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跑馬圈地式發展到集約發展,十年間我國每寸土地產出的價值正在飛增。9月19日,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釋出會,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莊少勤在會上介紹,2012-2021年,全國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40.85%,國土經濟密度明顯提高。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是什麼概念?其實它與經濟發展水平和土地節約集約水平息息相關。專家認為,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體現我國經濟增長逐漸擺脫對土地的依賴,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發展動能正發生根本轉變。
劃“紅線”
單位GDP建設用地面積指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每生產萬元國內生產總值(GDP)所佔用的建設用地面積。直觀公式表示為:單位GDP建設用地佔用面積=建設用地面積/GDP。由公式可以看出,單位GDP 建設用地面積下降,對經濟發展水平和土地節約集約水平兩方面同時提出了要求。
“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在十年間下降了40.85%,意味著我國土地使用集約化提升,效率提高,意味著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卓有成效。”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促進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對於我國經濟增長擺脫對土地及土地財政的依賴,對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發展動能的根本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此前,“十三五”和“十四五”規劃綱要均對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有所提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十三五”時期,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20%。
而國土資源部發布實施的《國土資源“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進一步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要實現“建設用地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降低20%,存量建設用地挖潛力度進一步加大,用地控制標準體系健全,節地技術不斷推廣應用。
2021年3月11日釋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則提出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加大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處置力度,盤活城鎮低效用地,支援工礦廢棄土地恢復利用,完善土地複合利用、立體開發支援政策,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2950萬畝以內,推動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穩步下降。
建機制
楊海平認為,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的背後,體現了我國運用政策組合,大力推動創新驅動,推進動能轉換和結構調整,其中,土地政策透過引導追加投資、最佳化配置、重置重組、盤活存量撬動經濟轉型,調控效果顯著。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我國在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同時,也提出要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
莊少勤在釋出會上介紹,十年來,我國實施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健全區域、專案節約用地評價制度,實行建設用地增量安排與存量盤活掛鉤機制(以下簡稱“增存掛鉤”)。嚴格劃定城鎮開發邊界,促進城鎮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高質量發展。
就具體舉措,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劉國洪在釋出會上介紹說,一是加強規劃管控。編制實施“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最佳化空間格局,統籌各類各業用地需求,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倒逼城鎮集約發展。二是嚴格節地評價。加強各類建設專案節約用地評價,嚴格執行用地定額標準。三是強化激勵約束。在用途管制、容積率調整、價格調節等方面採取激勵政策,促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推動存量用地盤活利用。四是注重示範引領。
從2018年開始,建立“增存掛鉤”機制,四年來,全國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372萬畝、處置閒置土地436萬畝。目前,全國建設用地供應總量中,盤活利用存量部分佔1/4,部分地方達到一半。
轉方式
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的另一個因素。如“十三五”時期,提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20%,在下降目標至省級層面時,就綜合考慮“十三五”期間各省(區、市)預測的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增長速度、產業結構、土地利用水平等方面因素,在目標分解中予以合理體現。
平均到各省(自治區),下降目標最高的是江蘇、浙江等省份,需要下降22%;下降目標最低的是新疆、西藏等,需要下降15%,整體的下降目標分佈是從西向東遞增。在整體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新疆和西藏是15%的較寬鬆指標;東部則是整體在20%以上浮動,其中長三角和珠三角部分經濟發展相對較快的地區,則是22%的相對收緊下降指標。
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對土地的利用率較高,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降幅更快。以北京市為例,2022年6月16日印發的《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土地資源保護利用規劃》中提到,“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單位GDP建設用地由2015年的0.14平方公里/億元下降到0.09平方公里/億元,降幅約36%,超額完成國家20%下降率要求,減量約束倒逼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的效應逐步顯現。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鵬認為,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背後的動因是生產整體效能的提升、生產成本的下降,以及經濟發展質量的逐步提高。“隨著產業結構的持續調整,經濟發展對土地的依賴程度逐漸減少,而是越來越依賴深加工和科技創新,體現的是高新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產業附加值在不斷地提升。”
同時,王鵬還指出,在“雙碳”目標的背景下,我國踐行綠色發展的理念,更多的單位GDP將不再依賴於消耗土地資源和其他相關資源,而是轉向低碳環保的路徑發展,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會持續下降。
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 實習記者 袁澤睿/文 王維禕/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