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4月14日電 專訪:中國經濟“復甦強勁”為世界帶來積極溢位效應――訪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
新華社記者高攀 許緣 熊茂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日前表示,目前中國經濟“復甦強勁”,併為全球其他地區帶來積極溢位效應。她認為,各國應抓住應對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風險的契機,加大綠色投資和多邊合作,促進全球經濟實現綠色和包容性復甦,中國在此過程中可發揮重要作用。
格奧爾基耶娃13日接受新華社記者獨家影片專訪時說,IMF在最新發布的報告中已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從此前的8.1%上調至8.4%。目前中國經濟復甦正透過貿易渠道和中國對原材料、消費品和製成品的需求,為全球其他地區帶來積極溢位效應。同時,中國在重振全球貿易、支援發展中國家經濟復甦和推動向“新的氣候經濟”轉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她說,中國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是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災難性影響的重要動員的一部分。她還稱讚中國人民銀行重視綠色投資質量,注重與氣候相關的金融穩定風險,非常系統性地為設立綠色金融標準提供良好指引。IMF將於4月15至16日與中國人民銀行舉行綠色金融和氣候政策高級別研討會,分享相關政策經驗與做法。
她同時指出,目前中國經濟增長仍更多受到公共投資推動,期待中國透過完善和擴大社會保障網路提升國內消費,繼續推動經濟再平衡。
談到對即將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要傳達的資訊,格奧爾基耶娃表示,有句中國話說得好,“危機就是危中有機”。“我們正面臨經濟機遇,將我們帶入綠色、數字化和包容性未來。將危機當作積極改革的機遇、推動世界更加融合,透過合作使各國人民過得更好,是我們緬懷在新冠疫情中逝去者的最好方式。”她說。
格奧爾基耶娃指出,新冠疫情再次表明全球經濟是如此相互依賴,同時凸顯多邊合作的價值。她呼籲為經濟復甦滯後的國家提供全面政策支援,避免全球經濟出現“危險的分化”。她說,目前政策制定者的首要任務是在全球各地加快接種疫苗,“在手臂上打一針是全球經濟復甦的最快方式”,併為所有國家帶來巨大價值。IMF預計,更快普及疫苗、結束新冠危機能讓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到2025年增加近9萬億美元。
格奧爾基耶娃強調,氣候變化對宏觀經濟和金融穩定構成的風險日益增長,在當今全球經濟努力走出二戰結束以來最嚴重衰退時,抓住機遇擴大綠色投資、推動經濟轉型尤為重要,而且為應對氣候變化所做出的努力可以帶來經濟增長和就業。
格奧爾基耶娃表示,氣候變化可能透過自然災害帶來潛在的實體風險,也可能給部分行業和企業帶來轉型衝擊、令金融機構蒙受損失。IMF正加強與氣候相關的金融穩定風險評估,為成員國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政策建議和能力培養支援,並考慮對金融體系抵禦氣候風險進行壓力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