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距離蘋果iPhone 15開售已過去兩天,然而“果鏈”公司的股價不僅未能上漲,反而下挫,截至15日收盤,立訊精密、工業富聯等公司的股價均呈下跌態勢。經過多年“市場教育”,人們似乎明白,蘋果新機並不是該產業鏈的救命稻草。業內觀點指出,在消費電子市場持續萎靡的當下,上下游廠商均已“轉身”。
股價難“上頭”
好奇心上頭的蘋果帶不動股價,就在其新品釋出當日,Wind蘋果指數跌幅達2.41%,科森科技、科瑞技術、博眾精工、東山精密跌幅均在5%以上,水晶光電、立訊精密、長電科技等跌幅在3%以上,全板塊僅兆易創新一股翻紅。
果鏈企業股價的下滑並不奇怪,實際上,就在美東時間9月12日,蘋果公司股價一度下跌2.5%,截至收盤下挫1.71%,總市值跌破2.8萬億美元。
之所以有此局面,一方面或許因為蘋果“擠牙膏”式的革新令人失望,另一方面,包括瑞銀、瑞穗在內的多家投行看衰iPhone 15前景,將蘋果新機預期出貨數量大幅下調,下調幅度超1000萬部,預計iPhone 15出貨量為7000萬-8000萬之間。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的iPhone 14備貨量在9000萬部以上。
產業觀察家洪仕斌認為,手機出貨艱難已經成為常態,即便是蘋果也難以倖免。從消費端看,人們的換機熱情越來越低,新品的刺激作用也愈發疲弱。
資料佐證了這一觀點,據IDC最新發布資料,2023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預計同比減少4.7%,降至11.5億部,創十年來新低,該機構此前曾預測同比降幅為3.2%,如今預期再次調降,IDC稱,手機市場萎靡的背後,全球範圍的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預期偏弱乃是主因。
國內的狀況同樣不容樂觀,中國信通院最新資料顯示,國內手機市場出貨7月同比下降6.8%,截至2023年7月底,國內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5.1%,5G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5.3%,“旺季不旺”已經成為殘酷現實。
洪仕斌認為,之所以如此,也是市場規律使然,由於智慧手機高速迭代,幾年下來,即便是所謂的“低端機”也能很好地滿足人們使用需求,而高階產品的科技優勢,只能在細分群體中獲得認可,例如本次蘋果A17晶片的提升,在普羅大眾中感知並不強。
上下游均已“轉身”
縱觀手機市場不難發現,一臺手機整機產生的利潤越來越薄,推高出貨量不再是品牌方首要考慮之事,品牌方轉而推廣生態,謀求增加網際網路領域收入,這對上游硬體企業而言並非利好。
蘋果最新發布的三季度財報可印證此觀點, iPhone的收入佔比已經不足整體營收的一半,三季度iPhone營收為396.69億美元,同比下滑2.4%,在總營收中佔比僅為48.5%。
與之相對照的是,蘋果服務業務表現強勁,營收達到212.13億美元,佔據了總營收的 25.9%,創下歷史新高,可穿戴裝置、智慧家居和配件也成為蘋果業績的亮點之一,該類別三季度的營收達到82.84億美元,佔據了總營收10.1%,iPhone的支柱地位似乎逐漸被動搖。
產業觀察家許意強對北京商報記者評論稱,當下審視各手機品牌市佔比,已經不能從狹隘的出貨量上衡量,隨著各品牌均多元化發展,除手機之外還有智慧穿戴、智慧家居等多條產品線,故而需要綜合多個領域與條線評估品牌影響力。更重要的是,築牢品牌生態圈已成為更加迫切的任務,而這正需要透過服務業務達成。
與此同時,上游企業也意識到過度依賴大單品、大客戶的風險,力求多元化發展轉型,例如以生產蘋果配件聞名的立訊精密便積極切入汽車領域,而在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眼中,企業能否多領域發力,打造出新的增長曲線,才是買入與否的依據。
對此,立訊精密方面表示,公司早在2008、2009年左右便以二級供應商的身份學習、瞭解市場,汽車領域的許多部件,其發展思路與消費電子相近,這些都是能夠利用的機會,未來公司有可能以OEM即代工生產的方式切入汽車賽道。
另有市場觀點猜想,未來蘋果MR產品能否成為果鏈企業新的增長點,甚至代替airpods、 iPhone如今的地位?
針對這一問題,相關果鏈企業頗為清醒。例如立訊精密便表示,如果MR產品端成本以及應用平臺建設成本均取得有效控制,那麼有希望建立起千萬級規模的市場,但所需時間難以確定,可能需要兩三代產品的時間進行迭代。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