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靠檔計息”變身?銀行“週期派息”存款產品惹爭議

銀行存款業務整頓接踵而至,在中小銀行獲客、攬儲承壓之下,部分銀行推出“短期長息”按“週期派息”的產品,雖然“週期內”提前支取按活期計息,但本息仍可在滿一個週期(比如1年)後提前支取,不必等到產品最長存期(比如5年)仍然能保證滿期(5年期)最高收益率。1月20日,多位業內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這與之前被叫停的“靠檔計息”本質一樣,是“換湯不換藥”,還存在變相“高息攬儲”之嫌,銀行資產端和負債端的匹配程度也可能會被監管密切關注。

調查|“靠檔計息”變身?銀行“週期派息”存款產品惹爭議

銀行熱推“週期派息”存款

網際網路存款整頓風暴席捲,1月20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部分網際網路平臺上針對存量使用者的銀行存款產品推介雖尚未“完全終結”,但產品已大量下架,在售產品宣傳標註也有了“微調”。某網際網路平臺上銀行存款產品銷售頁面此前“領助力券、最高獎勵XXX元、收益由高到低篩選”等標註已消失不見。

回溯1月15日,商業銀行網際網路存款新規“靴子”落地,新規明確“商業銀行不得透過非自營網路平臺開展定期存款和定活兩便存款業務,包括但不限於由非自營網路平臺提供營銷宣傳、產品展示、資訊傳輸、購買入口、利息補貼等服務”。對於中小銀行而言,“攬存”渠道調整勢在必行,吸收存款能力面臨挑戰,為此,一方面,各行紛紛發力自營平臺“拉新促活”,另一方面,取代“助力券”等形式,“週期派息”成為不少存款產品的主打賣點,並越來越受到中小銀行的青睞。北京商報記者查詢發現,藍海銀行、眾邦銀行、遼陽銀行等多家中小銀行都推出了這類存款產品。

比如藍海銀行在售的“週期派息”存款產品,存期5年,派息週期包括每7天、30天、90天、180天、360天派息。根據派息週期長短相關產品存款利率最低年化3.6%,最高4.7%。

以該行推出的藍貝貝360天產品為例,50元起存,存期5年,滿期年化利率4.7%,每360天派息,可部分或全部提前支取。

根據計息規則,該產品每滿360天為一個付息週期,每存滿360天,即本週期按滿期年化利率4.7%計息,並將利息自動兌付至電子賬戶,本金將自動續存到下一個計息週期,最長續存期5年,到期後本息自動轉入認購賬戶。

根據該行客服介紹,若未存滿一個付息週期(360天)則根據實際存款天數按活期利率計息,若已存滿一個付息週期未滿下一個付息週期,比如存入365天,前360天按照滿期4.7%計息,後5天則按照活期計息。

滿1年提前支取也可享受5年期利率水平?

從這類“週期派息”產品的特點可以發現,是將一個較長期限的存款產品分成了較短的週期,無需等到最長約定期限,存取靈活且能較好兼顧收益率。在零售金融專家蘇筱芮看來,這種“週期派息”產品目的是為了最佳化金融消費者體驗,增強使用者黏性。每一個週期實際上相當於“鎖定期”,“鎖定期”內強制取出只能按活期計息,不像靠檔計息產品在“隨時抽身”的同時,還能獲得高息回報。

不過,北京商報記者也注意到,在“週期派息”銀行存款產品頁面計息規則介紹上,僅提示存滿一個週期利息自動兌付至賬戶,本金自動續存至下一計息週期,並未表述是否可以提前支取本金,而這關係著產品實際流動性管理情況。

就此,北京商報記者向眾邦銀行、藍海銀行、遼陽銀行等多家銀行諮詢,均得到了肯定的答覆,即滿一個週期時就可提前支取本金和利息,同時利息按滿期年化利率結算。

眾邦銀行工作人員介紹一款眾惠存5年期30天付息產品時表示,該產品滿30天付息,利率4.18%,若想一個週期就支取,在第31天,年化4.18%的利息到電子賬戶後,就可以選擇提前支取,本金也可以支取到電子賬戶內。

遼陽銀行工作人員以該行一款臻惠存年享2號產品舉例,該產品期限5年,滿1年付息,存款利率4.875%。可以選擇不拿滿5年,只要滿1年即按照年化4.875%付息,且屆時本金和利息均可取出。藍海銀行工作人員也表示,滿足一個週期,利息兌付時就可以本金連帶滿期年化利率水平計算的利息全部支取。

如此來看,也就意味著,投資者選擇一款“週期派息”的產品,1年時間可以取出,但拿著5年期水平的利率。而這類“週期派息”的產品利率較一般的定期存款產品普遍更高。比如藍海銀行App介面顯示,該行定期存款產品期限介於3個月-5年之間,年利率介於1.65%-4.8%。其中1年期整存整取的產品顯示最高年利率2.25%。與前文所述的360天週期付息利率4.7%的產品利率形成鮮明對比,若“週期付息”則表明銀行獲取資金成本被顯著抬升。

“比照銀行1年定期定存的利率,此類分期派息產品採用的是5年期利率,因此對市場使用者仍具有吸引力,與5年定期存款相比,此類分期派息產品顯然期限更短,從機構角度看,這也對機構資產端的風險定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蘇筱芮如是說。

調查|“靠檔計息”變身?銀行“週期派息”存款產品惹爭議

“擦邊球”爭議

當北京商報記者詢問一家民營銀行相關負責人是否考慮做這種型別的存款時,得到的答覆是:“這感覺和靠檔計息差不多,擔心風險大,我們不敢做。”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是否能提前支取本金是判斷這類產品是否存在風險的關鍵。

多位業內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如果本息皆可按週期取出,則與之前被叫停的“靠檔計息”無本質差別,是“換湯不換藥”,還存在變相“高息攬儲”之嫌,更有可能被監管關注。

“靠檔計息之所以被叫停主要有兩方面問題。第一,這是一種變相的價格競爭,‘高息攬儲’,抬升銀行負債端的成本,進而影響銀行貸款利率,推高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第二,會引起商業銀行負債端的不穩定,形成期限錯配,造成流動性問題。而上述‘週期派息’產品表面上看只是派息,但實際上卻可以取本金,這跟靠檔計息沒有本質區別,原本是5年存款產品,每年派息又能取出,實際上就變成1年期的存款了,明顯把負債端的期限縮短,造成與資產端期限錯配,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客戶都選擇在一年的期限取錢,但是銀行貸款放給客戶5年一時收不回來,這邊存款客戶又急要錢,銀行很容易就會出現流動性風險。”某國有大行投資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如是說。

在他看來,“週期派息”的形式或許可以有另一種探索。“如果只是付息不取本金,這倒可以看作是一個創新型可以嘗試的產品,我們也在考慮研究是否可以設計這類的產品,比如現在養老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期限又很長,如果按週期派息每隔半年或1年提前拿到利息,來應對日常開支,或許更符合居民消費習慣。”上述國有銀行人士如是說。

銀行業資深分析人士王劍輝進一步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週期派息”如果允許本息提前支取,可能涉嫌違規,與靠檔計息沒有本質差別,而且利息更高吸引儲戶的“效果”可能更強,造成銀行資金匹配潛在失衡的風險更大,更有可能被監管關注。“成本付出(簡單理解為銀行付給存款人的利息)剛性增多,收益(簡單理解為貸款人給銀行利息)不一定能相應提升。如果收入真的能同步增長,那就意味著實體經濟負擔加重。同時銀行資產端和負債端的匹配程度也可能會被監管密切關注。”王劍輝如是說。

回顧之前被叫停的靠檔計息產品,這種產品此前提前支取時不按照活期利率計息,而按照存款時間分段計算利率。但該類產品違反了《儲蓄管理條例》第24條:未到期的定期儲蓄存款,全部提前支取的,應按支取日掛牌公告的活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

去年3月,央行釋出《關於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強調按規定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等不規範存款“創新”產品,去年底,六大行聯手叫停靠檔計息存款產品,此後各銀行紛紛跟進,自2021年1月1日起,調整靠檔計息存款產品計息規則,提前支取計息方式由靠檔計息調整為按活期利率計息。

蘇筱芮認為,“分期派息”產品目前處於監管空白,這種“短期長息”的產品或為中小銀行為攬儲而實施的無奈之舉,當前存款業務面臨“內憂外患”,在靠檔計息規則調整、結構性存款壓降、網際網路存款外部渠道受限的多層重壓之下,中小銀行獲客、攬儲艱難。蘇筱芮建議,應適當地為中小銀行攬儲營造合理、寬鬆的環境,否則散戶資金大量流向權益類市場,負債端的“缺血”可能傳導至資產端,進而影響到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馬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226 字。

轉載請註明: 調查|“靠檔計息”變身?銀行“週期派息”存款產品惹爭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