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基金的持有人結構?怎麼檢視
什麼是基金的持有人結構呢?
它一般包含三類,分別是個人投資者、內部持有者和機構投資者。
個人投資者
個人投資者理解起來很簡單,我們大多數普通投資者其實都屬於個人投資者的範疇。
內部持有者
內部持有者呢,指的是基金管理公司內部持有某基金份額的從業人員,一般來說如果一隻基金有不少內部持有者,在某些程度上也是說明了基金公司內部對該產品的認可。
機構投資者
最後,我們來關注一下機構投資者這一型別。顧名思義,機構投資者是指在金融市場從事證券投資的法人機構,包括保險公司、養老基金、銀行、企事業單位等等。
據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釋出的公募基金2019年半年報顯示,2019年上半年個人投資者共持有公募基金約67000億元,所佔比例為50.64%,而機構持有65000億元,佔比為49.36%,可以說兩者平分秋色(注:這個佔比分析按基金全部口徑看)。但是如果剔除貨幣型基金再來看個人、機構佔比,結果會大大不同。
資料顯示,排除貨幣型基金後,個人持有大概為2萬多億元,佔比僅有35.98%;相反機構持有38000多億元,佔比高達64.02%,也就是說機構持有了接近2/3的非貨基金份額。相關圖表可以直接在文字版中檢視。
注:圖片來源於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
看到這裡,不少基民疑問了:一隻基金如果有機構持有人好不好?佔比又在多少比較合適?
首先,一隻基金如果有機構投資者入駐其實是一件好事,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這隻基金受到了機構投資者的認可。
但是,如果機構持有人佔比過高,這就不一定是好事了。特別是當一個基金的單一持有人比例超過90%時,這時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這類單一持有人比例超過90%的基金一旦機構投資者贖回大量份額,很有可能會觸發大額贖回導致基金延遲支付、甚至還會出現暫停贖回等情況,這些都會繼而引發流動性風險和基金淨值波動等風險;
第二:一旦佔比高的機構投資者贖回基金後,若基金規模低於5000萬將會觸發基金清盤的風險。
那問題來了,我們從哪裡知道持有人佔比情況呢?
在這裡向大家介紹兩個途徑:
一個是基金公司的中報與年報,這些報告一般會對基金持有人結構的相關資訊進行披露,包括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的持有份額及其佔總份額的比例等。
另一個是天天基金網,同樣也會對基金的持有人結構進行展示。
注:圖片來源於天天基金網
(文章來源:南方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