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巢收取超時費引發的爭議仍在持續。不少小區選擇停用,多地監管部門也發聲回應社會關切。5月9日晚間,豐巢對收費政策進行了解釋,表示免費保管12小時是基於派件高峰時段的推算,“為了鼓勵使用者及早取件”,“提升資源使用率”。(見5月10日《財經》)
快遞櫃企業想賺錢無可厚非,但引發公眾不滿,就值得反思了。很多人說,這是豐巢在使用者習慣使用快遞櫃,且近乎壟斷快遞櫃市場時,想“收割”一把。“提升資源使用率”也好,“收割”也罷,爭議之後還是要討論出路的。
事實上,快遞櫃進小區的成本並不高,未出佔地費的也不少。相關企業剛宣佈收費,很多小區就決定停用,就是因為其違背了進駐時的談判內容。如果快遞櫃少了公共屬性,成了一項生意,進駐小區就沒那麼容易——你可以向用戶收費,小區為什麼不能向你收費或提高佔地費?
快遞櫃佔用的是業主公共空間,給公共設施免費使用沒問題,但給商業活動使用則需要另計較——總不能佔業主的空間做生意,還要讓業主掏錢吧?豐巢可能沒考慮到,快遞櫃並不是建在無主的土地上。因為其自帶公共屬性,才大範圍進駐小區,如果公共屬性沒了,進駐成本顯然也會大漲,未必划算。
既然提供服務,收費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問題在於,人們從未主動要與豐巢發生關係。豐巢的真正服務物件,更多是快遞公司和快遞員。畢竟對使用者來說,放在快遞櫃和放在菜鳥驛站都是一樣的,最好能送貨上門。
快遞櫃就像是單元門裡的報刊箱,真正解決好服務問題,不在於收不收費,而是將快遞櫃基礎設施化。今年4月,商務部與國家郵政局聯合下發通知,提出各地要明確智慧快件箱、快遞末端綜合服務場所的公共屬性,將智慧快件箱、快遞末端綜合服務場所納入公共服務設施相關規劃,提供用地保障、財政補貼等配套措施。
說白了,讓快遞櫃往報刊箱的方向發展,成為現代小區必備且免費的公共設施,才是未來的趨勢所在。豐巢收費引發的爭議,或許會加速這一程序。
舒聖祥
【編輯:李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