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券商洗牌局。
圖/IC
券商高薪時代結束了?
隨著2022年“成績單”相繼出爐,上市證券公司薪資浮出水面。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根據Wind資料梳理看到,已釋出年報的近30家券商,約九成出現員工平均薪酬下降。截至目前,9家上市券商員工平均薪酬超過50萬元,相比之下,2021年是28家。
此輪薪資縮水,高管站在了前列。其中,東興證券管理層年度薪酬總額降幅最高,達到61%。“相比往年,基本工資不動,年終獎統一打了七折。”一位頭部券商從業者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證券行業拉開降薪大幕,與經營業績壓力不無關係。不過,在業內看來,降薪現象也是金融業科技革命的展現,未來將成為常態,薪資水平降低是市場對於人才資源配置的調節。
頭部券商業績。
券商洗牌局,海通證券“失光”
過去一年,受多重超預期因素衝擊,證券行業經營業績短期承壓。中證協資料顯示,全行業140家證券公司2022年實現營收3949.73億元,實現淨利潤1423.01億元,同比分別下滑了21%、26%。
截至4月10日,已有近30家上市券商揭曉2022年財報,頭部券商位次初定。中信證券坐穩頭把交椅,並與第二名拉開差距。
2022年,中信證券全年實現營收651.09億元,歸母公司淨利潤213.17億元,儘管雙雙下滑了14.92%和7.72%,但中信證券仍是唯一一家歸母淨利潤超過200億元的券商。國泰君安緊隨其後,營收354億元。
去年,躋身前十位的券商,絕大多數業績表現優於行業平均水平。不過,營收並未突破行業整體表現不佳的走勢,且頭部券商位次經歷一輪洗牌。海通證券、申萬宏源、招商證券、廣發證券4家頭部券商營收下滑超過行業平均水平,其中,海通證券和申萬宏源跌幅達40%。
一年時間,海通證券營收排名從2021年的第2名滑落至2022年的第7名。申萬宏源、廣發證券分別從上年的第6、第7名降至第9、第8名。與此同時,中國銀河、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均實現2-3名跳級,分別位列第3、第5和第6名。
2022年,頭部券商歸母淨利潤同樣經歷較大變動,其中。海通證券依舊創下最大跌幅——49%,這也使其排名直接掉落至第十位。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0家上市券商躋身百億俱樂部。到了2022年,僅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3家券商淨利潤超過百億元。與此同時,頭部券商出現東方財富身影,其以85.09億元淨利潤位列第4名。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發現,2022年,證券行業業績承壓主要因為投資收益率下滑。受市場波動影響,海通證券2022年交易及機構板塊營業利潤為-40.44億元,上年則為65.99億元。
證券業資深人士王劍輝認為,由於居民儲蓄顯著增長,這筆錢中的很大一部分將來會以各種形式的投資出現,居民或家庭的理財需求日益增長,前景廣闊。在這種情況下,擅長資產管理的券商大有作為。
在他看來,證券行業未來幾十年會有較高水平增長。“目前國內外整體市場環境相對弱勢,券商的中短期業績可能會承受壓力,今年跟去年相比可能有部分改善,但也不會有根本性的轉變。”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認為,隨著經濟復甦和市場回暖,券商業績短期內有望轉好。不過,在金融科技發展衝擊和券商業務同質化市場競爭中,券商盈利長期來看並不存在顯著改善是大機率事件。
薪資普遍縮水,高管告別千萬年薪
券商業績出爐,“限薪”傳聞亦落定。
今年3月,頭部券商將降薪便成為輿論焦點——根據不同級別,降薪比例在30%到50%之間。
如今,券商薪酬下調已然顯現。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根據Wind資料梳理發現,近30家券商釋出年報,接近九成出現員工平均薪酬下滑,而部分高管薪酬直接“腰斬”。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根據員工年平均薪酬公式計算,截至目前,9家上市券商員工平均薪酬超過50萬元,其中,“一哥”中信證券以83.64萬元的平均薪酬位列第一。而2021年,28家上市券商的員工平均薪酬超過50萬元,5家超過80萬元。
多位券商從業人士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此輪降薪影響整個行業,普通員工薪酬降幅較小,高管尤為明顯。一位頭部券商中後臺從業人員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自己工資並未出現較大變動,主要是公司管理層薪酬明顯縮水。
記者採訪中,有頭部券商從業人員對工資有所擔憂,“目前自己所在公司還未發年終獎,希望月底不要降幅太大。”
對於券商工資調整,一位頭部券商從業者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往年會漲三百塊錢稅前工資,今年也沒有漲。也就是說,基本工資不動,年終獎統一打了七折。”而一家“腰部”券商研究院管理層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降薪主要表現是收入遞延,年終獎減少。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看到,2022年管理層年度薪酬總額普遍下滑。東興證券降幅最高,達61%;中金公司和申萬宏源高管年度薪酬總額“腰斬”,其中,中金公司從上年的9441.6萬元降至4126.3萬元。
此外,海通證券、中泰證券、中信證券、中信建投高管年度薪酬總額降幅也超過了30%。
於高管而言,千萬薪酬或許正在成為過去。2021年,17家上市券商金額前三的高管合計薪酬均超過1000萬元。到了2022年,目前僅有五家開出這樣的高薪。過去一年,中信證券金額前三高管薪酬總額依然位列第一,但平均薪酬已經降至600萬元,跌破千萬水平。
2022年5月,中證協《證券公司建立穩健薪酬制度指引》提到,證券公司應當將薪酬管理納入公司聲譽風險管理體系,加強薪酬相關聲譽風險管理等內容。同時要求證券公司在制定薪酬制度時,應當結合行業特點制定穩健薪酬方案,適度平滑薪酬發放安排,同時做好薪酬激勵的極值管控和節奏控制。
日前,多家上市公司對降薪進行公開回應。
中信證券董事長張佑君表示,“我們嚴格按照中證協《證券公司建立穩健薪酬制度指引》及其他上級單位的管理制度,制定並實施了多項薪酬管理制度。透過相關制度,綜合考慮業務和崗位的風險屬性和特徵、社會責任及專業責任,堅持貫徹分享制原則,堅持執行對管理人員、業務人員的薪酬遞延政策,保證資源分配進一步向一線員工、基層員工傾斜。”
張佑君表示,“會充分考慮整個薪酬體系在行業以及未來長期的證券業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以未來薪酬體系也一定會充分體現短期和長期、個人和集體、不同層級,前臺和後臺的不同要求及佈局。”
談及券商行業“降薪潮”,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其一定程度上和業績掛鉤——業績下滑,降薪也是正常現象。
田利輝認為,降薪現象是金融業科技革命的展現。“隨著人工智慧對於專業人員的替代程度不斷提升,券商等金融業從業人員的降薪現象會成為常態。薪資水平降低是市場對於人才資源配置的調節,會推動更多更好的高素質人員進入到高科技等行業。”
在他看來,中國券商行業需要積極面對高度市場化的行業競爭,打造自身特有競爭優勢。券商從業人員薪酬降低和數字化帶來的效率提升,能夠降低中國資本市場交易成本,推動市場進一步繁榮發展。
對此,王劍輝表示,券商薪酬需要適當考慮其他兄弟行業的薪酬狀況,如果過於突出可能會造成行業之間人才流動的不平衡。同時,過高的薪酬體系,也會對日常經營管理產生一些不必要的副作用,甚至風險隱患。
“比如,為了高薪酬,部分從業人員可能追求業績高增長,有些時候就會冒不必要的風險。”王劍輝指出,薪酬調整除了跟業績、市場化調整掛鉤,還要透過分工、崗位或業務線調整,使得公司以及行業內部的薪酬差距得到控制。
“我們不是說追求平均主義,但是差距過大,對於公司及行業內部發展也不利,適當注意均衡,同時,在重點領域、重點崗位上,以多樣化的方式提升員工積極性。”王劍輝表示,最近銀行業,特別是國有大行薪酬出現不同程度回升,這種一升一降,有助於拉平行業之間差距,使得金融行業整體健康發展。不過,即使降薪後,目前券商薪酬仍然非常有吸引力。
打造航母級券商,頭部現競爭格局
打造航母級券商,已經邁入第四個年頭。
早在2019年11月,中國證監會在答覆兩會提案時表示,從資本、激勵機制、產品服務、科技創新、國際佈局、風險合規6個角度提出打造航母級頭部券商具體工作內容。其中包括,多渠道充實證券公司資本,鼓勵市場化併購重組,支援行業做優做強以及支援證券公司最佳化激勵約束機制,鼓勵證券公司加大資訊科技和科技創新投入等。
近年來,券商不斷加快資本金補充步伐。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不完全梳理發現,在股權融資方面,2022年信達證券、首創證券登陸資本市場。此外,中信證券、東方證券、興業證券、財通證券、長城證券、國金證券等多家券商透過配股、定增融資685.2億元。
同期,華泰證券、中金公司分別丟擲高達280億元、270億元的配股募資計劃,中原證券、國聯證券、財達證券、浙商證券等7家券商也在定增募資途中。
在併購重組方面,近年來市場傳聞不斷。2022年,太平洋證券、網信證券等多家券商觸發“併購重組”按鈕。此外,伴隨方正集團重組逐步落地,方正證券和平安證券因同業競爭問題使得雙方合併猜想一度愈演愈烈。
業內人士指出,併購重組是不少券商探索快速做大資產規模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對於中小券商來說,併購重組能夠讓他們快速躋身證券行業的前列梯隊。
2023年開年,證券行業就上演了一場“併購”大戲。浙商證券、東吳證券和國聯集團競拍民生證券股權,最終國聯集團以91.05億元拍下民生證券30.3%的股權。
據瞭解,“一哥”中信證券一直被視作航母級券商的第一候選。截至2022年末,中信證券總資產規模達1.31萬億元,相比2019年初的0.65萬億元翻了一倍多。
東方證券非銀分析師孫嘉賡在點評中信證券2022年業績時指出,航母級券商潛質顯現,行業龍頭持續擴大領先優勢。
田利輝認為,中國需要在做強券商的前提下,做大券商,打造航母級券商,參與國際競爭。然而,中國券商近年來國際化業務能力提升尚且有限。在他看來,頭部券商應該切實打造國際競爭力,找到做強做大的成長路徑。中小券商需要形成自身特色,打造特有優勢,開展差異化競爭。在當前市場發展格局中,率先完成數字化轉型和形成智慧化能力的券商,將會獲得跨越式發展。
“航母級券商,我覺得某種意義上已經形成。”王劍輝認為,頭部券商已經基本確立了競爭格局。比如從研究機構分倉來看,前十大券商已經佔據了分倉的90%以上,打造航母級券商已經見到成效。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對比國外證券行業,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各個券商之間業務結構差別較大,但航母級券商的發展模式主要有高盛模式、美林模式、嘉信理財模式和相關網際網路券商模式四種。而中國券商目前正處於從通道業務向資本中介業務等轉型過程中,比如投行業務從監管溝通能力轉向價值發現、定價承銷等專業能力;經紀業務逐漸從通道服務能力轉向投資諮詢服務能力;資管業務從牌照和渠道能力轉向主動管理和產品創設能力。
“個人認為,一個券商或幾家券商主導行業半壁江山的情況,可能會對控制系統風險產生不利影響。從交易模式來看,券商只是金融服務的一方面,其規模有一定天花板,超過天花板,可能會對風控、經營等方面帶來更多挑戰。”王劍輝表示,未來券商發展應更多追求特色化、差異化競爭。
目前,監管不斷引導證券公司差異化發展,主動探索差異化發展路徑已成為絕大多數國內券商的普遍選擇。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