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週刊 記者 | 王立峰
近日,關於匯豐控股和中國平安的新聞引發市場關注。匯豐控股年內股價腰斬,創11年來新低,中國平安作為大股東損失慘重,高位的連續增持或讓其損失高達數百億元。香港聯交所最新披露易資料顯示,中國平安旗下平安資管在2020年9月23日再度增持匯豐控股,持股比例增加至8%,再度反超貝萊德,成為匯豐控股第一大股東。但是這都沒有阻止匯豐控股市值的回落。而與匯豐控股的市值暴跌相比,中國平安的“精準”投資更讓人感覺韻味深長。且這一事件,也讓不少的投資者一下子想到了2007年-2008年中國平安投資富通銀行的失敗案例。
匯豐控股,是一家擁有150多年曆史的老牌金融機構,目前總市值僅剩5200億人民幣,資產總額21萬億人民幣。從2018年高點至今,匯豐控股市值暴跌超過60%,幾乎跌去一箇中國銀行。匯豐控股市值暴跌開始於2018年初,就在此前一個多月,中國平安“精準”出擊,耗資超過670億港幣購入匯豐控股股權。
從富通到匯豐 外資投平安就獲利,
平安境外投資就鉅虧?
匯豐控股與中國平安淵源很深。本世紀初的2002年,匯豐控股首次入股中國平安,此後不斷增持,到2007年中國平安上市之時,匯豐控股透過其全資子公司——匯豐保險和匯豐銀行合計持有中國平安約合12.33億股,佔當時中國平安發行前總股本的19.9%,位列第一大股東,投資成本約為140億港幣左右。
2012年,匯豐控股將其持有的中國平安股份全部轉讓給泰國正大集團,轉讓價格約727億港元。據當時官方公佈的交易結果,匯豐控股累計的投資成本在140億港元左右,按照作價727.36億港元退出來計算,其對中國平安的10年投資,獲利超過4倍。
5年後,中國平安反向投資匯豐控股。2017年12月,以及2018年11月,中國平安分兩次合計耗資約911億港幣(按照公告日均價估算)買入匯豐控股14.19億股,持股比例7.01%。中國平安一度已經超越貝萊德成為匯豐控股第一大股東。
Wind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貝萊德再次增持匯豐控股0.14%,以7.15%的股權比例位列匯豐控股第一大股東。
中國平安似乎不甘心在匯豐控股上第一大股東身份地位的消失。香港聯交所披露易資料顯示,中國平安旗下平安資管在2020年9月23日再度增持匯豐控股,持股比例增加至8%,再度反超貝萊德,但是這都沒有阻止匯豐控股市值的回落。
匯豐控股股價的大幅下跌並不是今年的新鮮事。事實上,就在中國平安2017年第一次“精準”出擊後一個月,匯豐控股的股價很快就步入熊途(如圖1所示,箭頭代表兩次平安出手時間)。
圖1 中國平安出手時機與匯豐控股市值波動
匯豐控股市值暴跌,源於內憂外患。內部來說,業績暴跌。以2019年財報資料看,因香港地區社會風波,以及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影響,匯豐控股2019年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46%,今年上半年同比下滑71%。業績下滑導致這家金融機構董事會決定停止派息。
外部來看,風波不斷。先是2016年英國脫歐,對其歐洲業務開展重大不利。接著,2018年,匯豐控股因華為事件深陷“構陷門”危機。最近幾天,匯豐控股又涉嫌“洗錢醜聞”。
這些資訊綜合在一起,匯豐控股股價遭遇重創,創11年新低。
而中國平安將其對匯豐控股的投資視為“財務性投資”。按照9月23日最新收盤價來看,中國平安持有的匯豐控股總市值僅剩下408億港元,這意味著該筆投資的總虧損額達503億港元,虧損過半。
結合中國平安財報以及《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這一投資記錄在“其他權益工具投資”,會計上按照“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進行計量。記錄在這個科目的好處是,匯豐控股的市值暴跌短期不會影響中國平安當期利潤。截至2020年6月末,中國平安記錄在“其他權益工具投資”科目下的累計公允價值變動是-413億元。實際上,站在股東角度,這很可能是一種潛在的虧損。(見圖2)
圖2 平安其它權益工具投資
這一事件,也讓不少的投資者一下子想到了2007年-2008年中國平安投資富通銀行的失敗案例。當年,中國平安大手筆收購富通銀行後,金融海嘯到來,富通銀行因股價暴跌遭受重創,隨後宣佈破產重組。中國平安投資富通銀行遭遇嚴重挫折,虧損超過200億元。
如今來看,中國平安投資匯豐控股與富通銀行,儘管標的不一樣,投資的時間、金額不同,但是至少就事件的表現來看,二者太過相似——大手筆投資、海外金融資產,剛投資不久標的股價暴跌。
整個事件,也不禁讓投資者反思。同樣都是投資,為什麼中國平安的海外投資總是會遭受鉅額虧損,然而外資投資中國平安卻都實現豐厚獲利?投資中國平安獲利的不只是前述的匯豐控股,之前的高盛、摩根斯坦利,以及2012年接手匯豐的泰國正大集團,目前都在中國平安身上獲取了鉅額利潤。不考慮減持,僅以市值估算,正大集團的持股市值就翻了3倍還多。
中國平安資產裡的“雷”還有多少
中國平安是中國最大的保險集團,其目前管理的資產規模超過了8.8萬億。這一規模即使放在全球,也是排名前列的資管巨人。
構成這家保險集團資產端的有金融投資,有長期股權投資,也有信貸資產等,這些資產以不同的形式為中國平安貢獻利息收入、投資收益等可觀的利潤。當然,承擔的風險大小也各不相同。從具體的資產類別來說,這些資產涵蓋了中國金融市場上各種重要金融工具,如股票、債券、優先股、永續債等金融市場公開交易的工具;然而,還有一些資產,如信貸、債權計劃、理財產品以及非上市股權等,這一類資產通常缺乏公開報價,也缺乏足夠透明的資訊,投資者很難知道其中隱藏的信用等風險的高低。即使是第一類公開報價的資產,還是可能會出現巨大的投資風險,比方這次的匯豐控股。
站在投資者角度,這增加了預計中國平安回報率以及各類風險資產風險高低的難度。比如,其旗下的信貸資產不良率,從2015年的1.45%上升至目前的1.65%;過去幾年的金融去槓桿背景下,旗下的平安信託也曾多次踩雷信用風險事件,如永泰能源債券違約、中青旅實業子公司違約等;旗下的陸金所多次曝出風險案件。
上述的業務與風險,與中國平安對外宣傳的保險標籤並不盡一致。實際上,作為一家綜合金融平臺,中國平安旗下的業務型別涵蓋了保險、銀行、信託、證券、期貨以及網際網路金融等,前述的資產和業務更多是集團資產配置的結果,保險構成業務發展的核心。從業務以及業績發展的角度,中國平安精心構建了一個圍繞保險為核心樹立品牌和服務大旗,大力發展銀行、證券等業務,同時透過不同的子品牌適度發展高風險業務提升業績的產品矩陣。
這樣的一個產品矩陣,讓中國平安的業務發展看上去更像是2002年投連險事件之後的典型經驗總結。投連險事件一度引發中國平安嚴重的信譽危機,事後也引發中國平安廣泛的總結、改革和思考。但事件透露出的中國平安的作風激進,還是讓投資者在後來的不少事件中總能恍惚看到其影子。
挑戰來了,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還不是很清楚,中國平安的資產端會不會還存在匯豐控股一樣的資產:看上去很美,實際是個“雷”。
中國平安風險資產貼現率的高低之辯
根據中國平安財報披露,其計算新業務價值以及內含價值所採用的風險資產貼現率為11%,國內幾家保險公司裡面,這一資料與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等同,但是高於中國人保以及中國人壽的10%,也高於友邦保險的9.75%。(見表1)
表1 壽險公司風險資產貼現率比較
風險資產貼現率,影響因子包括無風險收益率以及風險溢價。從內含價值以及新業務價值的角度,更低的風險資產貼現率,意味著更高的價值。
事實上,的確有投資者基於中國平安2017-2018年的高投資收益率表現,認為中國平安實際上採用了過於保守的保險假設,這相當於隱藏了利潤。然而,如果認真觀察中國平安2007年以來的淨投資收益率,持有這樣樂觀姿態的投資者觀點可能會逆轉。(見圖3)
圖3 中國平安歷史淨投資收益率
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平安的淨資產收益率並不平滑,部分階段甚至略顯陡峭,從2007年至今,淨投資收益率均值4.89%,今年上半年僅為4.1%。這一資料低於中國平安財報計算內含價值時所採納5%的長期投資回報率假設。事實上,對於保險公司來說,投資收益率的資料高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來說,收益率較大幅度的波動,其隱含的問題更大,這可能意味著一種相對的激進資產配置。
不妨來比較一下國內三大保險公司淨投資收益率的歷史資料。中國平安的投資收益率整體表現出較高的波動性。(見圖4)
圖4 三大保險公司歷史淨投資收益率比較
波動較高,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激進。一旦出現單一資產的嚴重質量問題,帶來的就是鉅額虧損以及投資收益率的下降。如富通銀行鉅額虧損,導致中國平安2008年的淨投資收益率大幅下降。2019年至今,匯豐控股股價的暴跌導致的虧損,目前中國平安還“藏”在其他綜合收益裡面,如果匯豐股價持續低迷,或者其業務開展受到更大的挑戰,中國平安目前還藏在“其他綜合收益”裡面的潛虧是否會成為實虧呢?一個側面的事實是,今年7月,匯豐控股關閉了其位於深圳龍崗的支行。
可見,上述中國平安11%的投資收益率假設,用保守來形容並不恰當。甚至這一高比率,實際隱含著中國平安管理層對於其資產高風險高收益率的樸素假設。想一下中國平安圍繞不動產、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方面相對擁擠的非標資產配置。截至2020年6月30日,中國平安債權計劃及債權型理財產品規模為3,934億元,這其中有一半集中在基建與不動產。
中國平安還有一個數據,讓投資者不放心,這就是其忽高忽低的“營運偏差”。營運偏差資料的過度波動對映產品設計問題,包括財務假設。順風順水的時候,會有高的營運偏差,如2018年;時運不濟,營運偏差就會大幅下降,如2019年。
中國平安目前在積極推進包括壽險在內的改革,金控公司管理辦法的落地,也利好中國平安。只是,中國平安要想更進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還不少,這也包含了《紅週刊》此前報道的公司治理,也就是馬明哲的接班人等問題。
最新交易日(本週四),中國平安報收於77.07元,總市值1.4萬億人民幣。以估值水平看,從2017年10月至今,長期圍繞2.18倍的PB震盪橫盤。
(本文已刊發於9月26日《紅週刊》,原標題為《從富通到匯豐 中國平安資產端還藏著多少“雷”》,文中資料,如未特別指明,均來自Wind,文中提及個股只做舉例和邏輯分析,不做買賣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