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許久,信用卡代還的“妖風”又再次颳了起來。自1985年第一張信用卡誕生以來,信用卡在中國推廣的時間也已走過了30多年,依託生活品質和消費升級不斷提升的時代契機,持有信用卡的人數不斷攀升,“零”信用卡的人越來越少。
刷卡消費固然痛快,但隨之帶來的逾期、債務問題也難以避免。在利益的驅動下,信用卡代還市場應運而生,一波人打著“擺脫信用卡債務、幫你輕鬆上岸”的口號“踏浪”入場,想從中分一杯羹;也有一波人利慾薰心,打著代還的旗號行誘導、詐騙之實,欲將持卡人拉入深坑。
雖然“一個代還平臺活不過三年”已成為行業鐵律,但縱使清退又如何?關停又如何?這場灰色交易依舊在“地下”不斷復甦,且狂飆得更加兇猛。
復甦:有市場就能活
每天早晨7點,鴻偉(化名)都會準時開啟手機翻看前一天未回覆完畢的資訊,最近,他剛把微信背景換成主營業務介紹圖,準備大幹特幹,而他做的業務就是信用卡代還。
信用卡代還這個詞,或許聽著很陌生,但已在行業存在許久。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為私人代還,一些“中間商”透過小廣告聯絡到有需求的持卡人,用自有資金幫助持卡人還款,然後再提供POS機讓持卡人將已還入的資金進行“套現”,用來償清“中間商”的欠款。
另一種則為平臺代還,當臨近賬單日,持卡人只要在卡里留一部分資金便可,然後透過代還平臺用消費模式將剩餘資金反覆刷出還進,重複多次就可以達到還清賬單的目的。
依託於持卡者消費信貸觀念的日益普及、卡均透支額的增長,信用卡代還市場發展火熱,為了從中獲利,不斷有“中間商”入場,為持卡人提供代還服務。不過,由於這類行為不受法律保護,且極有可能存在詐騙風險,為了保護持卡人資金安全,2022年中,監管、銀行紛紛“出手”限制非本人還款、對信用卡還款通道風控手段進行升級,一時間,信用卡代還市場受到不小衝擊,“中間商”萌生退意,代還平臺App關停成為常態。
儘管已被認定違規,但2023年疫情管控政策最佳化、消費需求激增,也讓信用卡代還市場再次復燃。“卡內5%餘額就能全額還清賬單、信用卡額度任意支配、緩解資金壓力解放雙手。”在鴻偉看來,信用卡代還的生意無論何時都不會“啞火”,雖然生命週期超過3年的平臺寥寥無幾,但換個“馬甲”,改名後再出發也未嘗不可。
“專業還卡養卡”“智慧還款彌補POS機解決不了的問題”“月工資不夠還信用卡找我”,不到10分鐘的時間,鴻偉快速編輯好文案發在朋友圈裡,下一步他只需要等待客戶上門便可。
從調研、考察,再到上線、宣傳……有還款需求信用卡代還就有市場。持卡人擴大的衍生需求讓謀利者不斷入場,和無數“中間商”一樣,蛋殼(化名)最近也拋棄了之前已經關停的平臺,將目光投向了另一個新的信用卡代還App,起因是最近她接到了不少客戶的反饋稱需要代還服務,和以往接觸的老平臺不同,蛋殼最近接觸的新平臺功能設定得更加齊全,除了可以自定義設定還款計劃外,還能自行選擇簽約通道。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階諮詢顧問蘇筱芮表示,信用卡代還市場屢屢復甦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從需求側看,信用卡還款需求持續存在,並且由於近年來宏觀經濟等因素,導致此類需求處於上升階段;而從供給側看,代還業務存在已久並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鏈條,他們具備專業話術和操作流程,甚至透過前期的各類“經驗總結”,採取了更加隱蔽的方式進行獲客。
狂飆:代還背後的秘密
消費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消費升級的不斷創新催生著持卡人對信用卡的需求,信用卡代還平臺也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更新迭代。北京商報記者隨機註冊多個新上線的信用卡代還App後發現,與老平臺相似的一點是註冊成功後的第一步,持卡人便要進行實名認證,上傳身份證資訊,隨後才可以進行下一步操作;不同的一點是,代還方式的最佳化完善。
以蛋殼推銷代理的代還App為例,註冊成功後,持卡人便可以選擇各類簽約通道,小額代還通道的交易限額為50-1000元/筆,費率為0.66%;優質通道有兩種,專門為大額信用卡提供還款服務,交易限額為50-2萬元/筆,費率均為0.76%。簽約通道後,持卡人便可以根據還款計劃設定還款週期,以還款1萬元為例,可設定的還款週期為3-11天。“這都是平臺最佳化後的新功能,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蛋殼介紹稱。
而對於李施(化名)來說,他的抱負遠不是靠營銷代還App賺錢,在平臺推廣的過程中,他依舊喊著“一起做代理推廣賺分潤”的噱頭招攬持卡人,也將“裂變”拉人頭營銷玩得更加嫻熟。以前直推3人才可以做VIP,現在直推1人就可以成為VIP代理,每人刷卡金額達到1萬元可拿到5元/人的獎勵;直推10人就可以成為代理商,每人刷卡金額達到1萬元可拿到10元/人的獎勵;直推50人就可以成為區代理,每人刷卡金額達到1萬元可拿到20元/人的獎勵。“裂變”人數越多,拿到的分潤也越多,而對於如何規定設定的分潤費率,李施卻諱莫如深,他直言:“我也不清楚,都是上面規定的。”
若說信用卡代還App還款、直推的費率“透明”可見,還有另一種隱藏的灰色收入則讓信用卡“中間商”們賺得盆滿缽滿。入行近7年的任俊(化名)最近準備再次拿起手頭的生意,為持卡人提供信用卡代還服務,與平臺模式不同,任俊是一位私人代還“中間商”。
私人代還“中間商”的身份大多為自然人,還款資金來源也多為自有資金。去年,在嚴打之下,信用卡代還市場被圍堵,客戶一時間消失無蹤,任俊本打算就此“金盆洗手”,但今年以來,持卡人代還需求的增加,讓他再次入局。“最近一個月前來諮詢還款的持卡人越來越多。”任俊盤算著將費率從4%調高至6%左右,以代還1萬元為例,每還一筆,他都要向持卡人收取600元服務費,生意好的時候,月入過萬也輕輕鬆鬆。
私人“中間商”從中操作的信用卡代還模式並沒有統一標準,收費也是自行決定,可操作空間大。為了攬客,任俊還同時為持卡人提供“養卡套現”的配套服務,表達了想要套現的需求不到3天,北京商報記者就收到了他寄來的刷卡機具,想要使用POS機,持卡人需要先繳納198元啟用機器,以刷卡5萬元為例,每刷一筆的手續費為300元。
信用卡代還平臺猖獗,點燃了信用卡“倒卡”“養卡”大軍的熱情,然而,代還之後,持卡人除了原本需要歸還的債務,還會每月背上一筆服務費支出,迴圈的賬單並不能減輕債務壓力。
套路:騙子魚目混珠
一邊是長期以來潛伏地下的“灰色套路”難禁,另一邊則是不法分子伺機出動謀取錢財。劉力(化名)就是一名受害者,前段時間,他閒來無事在瀏覽網頁時發現了一個點贊送福利的活動,操作非常簡單,只要看影片點贊即可,點贊一條返現6元,但這個福利每個人只能做5單,玩了一段時間後,劉力想拿到更多福利,便新增工作人員聯絡方式詢問。
工作人員告訴他,第一個福利做完後就要升級為第二個福利,一個任務可以返現12元,要求便是在平臺上做信用卡代還業務,從他曬出的截圖資訊來看,這是一個助還信用卡的平臺,平臺上清晰地寫著“某某代還尾號1296中國銀行信用卡”“某某代還尾號9658交通銀行信用卡”。
一聽有福利可拿,劉力十分心動,便開始在平臺上充值做起了任務,起初他充值600元資金後就開始了代還操作,每天最多可以替15個人還款,代還一個人的佣金是10元,充值的代還金額越高,佣金也就越高。起初,劉力透過代還操作三小時掙了200多元,但第二天想再次登入軟體時卻發現軟體已被凍結,無法登入。
“直到接到反詐中心來電時我才意識到自己可能被騙了。”劉力回憶道。也有不少持卡人遇到了一樣的套路,詐騙的方式也是大同小異,有的持卡人同樣是充值之後發現平臺無法使用,有的持卡人遇到的情況為平臺一再讓補齊代還資金,否則無法提款,但充值之後卻發現平臺“跑路”,無影無蹤。
沒有無緣無故的“好處費”,所有高額報酬的背後都有可能是陷阱。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指出,疫情的三年間,很多持卡人收入受到影響,此外,隨著近期房地產市場回暖,購房者透過信用卡短期借貸的需求也在增加。當然也有一部分使用者信用卡管理過於混亂,也形成了信用卡代還的需求。監管已經明確表示信用卡代還違規,容易被洗錢和跑分平臺利用,且信用卡代還也會和套現相結合,導致持卡人資金受損、徵信受損後信用卡被凍結、個人資訊洩露,還容易讓持卡人養成不良的超前消費習慣。
北京尋真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德悅提醒持卡人,由於監管打擊,目前市場上的代還App比較混亂,通常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對使用者來說實際上沒有任何保障。平臺透過反覆消費、還款進行代還操作,容易被銀行風控攔截,甚至降額封卡。使用者在進行代還操作時,需要填寫詳細資料,包括身份證、護照、社保、信用卡等個人資訊,甚至還要提供CVV碼等核心資料,在沒有任何保障的情況下,這些資訊被平臺掌握後,極有可能引起信用卡盜刷或將個人資訊用於其他非法渠道。對個人代還的兼職者而言,還可能出現持卡人不償還資金、收益無法提現等風險,甚至可能掉入“幫忙代還信用卡領高額佣金,刷單返利”的詐騙陷阱。
嚴打:從源頭“封殺”堵截
信用卡代還,這一走在灰色地帶的產物光怪陸離的背後,是“中間商”利慾薰心急於撈錢的現狀,而在銀行、監管的嚴控之下,這一灰產勢必也難以長遠。
對於信用卡代還行為,國家網際網路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曾釋出公告稱,信用卡代償和網際網路金融相結合的業務模式,涉及信用卡違規套現、平臺收取高額費用、使用者信用卡資訊保安等問題,潛在風險值得關注。報告指出,違規代償平臺運營模式基本包括三種,套現貸模式、平臺代償模式及信用卡套現模式。其中信用卡套現模式,實際上就是使用者有多張信用卡,利用信用卡刷卡消費存在免息期的特點,迴圈刷多張卡來維持免息借款。
在採訪過程中,多位銀行從業人士也提到代還平臺存在的風險。一位銀行信用卡中心人士表示,一年12期賬單中有10期以上賬單都是他人代還,這類就屬於異常行為,銀行一直以來對信用卡代還行為都是處於嚴打狀態,若監測到此類行為,將對持卡人進行降額封卡處理。
“信用卡違規代還需要從源頭制止。”另一位銀行業人士表示,“目前,我行已經加強了對信用卡使用者的信用風險與欺詐風險的預防和判斷,從信用稽核、風險預測、風險追蹤等全流程監測可能存在的違規風險。”
“此類代還行為存在的風險,從持卡人角度可能會存在個人隱私資訊洩露的風險。”在蘇筱芮看來,個人資訊可能會被私人代還或平臺代還的相關人員轉賣或非法使用,此外高昂的費用也會進一步加劇持卡人財務負擔,建議後續從代還平臺的根源入手,例如,對專門為代還平臺提供App建設的系統服務商進行打擊,對屢次、多年違規從事代還業務的人員進行相應處罰。
銀行層面,北京銀保監局此前釋出的《關於加強信用卡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通知》一文也提到,銀行應對引流平臺的資質進行審查,不得與現金貸類、信用卡代還類、具有養卡套現等負面資訊或功能的平臺合作。銀行應對網際網路平臺宣傳文案的合規性進行審查,不得以高授信額度誘導消費者辦卡。
正如王蓬博所言,最主要的還是要管控好還款渠道,行與行之間做好資訊互通,並且對持卡人資訊以及是否透過代還平臺還款都進行監控,一旦發現可隨時處置,在業務發展和合規管控之間能夠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
王德悅也持有同樣看法,在他看來,這些標註著安全可靠、智慧還款的信用卡代還App絕大多數都沒有相關資質,屬無證經營支付業務。打擊信用卡代還,銀行可以加強對還款通道的管控,如限制非本人還款,對反覆刷單且商戶跳碼等不規範使用信用卡的持卡人,採取降低信用卡額度、封卡等方法來保障信用卡資金的安全。
北京商報金融調查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