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從部委到地方正緊鑼密鼓謀劃“十四五”時期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施工圖,制定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以及有色金屬、建材等重點行業的具體實施方案。其中將制定釋出《“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加大重點行業綠色低碳技術改造力度和綠色低碳產品供給。近期,包括雲南、陝西等地也相繼明確“十四五”時期工業降碳實施路徑,一方面推動有色、鋼鐵、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積極培育氫能和儲能產業,鼓勵銀行、保險等投資環保產業和綠色製造產業,壯大綠色發展新動能。
隨著節能技術改造加快升級,工業綠色低碳轉型深入推進。工信部19日在國新辦新聞釋出會上公佈的資料顯示,今年前8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9%。
目前工業綠色低碳發展仍面臨不少挑戰。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國際合作處處長、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副秘書長毛濤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由於我國尚未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能源消耗和碳排量雙雙超過全國六成的工業領域,高碳特徵明顯。“十四五”時期,推動工業綠色發展,在做好清潔生產、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傳統綠色工作的同時,要破解工業發展面臨的能源結構偏煤、產業結構偏重、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和碳排放量偏大的問題,確保工業可持續發展。
記者獲悉,相關部門將進一步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工信部表示將制定釋出《“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加快重點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同時,強化工業節能增效,推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和水資源綜合利用,依法依規推動落後產能退出,加大重點行業綠色低碳技術改造力度,加大綠色產品供給。生態環境部在《“十四五”時期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中提出,結合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有關要求,堅決壓減過剩產能,全面推行清潔生產,降低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
在具體舉措上,工信部新聞發言人、執行監測協調局局長羅俊傑19日在國新辦新聞釋出會上表示,將堅決執行鋼鐵、水泥等產能置換政策,配合有關部門落實高耗能行業有序用電工作,持續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同時強化“節能監察+節能診斷”雙輪驅動,加快節能技術改造升級,有序推進工業領域減量高效利用化石能源,大力推進工業節能提效,促進行業綠色低碳發展。
多地也在緊鑼密鼓部署“十四五”時期工業綠色發展相關規劃。日前釋出的《雲南省工業綠色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新一代資訊科技,推動菸草、有色、鋼鐵、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技術升級、裝置更新和綠色低碳改造。陝西鼓勵園區和企業實施綠色製造和安全生產改造,力爭到2025年新增國家級和省級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00個以上。
在對重點行業進行改造的同時,壯大綠色發展新動能成為多地發力重點。例如,雲南提出,打造面向省內、國內、南亞東南亞的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基地。鼓勵銀行、基金、保險等金融機構透過債券、股權基金等方式投資環保產業和綠色製造產業。陝西將加快編制《陝西省氫能產業發展規劃》,推動氫能產業發展,支援榆林、渭南、銅川、韓城等建設規模化副產氫純化專案,形成2-3個千噸級燃料電池級氫氣工廠。
金融領域也在加大對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支援力度。Wind資料顯示,自今年2月首次推出碳中和債至10月21日,碳中和債累計發行規模近2000億元,佔到2021年境內發行綠色債券總規模的45%,其中工業低碳改造是重要募投領域。人民銀行釋出的《2021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將向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提供低成本資金,支援金融機構為具有顯著碳減排效應的重點領域提供優惠利率融資,透過綠色專項再貸款、再貼現、綠色金融定向降準等綠色工具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業內專家認為,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是一個系統工程,工業綠色低碳仍然面臨產業、能源結構調整等現實問題。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加快推動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要加快產業結構最佳化改造,包括著力發展低碳產業,推動產業最佳化升級,遏制高耗能、高排放的行業盲目發展,著力發展迴圈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汙降碳行動,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抓緊部署低碳前沿技術研究,加快推廣應用減汙降碳技術,推進綠色製造發展。
毛濤表示,要聚焦重點領域,抓好電力、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等重點行業的重點企業,率先引導大企業節能減碳。同時鼓勵龍頭企業開展低碳供應鏈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大企業採購力量的作用,帶動供應鏈中小企業節能減碳,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減碳的新模式,不斷降低整個供應鏈的碳排放水平。
相關政策制度保障也需進一步完善。毛濤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對相關法律政策標準進行制修訂,儘快形成制度體系,充分發揮節能減碳標準、用能權交易、碳排放權交易、綠色稅收等各種制度工具的作用,為企業節能減碳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劉向東表示,下一步需採取加速綠色轉型和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和行動,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系,完善能源“雙控”制度,完善有利於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價格、金融、土地、政府採購等政策,加快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積極發展綠色金融,推動金融產品和“碳足跡”掛鉤,打造綠色生產應用新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