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雲計算為數不多的新風口

這可能是雲計算為數不多的新風口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波波夫

上世紀六十年代,科學家John McCarthy在斯坦福大學提出了“從任意地點透過網路訪問計算機程式”的設想時,臺下聽眾的反應,可能和今天在推特上看馬斯克談移民火星差不多,真是開了一個大腦洞。

半個多世紀後,McCarthy的設想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雲廠商以 Web 服務的形式向企業提供 IT 基礎設施服務;需求計算、儲存、網路能力 的企業不再需要自行購置硬體裝置,也不必再聘請工程師來管理這些IT基礎設施。

雲計算的誕生意味著對傳統IT 市場的顛覆,而過去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間井水不犯河水的局面如今也不復存在。Flexera近期的一項調研發現,大多數企業甚至平均至少擁有五個雲平臺以滿足特定應用。

90%中大型企業的選擇

多雲成為越來越多公司的選擇。

Flexera 的《RightScale2019 雲狀態報告》中指出 84%的企業採用多雲戰略;EMA 的調查顯示,在全球範圍的公有云使用者中,使用兩朵雲以上的使用者佔 61%。Gartner在一份報告中稱:未來90%中大型企業將利用混合雲管理基礎設施。

安全是企業採用多雲策略的第一大考慮因素。網際網路廠商在上雲後必須做好災備處理,一是由於隨著量級增長,單一使用一家雲公司的服務很難保障前端業務執行不出故障, 網際網路廠商出於技術上的敏感性,最先開始使用第二朵雲或者第三朵雲來做備災。另外, 頭部企業的 CDN 分發用量特別大,雲廠商多采用削峰填谷的方式來獲得利潤,如果所有的頻寬集中於一家,會要求雲廠商按照其波峰流量來備份非常龐大的冗餘,使得雲廠商利潤受影響。

除了安全性以外,多雲還會為企業帶來成本優勢。首先,多雲架構可以減少企業在基礎架構與業務方面的成本。並且多雲架構下企業可以更靈活地開展業務,從而使得人工成本縮減、效率提升。IBM 的一項調查顯示,65%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多雲可以削減企業的運營與架構成本。

具體到中國市場,在商業機密性、直接競爭等背景下,科技巨頭各自生態下的合作伙伴在選擇第二多雲的時候往往需要回避另一家廠商,雲服務提供商的中立性,越來越成為重要考慮要素。

中國公司的多雲策略也只是剛剛啟動。Flexera 的《RightScale2019 雲狀態報告》發現,在中國的傳統企業上,往往是大的 B 端客戶會採取多雲的策略,比例大概在 20%,並且基本上都是頭部網際網路公司,這與國際上的指標(84%比例)相比依然有較大的成長空間。

“多雲融合”談何容易

多雲部署也意味著另一件麻煩事。

儘管Flexera調查發現大多數企業平均至少擁有五個雲平臺以滿足特定應用,但每個雲平臺都有不同的管理流程和介面;同時,企業成百上千的應用分佈在內部伺服器、私有云、 公有云上。這些都大大提高了日常運營的複雜度,並增加了 人員招聘和培訓、IT 維護等間接成本。

在從傳統IT架構向多雲轉換過程中,很多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面臨著一個非常突出的兩難困境:即“數字化轉型加速”和“現金及人才壓力激增”之間的悖論: 他們既期待享受混合雲平臺帶來的業務活力,可以彈性、敏 捷、安全地應對業務的不確定性和快速創新,加速業務增長, 深化數字化轉型;同時希望整合新系統和歷史系統的複雜性,在 IT 預算和人才都非常緊缺的壓力下,低成本、高回報地管理紛繁複雜的混合雲環境。

可以說,絕大部分企業都沒有做好多雲管理的準備。

IBM在2020年的調研發現,目前只有41%的企業制定了多雲管理戰略,僅有38%的企業部署了用於執行多雲環境的流程和工具。例如,只有 30%的企業擁有用於統籌安排 工作負載的多雲統籌器或其他多雲管理平臺。其他工具也欠缺。不足40%組織擁有可提供資源配置和資源間關係資訊的雲配置管理工具。

面對複雜的混合雲管理,引入具備多雲資源對接管理能力,並能為企業上雲提供一體化服務的雲管理服務商,成為了企業的必然選擇,於是另一個市場機會也開始出現:雲管理服務提供商(Cloud Management Service Provider,簡稱雲MSP)。

雲MSP概念是由Gartner在2017年首次提出,概念定義了一個合格的雲MSP至少要具備以下三方面的基本能力:擁有一個高效的雲管理平臺,便於使用者進行資源管理;可以提供最基礎的託管服務,並有相應的運維專家可以提供全面的支援;可以提供專業服務,包括幫助使用者向公有云遷移的諮詢和實施服務。

IDC最新發布的《中國雲運營服務市場(2020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0上半年,中國整體雲運營服務市場規模為100.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5%。從細分市場來看,疫情期間受大型政企和泛政府行業偏愛的雲代運營服務市場市場活躍度很高,政務雲擴容、智慧政府以及區域醫療、醫療大健康和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都對雲代運營市場的加速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獨立第三方雲MSP起飛

儘管當下的雲MSP在中國市場是百億規模,但行業預測其未來的成長性具有相當大的想象空間。Gartner預測,到2023年,全球50%企業上公有云都會採用MSP。Research and Markets預測,2022年全球雲MSP市場規模將達到537.84億美元。

傳統 MSP 主要是企業使用者的 IT 託管服務商,例如 IBM、HP 等。企業開始上雲後,轉雲帶來 的一系列問題使得雲端時代的 MSP 轉而向客戶提供平臺選擇諮詢、系統遷移、多雲管理、 應用最佳化等一系列新服務。2017 年,Gartner 首次釋出雲 MSP 魔力象限圖,使得 MSP 廠 商在雲計算領域的重要性開始受到廣泛關注。

雲MSP也被認為是IaaS層所剩不多的風口。

隨著多雲的出現,一批服務於雲計算企業的第三方專業公司應運而生。在IDC釋出的2019下半年中國雲運營服務市場跟蹤報告中,雲運營服務研究包括兩個細分市場,一是雲代運營服務市場,主要包括託管雲服務、本地雲服務模式,市場集中度較高;二是雲運維服務市場,主要指私有云/混合雲運維服務,市場較為分散。

當前國內資本市場對雲計算的認知主要聚焦在 IaaS 及 SaaS 上,而海外圍繞雲的第三方專業服務已誕生出一批超百億美元級企業,收入與市值在近一到兩年內大多至少翻倍,為 IaaS/PaaS/SaaS 廠商 提供安全、運維、諮詢、遷移、運維管理等服務,雲運維監控企業 Datadog、Dynatrace、 端點安全廠商 Crowdstrike 等都是個中翹楚,雲原生資料倉庫廠商 Snowflake 市值更是超過 600 億美元。

2019年被視為似乎中國雲MSP元年,頭部雲計算平臺服務提供商主動將MSP驗證方案如AWS Outposts、Azure Stack等混合架構產品服務匯入中國,當地雲服務提供商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也一樣將MSP視作新的升值機會。不過,相比 IaaS 廠商,第三方廠商可能比 IaaS 廠商本身更適宜做統一服務,並能在客戶與合作廠商的更新迭代中形成平臺與規模優勢。作為獨立第三方雲MSP,網宿最新推出的HandyOps雲管平臺,可以為企業提供線上的“雲諮詢、雲遷移、雲管理、雲運維”為一體的雲上全生命週期管理服務。前不久網宿科技推出的HandyOps雲管平臺,可以為企業提供線上的“雲諮詢、雲遷移、雲管理、雲運維”為一體的雲上全生命週期管理服務。

由於雲管理服務定製化內容較多,前期又湧入大量雲MSP廠商, 許多廠商只能在特定行業和特定領域實現突破,較難實現壟斷性地位,且競爭加劇的情況下雲廠商和MSP廠商不斷透過免費工具及低價獲取市場,但隨著行業整合接近尾聲,雲MSP技術標準逐步成熟,以及疫情對企業上雲程序的催化,雲管理服務行業即將進入景氣復甦期。

根據IDC資料,2019年中國第三方雲管理服務(指剔除公有云供應商以外的獨立第三方雲服務供應商)市場規模為5.6億美元,同比增長82.6%,預計2019年至2023年將保持54.7%的年複合增速,在2023年達到32.1億美元,市場規模在未來幾年將保持高速增長。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261 字。

轉載請註明: 這可能是雲計算為數不多的新風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