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房地產最大的“金主”?
毫無疑問,是銀行。
一般來說,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分為國內貸款、利用外資、自籌資金與其他資金,佔比分別為17:0.1:32:51。
也就是說,“國內貸款”“其他資金”占房企的資金來源比例達到了68%,所謂的其他資金,指的就是銷售回款、銀行按揭款。
開發商想拿地,蓋房,高週轉,把房子順利賣出去,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銀行資金的支援。
有意思的是,恰恰是在2012-2019年這段時間,樓市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強的擴張。
尤其是2016-2018年這個階段,在棚改貨幣化安置去庫存的政策下,狹義商品房庫存待售面積從7.4億平方米下降至5.2億平方米,去化週期從27個月大幅下滑至16個月。
廣義商品房住宅庫存累計新開工-累計銷售也從28億平方米下滑至24億平方米。
這是什麼概念?
在銀行資金的支援下,樓市只用了短短3年時間,就消化掉了2億多平米的房子,原來需要整整兩年時間才能賣出去的房子,現在只需要1年多的時間就能兜售一空。
顯然,銀行給房地產輸血,房企手裡有錢,加快拿地-蓋房-賣房-再拿地的週轉速度,購房者加槓桿買房,庫存去掉的同時,房價也隨之飆升。
不過,近段時間以來,地產商最擔心的事已經發生了,樓市最大的“金主”,開始缺錢了!
這件事還要從6月份說起,據21世紀報道,當時部分大中型銀行收到了監管的視窗指導,要求銀行在9月30日前,壓縮結構性存款規模至2019年年末三分之二的水平。
什麼叫結構性存款?
一般來說,是與利率、匯率、指數波動掛鉤的衍生品,最近幾年銀行的業務競爭也挺激烈的,很多同行都用高息攬儲的手段拉存款,結構性存款就是這種產品。
根據粵開李奇霖的測算,用全國性大型銀行信貸收支表的資料粗略來看,2020年5月份,結構性存款規模是4.23萬億,2019年末結構性存款規模是3.41萬億,銀行需要壓降1.95萬億才能達到要求。
事實證明:銀行出色的完成了任務,結構性存款下降的規模,甚至遠遠超出了既定的目標。
據《上海證券報》9月23日報道,央行更新了金融機構信貸收支統計資料。截至8月末,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94202.58億元,相比7月末壓縮了7523.93億元,環比下降7%。
這是結構性存款規模自今年4月末高點之後,連續4個月的壓降結果。這一數值不僅是今年以來首次低於10萬億元,也首次低於2019年末的水平。
資料顯示,今年前4個月,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達到了12萬億的歷史新高,短短5個月時間,規模就壓到了9.4萬億。
這是個簡單的算術題,也就是說:2.6萬億從銀行手裡跑掉了!
想想看,2.6萬億就這麼沒了,銀行能不缺錢嗎?
要知道,銀行的負債有4個部分:居民和單位存款、同業負債包括同業存放、拆入以及賣出回購、債券發行和對央行負債。
結構性存款這一塊的負債減少了,為了補充現金流,保持財務的穩健性,銀行必然要從其他負債端想辦法。
比如:向同行借錢。
近段時間,同業存單發行利率持續上行,股份銀行的同業存款發行利率,甚至已經超過了1年MLF利率。
換句話說:銀行提前把2.6萬億的存款規模給壓下去了,自己尚且想辦法各方找錢,誰還能顧得上房地產呢?
打個比方:A和B是合作伙伴,A給B資金支援,B賺錢了給A分紅,現在A的資金源頭出現了問題,連帶著B的生意也沒辦法做了。
現在,房地產就面臨著這種尷尬的“負迴圈”,這也是地產商最擔心的事。
對房企來說,不怕地價高,也不怕發債利率高,更不怕降價打折,對這些仰仗現金流快速週轉的企業來說,唯一害怕的,就是抽貸、斷貸。
事實上,現在市場已經有了“風聲鶴唳”的跡象。
前幾天,天津房價下跌5000元/㎡的話題上了熱搜,根據每日經濟新聞的報道,走訪天津市場後發現,“一平米降5000元”、“2周降72萬”、“跌回4年前”已不是個例。
根據華夏時報的報道,石家莊的房價降幅似乎比天津更兇猛,當地新房價格雖然堅挺,但比起2017年10月份的高點,二手房價跌幅高達36%,大跌8000元/㎡。
在河南,房地產業商會會長閉門會召開,明確表示“打折弊大於利,不帶頭降價”。
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銀行給房地產供給的錢變少了,一時間,開發商的反應可謂是手忙腳亂。
有人降價,有人硬撐,有人要面子,有人要裡子,不管誰是降價中的“倖存者”,房地產行業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轉冷,卻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