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全球通脹已現長期存在跡象?中國與之“賽跑”仍有政策空間

由 合永順 釋出於 財經

財聯社(北京,記者 姜樊)訊,“毫不誇張地說,過去20年全球低通脹時代可能結束了。全球通脹,這個近20年幾乎已經聽不到人們談論的‘灰犀牛’,已經悄然而至。”近日舉行的“全球通脹與應對研討會暨《全球通脹與衰退》新書釋出會”上,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認為,全球的通脹可能不會像美聯儲去年認為的那樣很快回落,而是將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無法擺脫。其中,貨幣超發、原材料的供給等均是形成通脹的重要原因。多位業內專家也認為,當前全球通脹已出現了將長期存在的跡象。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表示,這次全球通脹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是貨幣原因。金融市場是吸收流動性的主要場所,但美國金融市場吸收流動性的能力接近臨界點。同時,大宗商品的超級週期可能會加大全球通脹的韌性。

“未來流動性的演進有兩種,一種是漸進回收流動性,通脹韌性有可能超乎預期;另一種前景是如果美聯儲緊縮過度,疊加財政刺激,釀成金融危機、經濟衰退。”管濤直言,與第二種結果相比,第一種結果不一定更壞。他同時認為,通貨膨脹之後迎來經濟衰退的機率不低。

對於對全球通脹將持續帶來的影響,圍繞中國如何在財政與貨幣政策上進行抉擇的問題,與會專家認為,面對全球通脹風險的不斷加劇,中國應做好應對預案並與全球通脹“賽跑”,同時用好財政貨幣政策空間,爭取在全球通脹高企之前,抓住中國經濟提振的時機。

面對通脹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上全球經濟有陷入滯脹的風險、地緣政治風險加大,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認為,這種情況下中國須實現“兩個確保”:經濟增速達到5%以上,新增GDP規模超過美國新增GDP規模。他認為,短期來看,中國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有必要的。同時,目前中美之間同期債券息差明顯收窄,加上美聯儲將開啟加息、縮表,資本外流風險對中國貨幣政策形成較大制約。今年我國的貨幣政策還是以我為主,穩字當頭,但是要增強政策的靈活性。

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表示,在關注全球通脹的過程中,我們做到了“以我為主”。這一過程中,並沒有依賴利率調整,更多的是採用了“寬信用”的方式。但他同時指出,“寬信用”能夠在短期內動用很多資源把經濟搞上去,但也應關注財政擴張對於非財政部門的擠出效應。他表示對今年穩增長的方向、決心和實現程度有信心,但同時,他也提醒說,應儘可能採取市場化的方式,使經濟結構在逆週期的過程中不過於僵化,從而能夠朝著市場的方向發展。

滕泰認為,受全球通脹的影響,預計下半年傳導至中國的可能性在加大。這意味著,有不到半年的短暫視窗期用於實施寬鬆政策,一旦通脹水平走高,下半年的政策空間就會變小。因此,他建議, 上半年在“穩投資”的同時,“穩消費”更加重要。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角色也要重新考慮,應更多地重視貨幣政策。“貨幣政策除了保持充裕之外,該降息也要儘快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