市場早已被巨頭們瓜分得差不多了,比如恆瑞醫藥、君實生物、百濟神州等頭部藥企,都已有多款成熟產品。
那麼,未來若沒有疫苗板塊的“加持”,僅剩下陷入低迷的血製品業務和尚無產品問世的生物藥,這樣的華蘭生物到底還有多少含金量?
檢視華蘭生物三季報資料,其營業收入30.73億元,同比增加16.46%;歸母淨利潤9.64億元,同比微增0.04%;扣非歸母淨利潤為8.75億元,下滑1.89%。
雖然,華蘭生物是今年的疫苗大牛股,尤其是自2020年初的24元漲到8月4日的76元,股價漲了3倍,市值一度高達1303億元。但此後,股價呈現下跌趨勢,到了12月29日盤中,公司市值為752億元。與今年的最高值比起來,縮水551億元。這樣的華蘭生物,高位套牢的投資人未來是否還有解套的機會?《投資者網》將會持續關注。(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