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升:歐洲獨角獸企業躍升的啟示

總部位於倫敦的風投公司Atomico新近釋出《歐洲科技現狀》分析報告稱,歐洲2021年新增98家獨角獸公司(即估值至少10億美元的科技初創企業),總數達到321家。從而將歐洲的獨角獸公司數世界排名向上升了一位,僅居美國之下。

儘管Atomico採用的是廣義的“歐洲”概念,即包括27個現有歐盟成員國以及其他18個國家,但依舊能夠讓人感受到歐洲地區2021年在獨角獸領域地位的上升。尤其是在其他一些國家吸引風險資本金額下降的背景下,去年1到9月份,風險投資基金在歐洲的投資額已高達770億美元,遠遠超過2020年全年的480億美元。

通常,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的國家偏好風險,國家經濟也主要基於市場,獨角獸企業在這類國家更容易如魚得水地發展起來。而歐洲大陸文化國家一般更喜好“穩健”和“審慎”,獨角獸在這類國家過去總體表現平平。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去年歐洲獨角獸企業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吸引投資金額上都表現突出呢?

其一,美國資本對歐洲市場的偏好度提高,以及其在歐洲當地產生的“鯰魚效應”。從資本流來看,一定數量的資本直接或間接源自美國。一方面表明美國本土在資本需求上趨於飽和,導致部分資本外溢;另一方面世界其他部分地區投資環境發生了負面變化,導致美國資本從這些地區抽往歐洲尋求出處。而美國風險投資登陸歐洲之後,自然對歐洲本土投資環境產生倍數刺激,在提升歐洲獨角獸企業的量和質的表現上可謂功不可沒。

其二,歸功於歐洲本土決策者在投資環境以及其他營商環境改革上的積極作為。“老歐洲”之所以被稱之為“老”,恰是由於歐洲人的保守作風及其對風險的高厭惡度。以法國為代表的歐陸國家的市場和金融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一直秉持“審慎”原則,嚴重抑制了風險資本對歐洲市場的偏好。近些年來歐洲多個國家積極在金融體制上開展革新,其中一個重要舉措是繼續堅持大方向上“審慎”原則同時,透過對負債率紅線、擔保質保以及授信額度、使用範圍等方面的適度調整,逐步放開金融市場,給予金融機構更大的自由度。換言之,傳統的歐陸國家正在積極汲取英美國家的“無形之手”力量。

其三,得益於歐洲決策者不懈地鼓勵創業之策,越來越多的歐洲人投入到創業者隊伍中來。近年來,歐洲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經濟壓力和人口結構變化使其傳統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堪重負。為此,歐洲各國政府想方設法鼓勵人們創業,若產生一定程度的風險可由政府來承擔。歐洲國家實實在在地鼓勵創業之策,在“老”歐洲的土地上掀起了“新”創業的浪潮。

其四,歐洲傳統上的人才和成本優勢,也助力獨角獸企業的成功。歐洲尤其是西歐可謂現代大學的創始之地,諸多大學的科學和工程技術實力均很強,直接為大型工業企業持續提供大量一流人才。而在成本方面,歐洲初創企業的估值一般也比美國同行低,吸引了渴望交易的美國投資者。例如去年在500萬美元以下的早期投資中,歐洲佔比高達33%,僅比美國低2個百分點,卻比亞洲高出16個百分點。

加之在歐洲的創業者隊伍中,有相當數量的人有在其他科技公司從業的經歷。這部分人創辦了越來越多的科技初創企業,尤其是中小規模的科創企業,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特別是美國投資者。當然,隨著融資規模進一步擴大,歐洲資本所佔比例確實下降,美國資本佔比上升。這表明相比歐洲,投資者更青睞在美國進行規模較大的投資,但也恰好使得歐洲的初創企業與美國的大規模企業在資本需求上形成了高互補性。與此同時,歐洲不斷擴大的科技產業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資,尤其是源自美國的資本。

其五,選擇在歐洲本土投資的美國資本,更多地還是基於產業鏈上的“就近下游”和“就近中游”原則,即“就近消費者”和“就近人才”。由於這些產業所生產的產品主要針對歐洲大陸的消費者,選在歐洲本地投資能縮短產業鏈條,更為經濟。同時不少美國企業在歐洲就地設立科研中心,即“就近人才”。例如,我們常說的美國四大數字巨頭GAFA中的三個——谷歌的Alphabet Inc.公司、亞馬遜和臉書母公司Meta Platforms,都已陸續在歐洲設立了研究中心或與當地大學合作,目的在於利用歐洲大陸的人才庫。(作者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02 字。

轉載請註明: 趙永升:歐洲獨角獸企業躍升的啟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