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早盤,A股市場高開近一個點,難得的是白酒、醫療、新能源汽車等“抱團”板塊顯現企穩。
截至中午收盤,滬指上漲0.67%,深證成指上漲1.52%,創業板指上漲2.95%。當天下午收市,上述三大股指分別報收於3357.74,13563.34,2676.7。
事實上,近日一片“綠光”背後,也有不少“正面”的跡象。
3月9日晚,時代週報記者從基金公司人士處獲悉,當日,監管層已要求出現鉅額贖回的基金公司上報具體情況。
業內人士分析,此舉一方面是關注流動性問題;另一方面,也瞭解投資者情緒。
3月9日,市場曾盛傳,“國家隊資金”已進場,目的是維護市場穩定,避免短期大幅波動。但這一訊息也未能扭轉頹勢局面,兩市股指在V型反轉之後繼續震盪下行,最終又悉數收跌。
春節後,股民、基民盼望的“牛氣沖天”並未到來,反而是陷在焦慮的氣氛中難以自拔,在連日下跌裡苦中作樂。
盤面資料顯示,2月18日至3月9日,牛年的14個交易日內,上證指數累計下跌8.09%,深圳成指累計下跌15.58%,創業板指更是下跌22.86%,呈現技術性熊市。
在此期間,白酒、醫療、新能源汽車等板塊大幅調整,茅臺等所謂的“抱團股”頻頻受挫,許多股民的投資收益折損,基民的淨值漲幅亦遭到快速消磨。
春節後機構抱團的重倉股大跌,約3400只基金淨值回撤超過10%,近800只基金淨值回落超過20%。
贖回新跡象
不過,據時代週報記者日前對多家大小基金公司的瞭解,截至上週末,公募基金都尚未出現明顯的淨贖回跡象。
受訪的多家基金公司表示,雖然贖回規模較春節前有所放大,但有淨申購做對沖,機構端反應也較平穩。但到本週一(3月8日),開始有部分基金公司,甚至是頭部公司感受到贖回的壓力。週二,隨著股市上漲求而不達,局面有蔓延之勢。
“申贖本是基民的正常行為,市場調整時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也會留出相應預期,但今天的感覺是各類產品都在贖回,網際網路金融渠道和傳統渠道都有,基本都是散戶投資者,能看出大家有一點慌。原本預計週一能有反彈,但沒有出現,便趨向於落袋為安。”3月9日,有基金人士透露,目前,各家公司和相關渠道都在重點進行投資者教育和客戶疏導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3月9日,市場一度瘋傳此輪調整“都是保險惹的禍”,直指部分大型保險機構在最近幾日大量贖回基金,導致踩踏式下跌。
對此,當日已有保險機構站出來回應,予以否認,稱春節前進行了調倉,將權益倉位控制在合理區間內。
3月9日,一家基金公司的市場部人士亦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希望輿論近期能夠傳遞點正能量的聲音,不要推波助瀾加劇恐慌,基金投資本就應該放眼長期,目前市場基本面並未惡化,調整隻是暫時現象。
她說,2020年以來,有許多新基民入市,他們沒有經歷過之前熊市的虧損歷練,缺少對投資風險的體會和理解。不過,她認為相比於之前的基民,這批新基民更容易“教育“。
“他們中不少是90後、00後,受教育的程度相對較高,情緒控制也更為理性。之所以今年基金頻上熱搜,也與當下基民的年齡層次變化有關。這些‘新生代’會去了解學習相關知識,會透過各種段子排解焦慮。”該人士稱。
另據時代週報記者觀察,近日,不少基金公司也紛紛透過寫公開信,基金經理線上面對面,以及基金經理觀點交流等方式與投資者加強溝通,進行“維穩”。
3月9日深夜,支付寶·理財智庫也釋出了“致投資者的一封信”。
信中稱,在當前市場波動加大的情況下,更應該相信專業的力量,給投資經驗豐富、能力全面、回撤控制能力強的績優基金經理更長的時間進行專業的運作,用時間換取投資增值。
自購待流行
近些年來,每當基金市場出現不穩之時,便會有基金公司站出來大舉自購彰顯信心。
不過,據時代週報記者瞭解,截至目前,就本輪跌勢,監管層還未有這方面的號召和視窗指導。
3月9日晚,多家基金公司開啟自購模式的訊息衝上熱搜。3月8日,永贏基金髮布公告,宣佈自購旗下新發基金永贏惠添益5000萬元,基金經理李永興同時自購100萬元。
同花順iFinD資料統計,進入牛年以來,2月18日至3月9日期間,除永贏基金外,還有富國、匯添富、天弘、華夏等十餘家基金公司進行了自購,兩週內累計自購金額超過2億元。
3月9日,興華基金亦公告,基於對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和公司主動投資管理能力的信心,本著與廣大投資者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3月8日,其已運用固有資金申購了旗下興華永興混合300萬元。
此處需要說明的是,上述自購雖然可以歸於對後市以及基金經理抱有信心,但卻不能簡單定性為抄底行動。
時代週報記者觀察到,近一年多來,基金自購行為其實是在去年12月達到高峰,當月淨申購額近9億元,今年1月也有3.4億元,反而是2月降到2.2億元,3月以來暫有約5000萬元。
基金從業者是基金重要的購買群體。
3月10日,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副總經理對時代週報表示,他的半個身家現已申購了自家基金。
據他透露,自3月9日起,已與數位同事開始加倉,基於的理由是,按照歷史經驗,人棄我取,別人恐懼我貪婪是投資該堅持的定律。在他看來,權益投資逐漸深入人心,暫時退出的資金待市場企穩回暖還會重新入場。
事實上,春節前,部分基金經理已進行了不同程度地調倉減倉,基金限購、分紅,從本質上講,都是基金經理趨向保守的操作。
兩個月前,華南一位基金經理對時代週報記者坦言,當時自己已將倉位降到八成。
他說,並不是擔心節後市場基本面發生大的變化,主要是擔心資金流動性縮緊,還有就是後續增量資金跟不上,從而陷入“股市下跌-基民贖回-助推下跌”的不良迴圈。
近日,多家基金公司釋出了基金延募的公告。從不夠賣到賣不動僅相隔1個月的時間。
反思更重要
接受時代週報採訪的多名基金業人士看來,就本輪公募基金行業的風雲變幻,總結反思更為寶貴。
譬如,隨著網際網路端基民和“90後”、“00後”基民數量增加,基金公司是否做好了應對極端情緒的準備?打造頭部基金,單一基金經理管理基金數量和規模過大是否已帶來難以控制的弊端?
“抱團”現象也值得思考。在此輪下跌行情中,“抱團”遭到多方詬病,市場對此主要是兩種聲音:
一種聲音認為,“抱團”是偽命題。因基金經理現下選股大多自上而下,從行業到個股,自然會形成行業板塊及持股集中,在某種程度上相當於“英雄所見略同”;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歸因於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操作激進,持股趨同的背後是追求爆款和一朝成名。不論是何種原因,基金公司與基金經理都應該加強對“抱團”瓦解後的應對策略。
3月9日,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海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管清友直言,“抱團”鬆動是本輪下跌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認為,“抱團”的公募基金經理難免陷入“囚徒困境”,即當有基金經理開始拋售茅臺等這類核心資產時,其他基金經理必須也得拋且要拋得更早。“囚徒困境”決定了丟擲是基金經理個人的最優解,但對全市場來講卻是最差情景。
“機構可以影響申購,卻無法影響投資者贖回。所以當‘抱團’開始鬆動,還不是說瓦解的時候,公募基金便無法阻擋這種趨勢,只能繼續拋售資產,以應對基民贖回。這是中國機構市場的現狀,也成為A股市場天然不穩定性的推手之一。”管清友說。
來源:時代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