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張曉翀 )訊,國家統計局週五稱,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18.3%,受到上年較低基數、員工就地過年工作日有所增加等不可比因素影響;一季度環比增長0.6%,兩年平均增長5.0%。
此前,財聯社3月“C50風向指數”調查資料顯示,預計一季度GDP同比或升至近20%左右,對比來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一季度GDP資料略低於市場預期,但也顯示出當前國內經濟修復正在接近正常水平。
分析人士認為,兩年平均增長5%稍低於疫情前的季度同比增速,顯示當前國內經濟但仍有恢復空間,但新冠疫情造成的不確定性仍存,預計未來宏觀政策著力點還是統籌兼顧、穩字當頭、不急轉彎。
“今年宏觀政策要平衡穩增長、防風險、控槓桿、防通脹等多重目標。需關注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的輸入型通脹,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對各種可能的內外部風險做好應對準備。”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
溫彬表示,下階段宏觀政策要繼續穩字當頭、以我為主,繼續加大對市場主體的支援力度,促進就業改善質量提升,加大力度提振內需,穩定外貿與出口,牢固復甦基礎,保持經濟執行在合理區間。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表示,今年一季度經濟恢復的態勢在持續,積極的因素在累積增多。同時國際疫情仍在蔓延,國際環境依然複雜嚴峻,國內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部分服務業和小微企業生產經營還面臨著比較多的困難。
粵開證券研究院非銀金融負責人李興表示,“一季度我國經濟開局良好,整體處於持續穩定恢復階段,中上游順週期行業受益於量價齊升,新能源汽車、光伏、TMT等行業也維持高景氣。”
李興建議,需關注景氣向上的中上游順週期、軍工上游、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產業鏈等,同時關注政策利好的智慧製造、海南、碳中和等主題投資機會。
房地產投資依然韌性十足,製造業投資增速最快
統計局資料並顯示,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95,994億元,同比增長25.6%,環比增長2.06%;兩年平均增長2.9%。其中3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月環比增長1.51%。
分領域看,一季度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29.7%,兩年平均增長2.3%;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9.8%,兩年平均下降2.0%;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25.6%,兩年平均增長7.6%。
分析人士表示,一季度地產投資依然韌性十足。這與一季度房地產市場高位執行直接相關,也意味著前期房企融資環境收緊尚未對投資端帶來顯著衝擊。
西部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育浩預計,展望今年,在居民信貸不會有明顯收緊,預計地產銷售仍將維持5%以上增長,進而支撐地產投資增速8%左右的增速。但是溫彬認為,在房地產調控政策作用下,房地產投資增速放的緩趨勢較為明顯,預計下一階段將延續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9.8%,兩年平均增速為-2%,仍是三大類投資唯一處於負增長的板塊。不過3月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已迅速升至25.1%,在三大類投資中增速最快。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指出,製造業投資還沒有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背後的因素是比較多的,企業的生產經營面臨較多困難,仍然在恢復狀態中,在投資信心上仍然有一定的顧慮。
另一方面,對整體的市場也在觀察之中,有利於製造業投資恢復的因素也在慢慢累積和增加。隨著經濟整體恢復的推進,隨著企業效益的好轉,企業的信心會慢慢得到增強,製造業提升的空間很大。
對此王青指出,從最新的增長動能來看,製造業投資增速正在迅速改善。伴隨近期工業品價格上漲,製造業利潤迅速改善,加之政策面對製造業投資的融資支援力度持續加大。
工業增加值或有一定減速空間
統計局資料顯示,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14.1%。財聯社此前調查資料顯示,機構對於3月份工業增加值的同比漲跌幅預測中值為15.6%,實際資料略低於市場預期。
從環比看,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月增長0.60%。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4.5%;比2019年同期增長14.0%,兩年平均增長6.8%。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近期工業生產增速略有下滑,經濟執行向常態化迴歸的正常現象,與GDP增速相比,當前工業生產增速仍然偏快,未來伴隨出口拉動效應下降,以兩年平均增長水平衡量的工業生產或還有一定減速空間。
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顯著增強
統計局資料並顯示,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5,221億元,同比增長33.9%,環比增長1.86%;兩年平均增長4.2%。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4.2%,比1-2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6.3%,環比增長1.75%。
資料顯示,一季度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增強。顯著高於去年四季度3.2%的增長水平,增速加快30.7個百分點,而今年一季度GDP增速與去年四季度相比僅加快11.8個百分點。
劉愛華指出,今年以來,消費市場延續了上一年逐季恢復的態勢,呈現恢復性較快增長。隨著經濟的穩步恢復,居民就業收入將繼續改善,有利於進一步增強消費能力。但現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疫情防控壓力仍大,對居民消費信心仍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