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疫情倒春寒,生鮮電商的故事再度續寫……
3月13日訊息,為保障上海生鮮電商供應,上海銀行一週內為叮咚買菜火速放款近5億元。根據雙方此前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叮咚買菜將能獲得至多80億元的金融支援,上海銀行後續將定製研發各類金融產品,助力叮咚實現高質量發展。
叮咚買菜對此表示,已成立特別專項組,將保供需求列為最高優先級別。目前上海前置倉剛需品類的平均備貨量達到了日常的1.5-2倍。預計週末訂單量將上漲50%以上,部分站點單日訂單量達到平時的2倍。
而上海,也正是叮咚買菜剛宣佈實現“季度盈利”的區域,此輪過後,叮咚買菜的市佔率或有望進一步提升,一切似乎在向好發展。
瘋狂燒錢的生鮮電商,真的能養活自己了嗎?
叮咚買菜的“盈利”
“估計馬上要爆倉。”
3月14日訊息,侯毅再度在朋友圈向叮咚買菜開炮,直指其靠投資方的資本無序擴張,價格補貼,贏得市場的方法是不長久的。
而就在2月的Q4財報會,叮咚買菜創始人、CEO梁昌霖剛剛高調宣佈:公司已經找到盈利的方法、路徑。上海區域實現整體盈利,“力爭Q2末實現長三角地區完全盈利,Q4在全國接近盈利。”
資料顯示,叮咚買菜2021年Q4營收54.8億元,同比增長72%,淨虧損為10.96億元,較去年同期12.46億元有所縮窄。2021年全年營收同比增長77.5%至201.2億元,實現創立以來最大季度漲幅。
在交易和營收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叮咚買菜的運營效率也大幅提升:Q4的毛利率為27.7%,創歷史新高;履約費用率在下降,Q4僅為32%,創歷史新低。
不過,這份“歷史最佳季報”,仍是季度虧損10位數的巨坑。
2021年第四季度,叮咚買菜淨虧損約11億元人民幣,2021年全年淨虧損64.29億元,相較於去年同期的31.77億元的淨虧損進一步擴大。2019年至2021年三年已累計虧損近115億元。
去年10月起,叮咚買菜屢屢被傳出關閉泰州站點,以及開啟大規模裁員的訊息,公司對此回應稱屬正常調整,公司業務仍在正常運轉。而裁員傳聞中所涉上萬員工,主要是處於末端的前置倉配送員,或對其配送能力產生直接影響。
裁員“節流”以外,作為“增毛利”措施之一的提價,代價也可能是使用者的直接流失。
據媒體報道,一位叮咚買菜忠實使用者在去年11月解除安裝了使用快5年的APP,其購買的會員使用期限在當時還有半年。
“現在菜價越來越貴,同一款青團的價格要比一年前貴一倍。而且大多數菜品的價格已經比超市貴了,加上質量沒有保證,沒有回購的必要了。”該使用者表示,“就連贈品也縮水了,從以前的一盒雞蛋變成了幾根蔥。”
為什麼是上海?
上海是叮咚買菜起家之處,也是實際上的運營總部。
關於上海的率先盈利的原因,公司認為有:上海地區使用者復購率更高,訂單密度大,分選中心和前置倉的固定費用被攤薄,因此履單成本大幅下降。
也就是說,所謂上海盈利,實則是去掉履單費用、總部管理費用,以及平癱了各種投資費用下實現的“區域階段性勝利”。
據財報,叮咚買菜Q4的履約成本為17.86億元,履約費用率32%。在上海,叮咚的前置倉履單費用率更低,只有15%。而上海分選中心的加工和幹線運輸的費用率為6%,總部和營銷費用佔比7%,也處於較低水平。
叮咚買菜還表示,新產品通常在上海先行試驗,有助於提升上海使用者的客單價。
據財報,叮咚買菜2021年Q4總訂單量為1億單,GMV為60.04億元,照此計算,平均客單價約為60元。而上海地區的平均客單價超66元,每單毛利率在28%以上,明顯高於全國整體水平。
高毛利新產品則指預製菜。自2021年初上線自有品牌預製菜;到6月份,預製菜在華東區域的訂單中滲透率已經接近30%,也一度成為叮咚買菜毛利最好的部門。
有分析觀點指出,叮咚採取的前置倉模式,線上下獲取的流量有限,獲客端成本較高,這也就意味著其要尋求更有利潤的產品,對於產品同質化嚴重的生鮮電商來說,預製菜或許是眼下唯一解法。
叮咚商品開發高階副總裁徐志堅也表示,去年12月底,叮咚平臺上,蔬菜、水果、水產的差異化率在5%—10%;快手菜(預製菜)的差異化率可以達到50%—60%,標品的差異化率在30%—40%。公司正在調整商品結構,發力“獨家”產品。
不過,即使在發力年貨的四季度,叮咚預製菜的GMV僅為9億。截止2021年底,叮咚平臺上預製菜的整體GMV佔比僅為15%,尚稱不上增長引擎。
經歷四年深耕,投入百億,才將將燒出上海這一“成熟市場”,叮咚買菜想要將成果複製到其他城市,實在不易。
“燒不到頭”的前置倉
生鮮賽道玩家中,叮咚買菜不是入局最早的,卻是燒錢最猛,擴張最激進之一。
從節奏上看,公司在成立第二年就完成五輪融資,背後資本不乏高榕、紅杉、老虎環球等知名機構。憑藉充足彈藥與大力補貼,叮咚買菜在2019年僅靠6個城市的佈局,就以日均50萬的單量領跑行業,全年營收超過50億元。
創始人也是高調的風格。資料顯示,創始人兼CEO梁昌霖是軍人出身,也是位連續創業者,創立叮咚買菜的四年中,屢屢因直白、張揚的發言風格出圈。
去年IPO敲鐘時,對於燒錢爭議毫不避諱的梁昌霖甚至主動向媒體表示:“盈利不是叮咚買菜目前的首要追求,”下一步,公司還會進一步擴張,追求更大的規模。
為何叮咚買菜如此“燒錢”?
據悉,叮咚買菜選擇了業內最“重”的前置倉模式。相較盒馬、永輝等店倉一體,與美團、拼多多等社群團購,該模式也一直被視作難而正確的選擇。
前置倉,即在社群周邊五公里以內設定倉庫。在消費者下單之後,能第一時間配送。優勢在於配送速度快,貨損機率低,缺點在於貴,自建站成本高,養配送團隊成本更高。
此前,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曾透露,單個前置倉盈利條件十分苛刻。平均日成交額需超過6.5萬才能避免虧損。“倉的費用佔銷售收入的比例約為15%。經營好一些的社群店要15%到20%,因為社群店房租比較貴,要招聘店員,要考慮顧客進店的環境舒服等因素。”
2020年叮咚買菜公佈的資料顯示,公司銷貨成本佔比為62.8%,配送費用在公司總成本中佔比27.9%。高額的建倉成本成為盈利面前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而建了倉,想維持運營也並非易事。
2017年5月,叮咚買菜APP正式上線時,喊出了“29分鐘配送到家”的口號,號稱打造了行業標準。在裁員節流傳言後,一位叮咚使用者向老虎財經表示,配送服務經常超時,“半小時內送到的情況很少,甚至有時要第二天才能收到。”
更重要的是,講網際網路模式與“規模效應”故事的叮咚買菜,在艱難燒出1400個前置倉,佔據較大市場份額後,卻依舊沒有看到顯著拐點,扭虧遙遙無期。
對於模式爭議,叮咚買菜的創始人兼CEO梁昌霖始終表示,自己並不善於打“嘴仗”,沒有把競爭看的很重,認為“和而不同”。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此前公佈的資料,在我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中,88%虧損,7%鉅額虧損,只有1%實現盈利。這意味著,99%的生鮮電商都處於虧損狀態。
侯毅表示,行業靠補貼贏得競爭的時代結束了。
“冬天來了,誰不在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