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頻關門謝客,銀行又丟一陣地,“家門口的銀行”為何被拒之門外

自從電商時代興起之後,除了實體經濟與電商經濟之間的爭論之外,還有一個備受關注的就是移動支付時代,銀行網點的關停與各種嘗試轉型了。

尤其是近段時間以來,曾經偃旗息鼓的雲閃付又開始了新的一輪對於移動支付陣地的佔領。最終結果會如何,還未嘗可知。但是銀行的轉型困境,卻是很難忽視,尤其那些曾經遍佈每個社群門口的社群銀行,為何也在走向閉門謝客的道路?

頻頻關門謝客,銀行又丟一陣地,“家門口的銀行”為何被拒之門外

社群銀行又被稱為是“家門口的銀行”,其與常規上的銀行網點還有點不一樣。這個銀行概念最早來自於西方國家,到了我國就轉變成了服務社群居民和小微企業的簡易銀行網點,是那些地方支行的一個分支機構。

最早的社群銀行試點開始於2006年,當時龍江銀行大慶分行以“小龍人”為特徵,推出了“小龍人”社群銀行品牌。後來我國的社群銀行也是經歷一段時間的瘋狂擴張時期,只不過到了2017年一路狂奔的社群銀行開始停下了腳步,並且逐漸進入了退出潮。

頻頻關門謝客,銀行又丟一陣地,“家門口的銀行”為何被拒之門外

為什麼本是為了居民帶來更多金融便利的社群銀行,反而開始進入市場被拒之門外了呢?

第一、瘋狂擴張帶來的後遺症

任何一個行業如果出現不計後果的瘋狂擴張,自然就會出現巨大的行業泡沫,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行業規律。即使是打著為民服務的社群銀行也同樣逃不開這樣的規律,因此在大量的擴張之後,這些社群銀行除了帶來了銀行網點的飽和和競爭之外,並沒有能夠發揮應有便民作用。

頻頻關門謝客,銀行又丟一陣地,“家門口的銀行”為何被拒之門外

相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還成為了一些銀行進行“跑馬圈地”的手段,自然是導致銀行之間進入了一個無序的競爭狀態。

第二、“徒有其表”的社群銀行

嚴格來說社群銀行與原本的地方支行網點應該是不一樣的,因為它們深入社群需要有更加細緻和差異化的營運策略。

然而在各路銀行的爭相擴張下,這些社群銀行往往只考慮到數量,並沒有提供更加適合社群銀行服務與產品,自然也就不受居民的待見。

頻頻關門謝客,銀行又丟一陣地,“家門口的銀行”為何被拒之門外

此外,還有一些社群銀行純粹是為了開設而開設,結果在區位的選擇上更是毫無章法,不僅僅是沒能起到服務社群作用,還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資源浪費。

第三、網上業務渠道的開通

在社群銀行最應該好好發力的時期走上了盲目擴張的道路,而作為幾乎與社群銀行同步開始發展的網際網路金融卻是一步步逐步佔據市場。在各種網上給手機充值、網上繳納水電費甚至購買理財產品的網路渠道優勢下,社群銀行原本可以仰仗的優勢也就變得蕩然無存了。

頻頻關門謝客,銀行又丟一陣地,“家門口的銀行”為何被拒之門外

當各種優勢都失去之後,銀行轉型也開始出現了新變化,各路銀行在國家要求的金融改革新要求下,選擇了“一刀切”方式直接關閉了那些沒能發揮作用的社群銀行,更是加速了社群銀行的“閉門謝客”。然而在一些方面上社群銀行固然失去了一些優勢,但是並不是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只不過需要有一個更加科學合理的轉型方向而已。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79 字。

轉載請註明: 頻頻關門謝客,銀行又丟一陣地,“家門口的銀行”為何被拒之門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