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紐約郵報》4月2日報道,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造成牛奶供過於求,美國北部幾個州的奶農計劃將大量優質牛奶倒掉。對此一些經濟學家深感憂慮,新一輪的經濟危機是否會到來成為美國經濟學家普遍關心的問題。
上一次見到如此大規模“倒牛奶”事件,還要追溯到1929年,當時的美國農場主大肆倒牛奶進入密西西比河,遠遠望去猶如一道“銀河”一般。彼時的經濟危機,直到現在仍是美國民眾心中的一道疤。
一、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的繁榮,破滅前的最後輝煌
20世紀20年代對於美國人來說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美好的時代,因為在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成為了最終的贏家。英國和德國拼得個兩敗俱傷,導致英國的霸權徹底衰落,日不落帝國的光輝再也不能找照耀到不列顛群島。
與英國的悲慘境遇相反的是,美國正式成為世界霸主,無論是在經濟還是在軍事上,英國逐漸發展成為美國的“小弟”。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認為他們處在一個美好的時代,這個時代有著新的技術和新的生活方式,也充滿著令美國人嚮往的機遇。
當時的總統胡佛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正在取得對貧困戰爭決定性的前夜,貧民窟將從美國消失”。毫無疑問這時的美國人是自信的,因此消費起來便沒有節制,各種進行利用貸款進行炫富式消費的行為層出不窮。
若以1923-1925年美國的工業生產指數為100進行計算,1921年的指數則為67,到了1928年則為110,至於1929年則到達了驚人的126。這樣一組資料無疑顯示了經濟危機前的美國到底是多麼的繁榮。
除了美國自身的發展,各國為了償還美國的債務使得黃金大規模地流入美國,在1924年美國的黃金儲量已達到世界總儲量的一半。各國的這種做法也在無形之中增加了美國的財富,使得美國長期處於貿易順差地位,更加刺激了美國國內的經濟發展。
有著先進的技術,有著充足的自然資源,有著繁榮貿易的美國,給了當時民眾一種不是天堂卻勝似天堂的感覺。財政部長安德魯·梅隆也於1929年9月向公眾保證:“現在,沒有擔心的理由,這一繁榮的高潮將會繼續下去。”
但是殊不知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正醞釀在美國繁榮的經濟泡沫中。
二、“黑色星期四”與“黑色星期二”:美國經濟的至暗時刻
在美國20世紀20年代繁榮的經濟背後隱藏著諸多的社會矛盾,這些社會矛盾一直在尋找著美國經濟最薄弱的環節,伺機給美國社會致命一擊。1929年10月24日這是個特殊的日子,美國社會的最薄弱環節終於被尋找出來,各種社會矛盾蜂擁而上,美國經濟的繁榮頃刻間蕩然無存。
這個最薄弱的環節就是美國的金融業,具體來說就是美國的股票市場,因資金的不斷投入,使得美國的股票市場一直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但在10月24日這天,美國的股票市場開始狂跌,一度連機器都算不出美國股票預測不出美國股票的下跌趨勢。與股票狂跌相對應的是美國金融市場的崩潰,這一事件被後來的人稱為“黑色星期四”。
但是若是以為這是美國股票的最黑暗時刻可就大錯特錯了,除了“黑色星期四”,在美國的歷史上還有“黑色星期二”的存在,這才是美國經濟大蕭條的起點。“黑色星期二”具體時間為1929年10月29日,這一天里人們瘋狂拋售股票,美國的股票市場一瞬間就下跌了將近40個百分點。
下降了近40個百分點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許多美國人積累起來的財富一瞬間被蒸發得乾乾淨淨,但偏偏又無力進行阻止,這時候美國人的心情可想而知。在隨後的兩個星期內美國300億的美元,這就算是放在現今社會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損失,要知道美國在一戰期間的總支出差不多也是這個數字,因此金融市場的崩潰也被人們譽為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梅隆拉響汽笛,胡佛敲起鍾。華爾街發出訊號,美國往地獄裡衝!”這一首兒歌中映射出當時美國社會的兩大政治人物,一個是美國當時的總統胡佛,另一個則是前面提到的美國財政部長梅隆。兩人具備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與美國的經濟密切相關,因此民眾也將經濟的崩潰完全歸結於二人的頭上。
但責怪歸責怪,就算美國民眾把胡佛和梅隆罵上個一萬遍,其實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美國的經濟也不會出現好轉。相反自從美國股票市場崩潰的那日起,美國經濟就陷入了全面毀滅性的災難中,各行各業都受到股票市場的影響即將處在崩潰的邊緣。
“倒閉”、“失業”、“貧困”是這時伴隨著美國人民最常見的詞彙了,整個社會充斥著一股絕望的氣氛。後來的所謂“資本家倒牛奶”也正是起源於這場經濟危機,不過後來的“資本家”不過是一種比喻而已,但在當時的資本家確實倒的是牛奶。資本家爭相處理多餘的農產品,密西西比一瞬間被倒入了成千上萬噸牛奶。
三、大蕭條下美國普通民眾的悲慘生活,毫無人的尊嚴可言
無論何時普通民眾都是經濟變化的最直接體會者,在這場經濟危機中也不例外。經濟危機造成美國的房地產行業迅速破產,與之而來的數以十萬計的民眾失去自己居住房子,因為民眾的房子大多是用貸款進行購買的。
在大蕭條的環境下,銀行尚且難以生存,又何談美國美國普通民眾的貸款呢?據統計在在經濟危機後,民眾向銀行申請了41000筆緊急住房貸款,只有其中的3筆獲得了,這樣的比例相信不用計算也可以看出有多低了。
金融業崩盤、銀行倒閉、企業倒閉,與之而來的是一串串觸目驚心的失業率數字:
1928年,失業率僅為3.2%;
1930年,失業率增長了200%,達到8.7%;
1931年,失業率增長到15.9%;
1932年,失業率猛增到23.6%;
1933年,失業率為24.9%。
對於1933年失業率數字要著重說明一下,因為24.9%的失業率換算到美國的人口大概有1500萬人,1500萬放在現在也是一個大城市的人口規模,這樣的失業率毫無疑問達到了美國失業率有史以來的最高峰。
那麼大蕭條下普通民眾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呢?
或許以美國中西部農民的事例來描述更為恰當。野草根、蒲公英、紫羅蘭葉、野蔥、勿忘我草、野萵苣成為民眾的日常食物,甚至是專門給牲口吃的野草也被人們拿來食用。
難道美國中西部城裡人的日子就會很好過嗎?那是不存在的,腐爛的蔬菜和水果一被扔出來,人們就跟野狗一樣去爭奪這些東西。甚至人們會跟在運輸蔬菜的車身後,車在運輸的過程中掉下什麼,他們就撿什麼。旅館裡面的一些剩菜在被倒入垃圾桶後,立即就被搶奪一空。
全家出動在垃圾堆裡搶奪西瓜皮和骨頭的情景並不少見,這樣的食物自然會有蛆蟲存在,甚至有人為了看不見蛆蟲選擇把眼鏡摘掉,所謂眼不見為淨。在這種環境下,人們為了生存那還還有什麼尊嚴可言,與牲畜又有什麼區別。
失業率的上升常常也伴隨著自殺率的上升,無獨有偶,美國在自殺率也在大蕭條期間上升到有史以來的最高。
在1929-1933年期間,自殺率一直高居不下,在1932年甚至達到了頂峰。據現代有關科學研究表明,自殺率與失業率是對應的,通常每增加1%的失業率就會增加1%的死亡人數。
我們無所得出大蕭條期間美國自殺死亡的具體人數,但是美國在大蕭條期間非正常死亡了700多萬人,其中的絕大部分都是因為自殺和營養不良。在當時的美國社會流傳著一則關於自殺的黑色笑話,在旅客入住前,服務員會問他們是要一個用來居住的房間還是要一個用來跳樓自殺的房間。
笑話歸笑話,雖然服務員不會真的這麼問,但是這個笑話也反映出有人在大蕭條期間自殺是一件不會令普通民眾意外的事。這時的美國人民是痛苦的,而且很多苦痛直到多年以後才逐漸淡化。 記錄美國曆史的《光榮與夢想》中曾這樣寫道:“千百萬人只因像畜生那樣生活,才免於死亡。”
結語
關於1929-1933年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最後結局我們是知道的,羅斯福如救世主一般橫空出世。他的新政迅速將美國人民從經濟危機的泥潭中解救出來。但是在這場經濟危機下,普通美國民眾的生活又有多少人關注呢?誠然羅斯福在美國曆史上是一位偉大的總統,但是在談及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時,可否將更多的目光轉向當時的普通民眾呢?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下,他們簡直毫無尊嚴可言,這又是否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
參考文獻:《光榮與夢想》、《美國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