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瓶裝舊酒 借“基”入市需防“臉盲症”

新瓶裝舊酒 借“基”入市需防“臉盲症”

今年以來,眾多新基金產品集中登場,熱門基金日銷百億的情況頻頻出現。據統計,今年一季度將有395只基金產品排隊發行,在機構“抱團”行情持續演繹的背景下,投資者借“基”入市高溫不退。

然而,不少新基金和老基金的差異並不明顯,有的僅僅在投資範圍上稍作變動,但實際上無論是投資風格還是持倉股票都幾乎一模一樣,甚至連宣傳廣告上都強調相似度極高的老基金業績。有基民抱怨道:“新老基金傻傻分不清,相似到都讓人犯了臉盲症。”有業內人士認為,老產品有優秀的過往業績,新產品越是相似越能誘發購買熱情,無論是渠道還是基金公司都想趁機分一杯羹。

渠道大力推介

新老基金“似曾相識”的現象儼然成為發行市場的常態。

上海證券創新發展總部總經理劉亦千認為:“如果渠道認為某一隻基金產品很好,希望做一隻獨立核算的定製產品,如此一來,新老產品的差異性可能並不大。最重要的是,基金公司對新老產品的激勵模式並不相同。對於渠道開展銷售業務的理財經理來說,由於新基金的激勵政策更有力,可以賺取更高的提成,於是用腳投票,大力銷售新產品。”

基金豆資深分析師孫龍認為,相比老基金而言,新基金更容易募集更多的資金,增加公司的管理規模。同時,新產品的認購費基本不打折,能夠獲取更多的費用收入。在這個前提下,新基金和老基金的差異性自然不是考慮的重點。而且越是相似的基金,越可以透過相似基金的歷史表現,凸顯出新基金的誘人之處。

“銀行作為主要銷售渠道,掌握很多優質客戶,優先銷售的肯定是自家託管的基金,如果產品不託管在這家銀行,也很難得到重點推薦。”一位銀行銷售坦言稱,“尤其是趁現在發行市場行情好,需求旺盛,大概有一半左右的理財客戶都開始選擇購買基金,大家都想衝績效,為2021年的整體業績打底。”

基金公司打小算盤

除了銀行等渠道對於新基金大力推介之外,相似的新老產品也藏著基金公司的小心思。

劉亦千補充道,不少基金公司深諳“船小好調頭”的道理,發行相似的新產品可以避免規模過大導致投資管理面臨壓力,也可以避免業績不佳導致波及面更廣的負面影響。同時,不同基金產品在定位上有些許差異,只是由於現在的市場風格比較集中,為了保證業績水平,不同產品在實際管理中差異性還沒充分的體現。

獨立經濟學家王赤坤也認為,基金面臨相似的市場環境,發行要考慮市場端的接受程度,必然要參照成功基金的經驗,也會迎合市場熱點。

此外,對於基金公司來說,“贖舊買新”風氣之下,各公司都在發行新基金,如果某家公司不發行產品就會被別的公司搶去資金。尤其在基金投資熱情高漲時,新基金更容易獲得平臺和銀行客戶經理的推薦、宣傳,選擇此刻發行更容易擴大自身規模。

買新不如買舊

不少網友抱怨:“基金經理其實發行新基金只是複製老基金的建倉模式而已,很難說有什麼大的不同。”

然而,在去散戶化的市場趨勢之下,只要投資者借“基”入市高溫不退,發行市場的募集高潮就不會結束。目前隨著新基金的火爆發行,A股市場公募基金產品已經超過7000只,尤其在新發產品層出不窮的情況下,是買新基金還是老基金,是喜新厭舊還是堅定不移,成為困擾廣大基金投資者的一個現實問題。

孫龍表示,如果市場上能夠找到相似的基金,那麼肯定是要買老基金的。首先,新基金認購費用一般不打折,老基金認購費用一般都能打折。其次,新基金有建倉期,一般為6個月,投資者無法掌握基金的建倉進度;老基金的倉位相對透明,方便投資者自我調整倉位配置。再次,新基金一般都要鎖定3個月;老基金一般都能隨時申贖。最後,新基金沒有歷史資料可供參考;而老基金有足夠的歷史資料可供參考,有利於對基金的全面評價。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74 字。

轉載請註明: 新瓶裝舊酒 借“基”入市需防“臉盲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