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去年四季度券商股 遭機構清倉式減持

由 卯秀珍 釋出於 財經

  今年以來,A股走勢跌宕起伏,為各類投資者提供了更多選擇。一方面,有人懷揣資金籌謀進場;另一方面,有人逢高套現、落袋為安。

  素有“牛市旗手”之稱的券商股,雖然曾因併購傳聞出現過短線異動,但總體來看,今年以來的市場表現平平,40只A股上市券商股全部處於下跌狀態,平均跌幅超過17%。

  對於券商股的持續走低,多家券商分析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提及:“主要是受到估值調整、流動性邊際收緊等因素的影響,但後續券商行業估值向上修復空間較大。”另外,2020年第四季度機構持倉資料顯示,機構已合計減持934.89億股券商股。

  機構所持券商股市值去年四季度下降95%

  《證券日報》記者對東方財富Choice資料統計後發現,截至2020年四季度末,機構共持倉34只A股上市券商股,合計持倉34.96億股,較三季度末減少934.89億股,減持幅度達97%;持倉市值僅為591.06億元,較三季度末劇減1.19萬億元,降幅超過95%。

  截至去年四季度末,機構目前仍持有的34只券商股中,除2020年11月才上市的中金公司外,其餘33只券商股均遭到機構全線減持。其中,有5只券商股被機構減持的資料均超過50億股,申萬宏源被機構減持的流通股數量更是超過160億股。在減持金額方面,有10只券商股的機構持倉市值下降超過500億元。

  經過去年四季度的減持後,中原證券、中泰證券、天風證券的機構持股數量均已不足1萬股,持倉市值不足6萬元;紅塔證券、長城證券的機構持股數量均不足5萬股。

  40只上市券商股年內股價全線下跌

  去年四季度的機構大肆減持,直接拖累了今年以來券商股的股價走勢。截至昨日收盤,今年以來,40只A股上市券商股全部處於下跌狀態。其中,有32只券商股跌幅超過10%,國聯證券、中金公司、中原證券、中銀證券等跌幅均超過30%。

  粵開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行業組負責人陳夢潔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券商股被機構大肆減持,主要是受到估值調整、流動性邊際收緊等因素影響。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有37家券商(包括全資或控股券商的上市公司在內)的機構持股比例超過40%。但到了當年年底,大部分券商的機構持股比例低於5%。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券商行業整體市淨率已從年初的1.82倍提升至2.16倍,有17家券商的市淨率分位數在50%以上。另有17家券商在2020年前三季度股價漲幅超過20%,估值提升擠壓了券商估值空間。另外,貨幣政策迴歸常態,流動性邊際收緊,社會融資在2020年11月份出現拐點,也對券商業績形成一定的壓制。”

  一家頭部上市券商的非銀金融分析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近期券商股表現不佳,主要源於貨幣政策轉彎的風險一直在發酵。境內,3月份社融增速很可能大幅回落,對A股市場的資金面和情緒面構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境外,美國實施1.9萬億美元財政刺激,疊加非農就業人數超預期增長和疫苗接種面的迅速擴大,預計美國經濟復甦程序或超出市場預期,拉動美股,進而波及全球股市。”

  全行業盈利去年超過1500億元

  目前恰逢年報釋出季,雖然40家上市券商的股價表現很“不給力”,卻難掩券商業績增長的亮點。近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對證券公司2020年度未經審計的經營資料進行了統計,全行業實現淨利潤1575.34億元,同比增長27.98%;127家證券公司實現盈利,上市券商業績繼續保持穩步增長態勢。

  展望證券業未來發展,陳夢潔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業績方面看,目前已披露年報快報的24家上市券商中,有18家券商歸母淨利潤增速高於20%。從估值水平看,經過前段時間的估值調整後,目前大部分上市券商的估值分位數低於50%,存在一定的安全邊際。從行業發展趨勢看,2020年以來,資本市場持續深化改革,居民財富持續向資本市場‘搬家’,為證券業創造了更多業務機會,有望對沖流動性邊際趨緊對證券業發展的壓制。疊加金融業對外開放持續拓展,‘引進來+走出去’有利於最佳化證券業生存環境,透過鯰魚效應,促進證券業在競爭中發展。”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認為:“隨著股市企穩回暖、深改政策的加速推進,券商行業有望保持增長趨勢。券商龍頭憑藉較強的展業能力、完善的業務發展格局,將更大限度地分享改革紅利。券商板塊估值在2020年雖已向上有所修復,但目前仍處歷史中樞水平,後續仍有較大向上修復空間。建議關注綜合實力強勁、金融資產擴錶速度快於同業的傳統券商龍頭,以及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及金融科技賦能的網際網路券商龍頭。”

  估值方面,上述接受記者採訪的頭部券商非銀金融分析師認為:“目前券商股估值比較便宜,PE接近2018年低點,PB接近2019年以來的底部震盪區間,後市下行壓力較小,上行動力也暫時不足,預計後市或將走出底部震盪行情。”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