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美國資本市場出現劇烈波動,再度引發市場對全球貨幣寬鬆風險的擔憂。去年以來,寬鬆的貨幣政策和不斷出臺的救助計劃,刺激美股市場不斷走高,在背離經濟基本面的同時,美國市場對政策任何可能的變動極其敏感,幾乎到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田地。
2月23日開始,美國市場出現劇烈波動。23日,紐約股市納斯達克指數盤中暴跌近4%,25日,美股進一步深度下挫,三大股指大幅收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跌幅達3.52%,遭遇去年10月底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在美股動盪之際,美聯儲出面表態意圖安撫市場情緒。2月23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美國經濟復甦勢頭持續放緩,不平衡且不全面,前景充滿不確定性。美聯儲將維持當前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並繼續以不低於目前速度增持國債和機構抵押貸款支援證券,直至就業和物價兩大目標取得實質性進展。
不過,美國長期國債收益率的“閃漲”讓美聯儲這番表態落空。2月24日,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盤中升破1.4%,不僅遠高於3個月前的0.88%,與兩年期美國國債的利差也達到130個基點。有分析指出,長期國債收益率上漲勢必推高房貸和企業貸款成本,被視為市場預期通脹加速的訊號,考慮到美聯儲此前提及的政策目標,關於寬鬆貨幣政策退出的擔憂急劇上升,從而引發市場動盪。
眼下美股市場“繁榮”,得益於美聯儲開動印鈔機給市場提供近乎無限量的流動性,得益於美國政府去年以來為應對疫情出臺的數輪救助計劃。但是這種“繁榮”正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美股市場對超寬鬆貨幣條件的依賴日益加深,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帶來市場的劇烈波動,哪怕是經濟復甦帶來的溫和通脹,都會引發市場對於政策收緊的憂慮和恐慌,造成大幅震盪。而美國政府對市場波動十分敏感,屢屢在第一時間出面安撫,繼而採取各種救市行動。凡此種種,恰似向全世界上演了一出美國資本市場“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活報劇。
不難發現,金融“繁榮”正取代經濟復甦,成為美國政策的最終落腳點,這或許並非美國政策制定者的本意,但卻是難解的制度“痼疾”。如此持續下去,未來市場有兩種態勢出現的可能性較大:
一方面,美國超寬鬆政策無節制地實施下去,但政策的邊際效益不斷遞減,導致風險不斷上升,最終可能導致市場出現大幅回撥並波及全球。
另一方面,貨幣寬鬆和政策變動極有可能引發熱錢短時間進出新興市場,導致劇烈波動。這樣的故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有關國家和地區不能不汲取教訓,有所提防。(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連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