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週釋出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引出了一個頗受關注的話題。
IMF在10月13日釋出的報告對世界經濟復甦前景充滿憂慮。報告認為,儘管全球經濟正在恢復,但“很可能要經歷一個漫長、坎坷且充滿不確定的過程”。報告預測,無論是美國、日本、英國等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2020年的GDP幾乎都將出現程度不同的萎縮。唯一的例外來自中國——IMF預測,2020年中國經濟將增長1.9%,經濟復甦快於預期,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IMF的判斷引起境內外密切關注:有人因受益於中國經濟率先重啟而表示高興,有人因疫情的不確定性而對前景存疑,也有個別“恨人有、笑人無”的聒噪之聲。這些觀點背後,反映出各方正試圖努力弄清楚的問題——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相關判斷見仁見智。在筆者看來,有些事實清晰明朗。
首先,中國的經驗告訴世界,應對疫情絕不能心存僥倖。中國經濟率先重啟,得益於面對疫情衝擊時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採取堅定果斷措施防控疫情,從而取得抗疫鬥爭重大戰略成果,為經濟復甦奠定堅實基礎。此後的程序也反覆證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是個變數,帶來的影響大小與各國疫情應對舉措密切相關。抗疫有多堅決果斷,經濟恢復也就有多迅速。
其次,中國經濟率先重啟有利於促進周邊經濟體及世界經濟復甦。當前,中國正在推動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開放而非封閉的格局。因此,中國超大的市場規模意味著中國消費回暖勢必提供良好契機,帶動各國對中國的出口和投資,透過國際貿易渠道增加世界需求總量,促進全球經濟復甦。同時,中國率先實現復工復產,有力保障了國際市場供給,支撐了國際產業鏈供應鏈順暢運轉。
此外,中國經濟率先重啟是個積極訊號,但各國情況不同,對疫情威脅不容忽視。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處於全球大流行態勢,部分國家和地區出現反彈。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當前全球疫情形勢不容樂觀。疫情對供應端和需求端都造成了嚴重衝擊。這正如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14日出席2020年IMF和世界銀行秋季年會時所言,新冠肺炎疫情將對經濟造成長期傷害,很多經濟體可能數年內都無法回到疫情前的經濟活動軌道。未來,疫情仍是主要威脅,不確定性極高。因此,“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強有力的國際合作”,以建設更具韌性的經濟。
畢竟,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當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