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李嘉誠”困局:泛海控股預虧30億 股價創15年新低
文/每日資本論
流動負債超千億。
“內地李嘉誠”能走出資金困局嗎?
2月1日一早,深交所向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泛海控股)發關注函表示,你公司 1 月 30 日披露《2020年度業績預告》,預計 2020 年度虧損 30 億元至 40 億元。主要原因為房地產銷售收入不及預期,部分專案出現風險事項或預計未來可回收金額減少,擬對相關資產及商譽計提減值準備,財務費用較上年增加等。深交所要求泛海控股就計提商譽減值,其他主要資產、房地產專案存貨減值準備和公允價值損失及財務費用預計增加等情況作出說明。
資本市場迅速做出反應。2月1日開盤,泛海控股股價低開低走,盤中一度下探至2.69元/股,這是自2005年12月以來,其股價的新低。截至收盤,泛海控股股價為2.78元/股,下跌5.12%,總市值144.45億元。
事實上,泛海控股的情況確實不太樂觀。雪球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財報,泛海控股的總負債高達1445億元,資產負債率為79.06%。其流動負債高達1011.38億元,短期借款157.66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達250.39億元,但貨幣資金僅188.68億元,短期償債資金缺口219.37億元。
壞訊息還不止於此。據多家媒體報道,2020年最後3個月,泛海系旗下民生信託已有多個信託專案出現延期,其中包括至信516號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至信681號中集車輛IPO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至信828號鉑首商業地產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其中,至信828號被指是“一個用關聯或盟友公司作為融資方募集資金,收購泛海自己物業的關聯自融專案”。
據不完全統計,由民生信託作為原告的訴訟糾紛或發起的執行金額就目前已達156.328億元。涉及的公司包括武漢金凰珠寶、新華聯控股、漢能集團、凱迪生態等。 根據1月14日晚泛海控股披露的旗下控股金融子公司2020年度財務資訊顯示,截至2020年底,泛海控股持有民生信託93.42%的股權,民生信託則是上市公司唯一出現業績下滑的金融子公司——2020年民生信託實現營業收入10.7億元,淨利潤2.32億元,同比降幅分別達到了107.02%和74.33%。
簡單說,泛海控股目前深陷債務危機。
泛海控股在通常一般指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成立於1988年,集團創始人盧志強也是泛海控股實控人盧志強在國內企業家赫赫有名。他的“朋友圈”包括萬達集團王健林、聯想控股柳傳志等國內知名企業大佬,而且盧志強都幫助過這兩位。早在2007年,盧志強就以控制2609億元的總市值,成為內地“市值第一人”,有人拿他比作“內地李嘉誠”。2020年5月,他以333.0億元位列新財富500富人榜第67位,2019福布斯中國慈善榜排名第5位。
迄今,“泛海系”拿下了幾乎所有金融牌照,構建起一個包含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託、期貨、租賃在內的完整金融帝國;控股了泛海控股等六家上市公司分佈於境內外;還入股聯想控股、民生銀行等39家知名上市公司、10家左右新三板掛牌公司。
不過,這幾年泛海控股的日子並不好過。雪球資料顯示,2020年三季度泛海控股營收92.29億元,同比跌44.57%,接近腰斬;淨利潤虧6.12億元,同比暴跌-124.55%;銷售淨利率大跌40.16%。
拉長時間軸不難發現,在經過2015年和2016年高速發展後,2017年泛海控股遭遇斷崖式下跌——營收同比跌54.97%,淨利潤跌7.00%。而且,其營收同比下跌一直持續到現在,淨利潤也就在2019年轉為正數。
此外,泛海控股的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逐年且大幅增長。2015年其管理費用24.21億元,2019年則高達48.95億元;財務費用2015年為11.89億元,2019年則增加至29.62億元。這兩項費用支出在5年內翻了一番。再加上其過千億的負債,泛海控股的日子應該說過得相當不容易。
泛海控股是一家老牌地產公司,涉足金融業務原本是為支撐地產業務發展。自2014年泛海控股宣佈正式轉型金融。當年泛海控股的年報裡說,要“努力將公司由房地產上市公司打造成為房地產+金融+戰略投資的綜合性業務上市公司”,要“三年打基礎,十年創大業”。2020年1月,證監會正式核准泛海控股的行業分類由房地產“換道”為金融業。
不過,泛海控股的金融業務毛利率遠遠要小於地產。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泛海控股在保險行業實現了44.10億元收入,然而這部分的營業成本卻高達43.40億元,毛利率僅為1.59%。相比之下,同期“被放棄”的房地產行業毛利率則高達51.31%。
與此同時,泛海控股部分金融業務也未能及時頂上。以信託業來說,2019年,泛海控股在信託行業的營業收入為23.44億元,同比下滑0.97%;毛利率為54.40%,同比減少6.81個百分點。
在這種情況下,2020年虧損也不是什麼多大的意外。但必須提醒一下,目前股價已跌進2元,且巨幅預虧,這就給2021年的中報和三季報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當然,股價到下半年或許也就有了天馬行空的想象。
【文章只供交流,並非投資建議,請注意投資風險。碼字不易,若您手機還有電,請幫忙點贊、轉發。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