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至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就制定“十四五”規劃作出全面部署,強調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為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經濟發展擘畫了藍圖,指明瞭前進方向。
創新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將更加突出。當前,中美關係形勢嚴峻,美國對我國推行“脫鉤”戰略的重點,首先是所謂“科技脫鉤”,意欲在高科技領域對我國進行封鎖打壓,阻滯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步伐。華為、中興等高科技企業因晶片等關鍵零部件嚴重依賴國外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表明,關鍵核心技術的發展不能完全依賴外部,必須立足自身,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突破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鑑於此,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域性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資訊化、數字化時代,我們只有深入理解和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努力搶佔科技制高點,才能在未來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我國將緊緊抓住實體經濟這個核心,將其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命脈,一個國家要想保持長久的經濟競爭力,必須夯實實體經濟。當今時代,世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更給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帶來深遠影響,各國圍繞實體經濟的競爭更加激烈。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此前經過對虛擬經濟過度繁榮引發的“產業空心化”的反思,開始推動製造業迴流,大搞“再工業化”,甚至借疫情鼓動產業鏈“去中國化”、“本土化”,給我國實體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按照五中全會的部署,未來我國將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上,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努力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階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推動經濟體系最佳化升級。我們要正確處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係,金融行業必須要為實體經濟服務,而不能搞體系內迴圈和“脫實向虛”。
我國將採取有效措施持續擴大內需,推動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以此為依託構建新發展格局。長遠看,擴大內需是我國進一步激發經濟活力、積蓄髮展動能、對沖世界經濟下行風險的必然要求。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經濟嚴重依賴出口,尤其依賴對歐美髮達國家的出口。但近年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迴圈動能明顯減弱,我國經濟開始向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方向轉變。這一轉變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構築起充滿活力的巨大的內需市場,從而支撐起雙迴圈格局。黨中央高度重視內需對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五中全會指出,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特別是,我國農村地區需求潛力巨大,擴大內需後勁無限。五中全會要求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將對擴大內需發揮重大作用。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還是搞好實體經濟,抑或是擴大內需,資源如何分配都是一個需要認真權衡的重大問題。對此,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在當前一些地方政府“看得見的手”對經濟干預過多背景下,五中全會再次強調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只有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才能真正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才能長久不衰。
(作者:張茂榮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