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顧業務再迎試點“小夥伴”。6月28日晚間,招商證券、國信證券同步公告稱,試點開展基金投資顧問業務收到中國證監會覆函,證監會對公司試點開展基金投顧業務無異議,業務試點期限為一年,展業一年以後,應當按照要求申請續展。
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統計,截至目前獲得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資格的機構已超過30家,涵蓋基金公司、券商、銀行等型別的機構。
從本質上來說,購買投顧平臺的策略組合,相當於購買了一個FOF產品。那投資者為何要選投顧?“三分投七分顧”,基金投顧成功的關鍵在“顧”,這也是其區別於FOF產品的一大關鍵。但有基民表示,“基本沒有‘顧’的感受,有點迷茫,所謂的投顧產品只是一個大的集合,主要是購買基金經理已經選擇搭配好的組合。”業內認為,機構需要思考如何提升使用者的獲得感,這也是行業中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基金投顧試點擴容目前獲批機構已超30家
基金投顧業務往往被認為是財富管理的“催化劑”,券商、基金機構紛紛進行佈局,在試點資格申請方面做好了充足準備。有多家機構表示,在此次投顧業務的籌備中,前後歷時兩年。
我國公募基金投顧業務自2019年開始試點,至今不足兩年時間。2019年10月,證監會機構部下發《關於做好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標誌公募基金投顧試點正式落地。
《通知》釋出後,2019年10月,華夏、嘉實、南方、易方達、中歐等5家基金公司或子公司率先獲批試點基金投顧業務。
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統計,目前獲得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資格的機構已超過30家。其中,證券公司有13家。但2020年營收排列前十名的海通證券和廣發證券,目前尚未傳來試點獲批的訊息。
據瞭解,新一批的申請正在籌備。業內人士預計,公募基金投顧試點逐步轉向常規化,預計將有更多機構獲得試點,機構財富管理轉型的步伐加快。未來基金投顧規模將達到萬億級別,發展空間巨大。
首批試點已經展開業務 投顧服務有何不同?
目前,首批獲批的5家基金公司均已透過自身APP或第三方銷售平臺在開展業務,而券商和銀行機構的投顧業務多憑藉自身APP;三家第三方銷售平臺也均在自身APP上開闢投顧入口,例如螞蟻基金的投顧品牌為“幫你投”,騰安基金的投顧品牌為“一起投”。
開展基金投顧業務首先需要對客戶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其中部分券商的投顧平臺要求投資者填寫風險測評問卷和理財目標,根據結果來匹配策略;部分券商和基金的投顧平臺則將不同風險程度的方案列出供客戶選擇。而第三方銷售平臺,由於本身有使用者日常理財的相關資料,會直接透過系統匹配適合投資者的投資策略。
例如,記者在螞蟻基金的“幫你投”平臺體驗發現,該平臺推薦的“銳意進取策略”,80%的資金投向股票類基金,20%資金投向固收類基金,投資收益率目標為10%。頁面顯示該策略自2020年3月26日成立以來的收益率為35.89%,最大回撤為10.89%。
投顧平臺一般會建立基金產品備選庫,也就是“基金池”。目前大部分機構覆蓋了全市場的公募基金,且不少以明星基金經理在管的產品作為打底。據西部證券統計,在首次試點的五家基金公司中,中歐行業成長混合、中歐價值發現混合、易方達藍籌精選混合被投顧產品標的池選入的次數最高,分別為41次、40次和34次。
貝殼財經記者發現,在基金池中,基金公司較多選擇自己公司旗下的產品作為組合。也有部分機構的部分投顧策略僅納入自家產品,例如嘉實基金的投顧服務“智盈慧投”組合策略的備選基金池僅涵蓋嘉實旗下的基金產品。
基於產品組合的風險收益特徵,或者投資者人年齡、財務狀況以及養老、教育等場景需求,投顧平臺給出不同的策略,搭配不同的貨幣、固收和權益類基金。從本質上來說,購買投顧平臺的策略組合,相當於購買了一個FOF產品。
從費用來看,目前大部分機構對投顧的收費主要為投顧服務費。不同的基金投資組合策略,收取的費用比例不同,收益率越高投顧服務費率越高,常見的6%收益率策略通常按照每年資產管理總額的0.25%來收取投顧服務費,易方達設定了0.25%-0.8%的投顧服務費。還有部分機構根據持有時間或投資金額設定了浮動投顧費率。投顧服務費一般按月或按季度收取。
此外,還有基金手續費,該費用遵循策略下每隻基金的費率規則,包括申購費、贖回費以及持有期間的管理費等。該費用的多少和平臺、產品收益率高低有關。以收益率6%左右的投顧策略組合來看,中歐基金的綜合交易費率為0.32%,易方達為0.54%,不過目前都因推廣限時免費。
“投”和“顧”如何兼備?“三分投七分顧”面臨困境
談到基金投顧,業內多提“三分投七分顧”的理念,但在實際應用中,不少機構更多還是“三分顧七分投”,顧問服務遠遠不夠。
“基本沒有‘顧’的感受,有點迷茫,所謂的投顧產品只是一個大的集合,主要是購買基金經理已經選擇搭配好的組合。”有基民表示。
從投後服務來看,目前各投顧平臺均會在投資後根據市場狀況進行自動調倉,但大部分投顧平臺沒有事先說明調倉邏輯。除此之外,根據記者體驗各家機構的投顧平臺,目前的投後服務主要是機構提供研報、投顧定期報告、市場解讀等形式,但較為寬泛,投資者從其他平臺也能瞭解到這些資訊。
顧問服務也是投顧區別於FOF產品的一大關鍵。華泰證券分析師林曉明等提出,顧問服務是基金投顧業務流程中的重要環節,投資者可以及時瞭解自己持有的產品資訊,可以向投資顧問了解市場的變動和當前的行情並獲取投資建議,此類陪伴式服務能夠提供相對較好的投資體驗。FOF作為標準化產品,將提供每日淨值、定期報表和重大事件公告等資訊,此外無太多額外服務,投資者需要自己進行投資決策和市場行情分析,陪伴感和體驗感相對較弱。
平安證券分析師徐勉等提出,從美國的經驗來看,基金投顧成功的關鍵在“顧”,在客戶更換投顧的原因中,65%是服務,只有35%是業績。除了構建信任關係之外,“顧”還能帶來alpha收益。以美國的vanguard集團為例,vanguard投顧服務所帶來的alpha會有年化3%的收益增厚,其中“投資行為指導”的價值最大。投顧中的顧問服務還有助於解決國內投資者追漲殺跌的問題。
國外投顧服務中的“顧”形式多樣,包括金融規劃、面向個人及小企業的資產組合管理、面向投資公司的資產組合管理、面向資產集合的資產組合管理、養老金諮詢服務、投顧選擇諮詢服務等,線下服務佔據較大比重。
國內來看,公募基金公司和第三方基金銷售平臺的投顧主要提供線上服務,券商和銀行由於具有網點優勢,同時提供線下服務。不過,國內投顧也在逐漸完善線下服務,包括客戶訪談交流,投顧方案選擇、策略介紹、投教知識、情緒疏導等。
業內多位人士也表示,機構需要思考如何提升使用者的獲得感,這也是行業中目前亟須解決的問題。
由賣方投顧向買方投顧轉型 券商、基金公司和第三方平臺優劣勢如何?
基金投顧其實是在推動基金由“賣方投顧”向“買方投顧”轉型。
林曉明等指出,在“賣方模式”的投顧業務中,業務收入與代銷產品的規模和申贖產品的次數掛鉤,催生了投顧業務中的過度推銷、反覆更換多次申贖等現象,投資者成本得不到降低。而當投顧業務從“賣方模式”向“買方模式”轉變,機構收入來源不再是銷售而是投顧費用,競爭的不是銷量而是資產存量,基金投顧的目標和客戶高度一致,從而有動力降低交易成本和持有成本,以便更好地實現資產增值的目標。
公募基金應如何定位投顧業務?徐勉認為,對於基金公司來說,投顧是一種更專業的直銷模式。融合資產配置、基金優選、顧問服務、投資者教育等,將有助於投資者取得更好的業績和投資體驗。投顧業務也非常有利於吸引和服務高淨值使用者。另外,對於公募基金的傳統優勢投研能力,可以藉助投顧業務對外輸出投研,隨著各種投顧業務的開展,還可促進投研的能力提高。
中金公司分析師姚澤宇等指出,錯位競爭下網際網路平臺及頭部券商優勢明顯。買方投顧的價值在於透過KYC(瞭解你的客戶)讓客戶承擔其所適應的風險、透過資產配置、基金選擇、動態調整來增厚收益、透過投後陪伴引導長期持有來提升勝率。對於長尾客群,網際網路平臺流量優勢明顯。對於中高淨值客戶,投研及產品篩選能力突出、掌握稀缺投顧資源的頭部券商具備相對優勢,能夠為不同層級客戶提供個性化的安排,或需在IT及運營上補強。基金公司在零售客戶觸達方面、銀行在資產配置能力方面往往存在短板。
林曉明建議,各參與方需要在投資能力、顧問服務、平臺運營和客戶渠道等多個方面補齊短板,並發展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基金公司開展投顧業務的優勢在於其強大的投研能力、豐富的產品運作經驗以及較高的品牌認可度,劣勢則主要在於銷售渠道、客戶資源與投顧服務經驗。短期內與第三方銷售平臺合作上線智慧投顧服務,有利於基金公司在行業發展初期提前搶佔市場份額。但長期來看,基金公司還是要搭建並維護自身的客戶渠道,其中一種價效比較高的選擇是佈局機構客戶。
券商開展投顧業務沒有明顯的劣勢或短板,可逐步向成熟市場的線下人工投顧+線上智慧投顧混合模式邁進。
第三方平臺的優勢在於客戶數量較多、平臺建設完善、技術水平較強,但其劣勢也較為明顯,即投研能力、投顧經驗和產品管理經驗與其他機構差距較大。因此當前獲批的三家第三方平臺均採用與外部機構合作的方式,引入外部投資機構開發的投資策略和產品,為投資者提供定製化服務。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顧志娟 胡萌 編輯 陳莉 李薇佳 校對 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