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再資產總經理於春玲: 酒香也怕巷子深 推動保險資管產品“出圈”

對話資管30人

一方面,價值優先,結合自身配置需求“不停工”,挖掘只受到“皮外傷”的核心資產;另一方面,留足安全邊際,在資產配置策略、風險管理層面更加精細化。

“疫情,無論遠近,總會過去;經濟,危中有機,不破不立;投資,底層邏輯,從容佈局。”中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於春玲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道出了自己的投資哲學和感悟。

由多機構、多行業交織而成的資管生態圈正在形成,面對競合格局,既要增強內力,也要加強合作。“資產管理行業整體是一塊‘七巧板’,缺一不可。各類機構加強合作,才能使‘七巧板’發揮出更多元化、市場化的業務生態。”於春玲表示。

固定收益重壓艙,權益資產重彈性

《21世紀》:後疫情時代,對資產配置策略有何考慮?

於春玲:疫情衝擊給經濟按下暫停鍵,而不是停止鍵。隨著各國重視程度的升級,以及聯防聯控減災措施的出臺,還是應該風物長宜放眼量。

長期以來,中再資產的配置策略可以總結為四句話:一是“穩”字當頭,堅持保險資金一貫的穩健、審慎理念;二是均衡配置,多元組合,攻守兼備,從容進退;三是多看少動,調整有度,對大勢不悲觀,對波動不盲從;四是防守升級,全面風控,化被動為主動,管理風險而非迴避風險。

在疫情衝擊下,部分企業盈利能力面對階段性承壓,資產負債表階段性受損,都需要一定時間來進行修復。作為長期機構投資者,階段性的事件衝擊不會影響我們的價值投資理念,但在經濟承壓和修復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市場風險偏好變化的“誤傷”,也更需要留足安全邊際。

在疫情的暫停鍵下,我們有機會放慢腳步,對過去幾十年來“趕超經濟”模式回顧思考,這有利於我們守正出新。在險資長期投資佈局上,關鍵是找到符合經濟發展、轉型升級長期趨勢的領域。如果以長期視角來看,中國經濟的動能仍在,在要素市場化進一步深化的基礎上,人口紅利仍有很大的釋放空間,產能升級也有望向更高層次邁進。那麼從未來看當前,經濟和市場都在底部蘊含機遇。

《21世紀》:如何看待最近股市和債市的表現?

於春玲:近期股債“蹺蹺板”是市場關注的焦點之一。“蹺蹺板”本身體現的是一種動態的平衡,體現了投資者對於當前大類資產價值的判斷。

隨著全球由疫情防控轉向復產復工,對於經濟恢復的預期在好轉,加之全球貨幣政策對利率中樞的壓降,多重因素使得權益資產的吸引力上升,固定收益資產的收益下降。

同時,也要注意到“蹺蹺板”意味著價值在輪動,市場自我調節機制在發揮作用,當對權益資產情緒的過快升溫,使得短期風險積聚時,風險和收益的重新配比會將“蹺蹺板”壓回到平衡位置。因此,對於股債的價效比要始終以動態眼光、綜合經濟執行景氣度、企業盈利等因素綜合看待。

如果將視線再進一步拉長,談到股權和債權的配置價效比,實際核心仍然是對資產收益和風險兩把“標尺”有沒有充分理解。資產管理是風險和收益的平衡,目標是要獲取風險調整後的收益。從收益風險定價的角度看,債權類資產吸引力在下降,這其中有資管新規打破剛兌之後,對風險重新定價、風險溢價在上升的因素。

長期以來固定收益市場存在剛性兌付的信仰,利率債和信用債的走勢一致,同漲同跌,市場參與者只關注收益而不關注風險。資管新規之後,高低評級之間的結構差異擴大,在信用風險高發的新形勢下,透過下沉信用換取收益空間需要承擔更大的壓力,所以大家感受到債權類資產吸引力下降,實際上是風險的“標尺”在上升,需要大家跟上節奏、適應節奏,這也是要增強主動風險管理能力的初衷。

而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權益資產,它的定價體系相比債權資產充分。經濟轉型在加快,資本市場改革在深化,權益投資能夠更好地分享轉型成長成果。加之最近上證綜指的編制規則進行了最佳化,股票市場長期“優勝劣汰”的訊號是在增強的。同時,權益資產也並不意味著整體價效比更高,“二八效應”也在內部體現,績優股的抗風險能力持續強勁,也體現出市場對於權益資產的風險定價正在發揮作用。

對於保險資管而言,一方面,從資產配置原則上,固定收益重“壓艙”,權益資產重“彈性”。從收益和風險角度看,保險資金負債聯動的特性決定了風險偏好有限,所以國內外主流保險資管都始終將固定收益類資產作為“壓艙石”;另外,在資產配置的過程中也非常重視權益資產對業績彈性的貢獻能力。另一方面,從環境新變化上,要動態來看機構在股債之間的新趨勢。當前全球處於經濟增長中樞下移的通道中,負債成本的制約、金融產品到期再配置壓力的上升等,都要求機構結合自身的資金運用特點來動態決策。

風險管理不是“刻舟求劍”

《21世紀》:如何看待最近頻發的信用風險?

於春玲:一是從資產管理本質看風險偏好。資產管理的目標是要獲取風險調整後的收益,可以說,風險與收益是一對“平衡體”。險資過去看重的是固定收益資產的收益“穩固”,當前在違約事件頻發的環境下,也開始見證“風險”對收益的侵蝕,本質上考驗的是資產管理機構對風險和收益的管理和平衡能力。

二是客觀冷靜看待出風險。內外形勢面臨“前所未有”,經濟結構有待深度最佳化,一些過剩產能出清的尾部風險會加快釋放,行業面對的風險是多方面的、交叉性的,市場參與者很難做到“獨善其身”。重要的是學到了哪些,吸取了哪些教訓,以防止重蹈覆轍。對風險保持敬畏,提高風險防控的意識和能力。

三是提升風險管控能力。保險資管機構在全面風險管理方面的建設任重而道遠。去年以來,中再資產強化了風險管理能力的建設,參照銀行對單一客戶進行全面風險敞口管理、給予授信的做法,對公司前十大交易主體、前十大專案進行了梳理,排查了集中度等風險隱患,收到了很好成效,全面強化識別風險、量化風險、監控風險、防範風險的能力。

四是風險管理不是“刻舟求劍”。長期以來保險資金運用的優勢能力之一在於穩健審慎理念,當前更要注重化被動為主動,與時俱進,管理風險而非迴避風險。一方面,要求公司在整體風險控制方面做好統籌安排,做好控制回撤,控制集中度等工作;另一方面,要求風險管理關口前移,做好風險防控和處置的預案,提高風險管理的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推動保險資管產品“出圈”

《21世紀》:保險資管產品暫行辦法的出臺對保險資管有何影響?尤其是獲准面向合格個人投資者發售產品,這對保險資管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

於春玲:保險資管產品暫行辦法的出臺,有利於保險資管機構進一步深入參與大資管行業的市場化競爭與合作,在第三方業務領域加大布局力度。

長期以來,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形成了專業、穩健、審慎、長期視角的投資風格,打造了基於保險資金特性的資產管理模式。對於第三方業務發展,初期客觀存在集團母公司規劃保守、內部委託人希望管理人更加專注、防範第三方業務風險傳染等原因;加之部分保險資管機構自身缺乏開拓創新動力,存在“舒適區”的路徑依賴心理,多重因素影響下,行業內第三方業務發展至今,參差不齊的現象客觀存在。從長遠發展來看,做大第三方業務是大資產管理行業的方向,更是檢驗保險資管專業能力、提高市場影響力、提升機構治理成熟度的重要渠道。

“酒香也怕巷子深”,當前中再資產正在雙輪並進,加速融入大資管生態圈。一方面,著重加強與具有銷售渠道優勢機構的合作,如銀行、券商,以及頭部金融科技機構等。透過加強外部渠道和產品合作,把好的產品推出去。另一方面,加快資產管理的產品化改革,產品既要有特色,也要標準統一,推動產品從保險資管行業“出圈”,向大資管行業邁進。

《21世紀》:如何看待大資管時代的競爭與合作?

於春玲:從資產管理市場整體看,與其說“競爭”,不如說“競合”更為確切,競爭對應的是存量格局,競合則代表了增量格局。

我們當前面對的財富管理的盤子是在不斷做大的,財富管理不僅有增速,也有質量。資產管理行業前十餘年以牌照紅利、粗放式發展,2019年我國人均GDP已經突破1萬美元,2019年資管業務規模也近百萬億元。可以說,居民財富需要更加多元化的配置渠道,這意味著未來精細化、市場化、專業化更加符合資管行業的發展趨勢。由多機構、多行業交織而成的金融生態圈正在形成,行業的分工不再簡單以牌照劃分,而是形成了實實在在的產業鏈節點。

資產管理行業整體是一塊 “七巧板”,缺一不可。以銀行理財子公司為例,其優勢在於對個人投資者的營銷渠道;公募基金和券商資管則優於已建立的市場化口碑和認知度;國際資管機構在產品、定價、服務等方面經驗更加豐富;保險資管長期建立了穩健的投資風格,符合老齡化時代居民財富管理的風格與需求。但是,各類機構也並非全能。資產管理行業整體是一塊 “七巧板”,缺一不可。各類機構加強合作,才能使“七巧板”發揮出更多元化、市場化的業務生態。

一方面,中再資產要加快市場化改革,鍛造實力,在資產端著力最佳化特色業務領域;另一方面,中再資產也要加強對外合作,借力打力,打好團體戰,透過與行業頭部機構的合作在業務領域、服務定位的拓展和投資策略等方面培養隊伍,持續創新。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578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再資產總經理於春玲: 酒香也怕巷子深 推動保險資管產品“出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