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解碼北投“年輕態”

由 終廷花 釋出於 財經

    經過兩年半的建設,橫跨潯江兩岸的平南三橋建成通車,舉世矚目。這座由廣西北部灣投資集團(以下簡稱“北投集團”)直屬企業廣西路橋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世界最大跨徑拱橋,比預定工期提前15個月完工,跑出了“中國北投速度”,成為中國橋樑新名片。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北投集團下屬廣西工程技術研究院的年產值逆勢而上,達18億元。而1年前,這家企業還未併入北投集團時,年產值僅幾千萬元。

    短短几年時間,北投集團直屬企業廣西交科集團(以下簡稱“交科集團”)從一家兩三百人的科研單位,成長為擁有員工約1500人的高新技術企業,其中博士及在讀博士近40人、碩士500餘人、高階職稱300餘人,員工平均年齡35歲以下,名列全國省級交通科研院所(企業)前茅。

    據統計,北投集團17309名員工中,35歲以下青年員工佔61.9%。一家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有著60多年曆史的地方國有企業,始終保持著朝氣蓬勃的“年輕態”。

    給年輕人壓擔子、搭舞臺、促成長

    2020年年末,世界最大跨徑拱橋——平南三橋正式建成通車,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皆連評價道,平南三橋不僅跨徑大,在工程建設上也有多項發明專利與技術創新,是拱橋建設上的一個里程碑,是中國製造,也是廣西“智”造。

    這座主橋跨徑為575米的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由廣西路橋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承建,專案管理團隊和技術團隊的平均年齡為31歲。

    2018年,年僅28歲的楊茗欽擔任平南三橋的專案副經理,主管資訊化建設。2014年,他從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後進入廣西路橋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工作。短短几年時間,他就從現場施工技術員成長為專案管理人員。

    “資訊化屬於新事物,需要接受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較強的年輕人去執行。”廣西路橋集團總經理杜海龍說,平南三橋的資訊化管理在楊茗欽的探索下,做到了將無人機傾斜攝影測量技術、三維建模技術,VR、AR等BIM+技術最大化的整合和使用。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大學教授茲爾科·薩沃爾到施工現場參觀後感慨道,施工現場的整潔度是他在別的工地所未曾見過的,就像走進了美國的航天城一樣。

    “之前大家都在提資訊化技術,但在路橋板塊應用得較少,沒有太多可借鑑的案例,更多的要靠自己去摸索研究。”楊茗欽坦言,他被提拔為平南三橋專案副經理是領導在給他壓擔子,同時公司領導和技術骨幹在專案進展過程中會及時指導糾偏,“讓我們年輕人既能放開手腳大膽去幹,又不至於在大方向上迷失走彎路”。

    “不光是平南三橋,我們很多專案的建設團隊都是比較年輕化的。”杜海龍說,廣西路橋公司有一套完善的青年人才培養機制,比如導師帶徒制度、管理課程、專業知識的定期培訓制度以及員工交流機制。此外,在路橋建設一線,除了環境艱苦,還需要跟政府、公安、水電、消防等多個部門打交道,對年輕人意志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都會有很大的鍛鍊。而且一線能直接接觸和磨練施工技術,有利於青年員工專業能力的提升,所以往往經過幾年的鍛鍊,青年員工就能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幹或管理人員。

    北投集團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高新表示,僅2019年、2020年兩年,北投集團就有1716名應屆畢業生入職,集團要求所屬單位對青年人才要善於壓擔子,大膽使用,才能幫助他們在實踐中更快成長起來。

    敢於打破機制障礙,激發人才隊伍活力

    在北投集團下轄的24家二級企業中,不少企業在併入北投集團之前,經營效益欠佳,年輕人缺乏工作熱情和成長動力。北投集團善於以改革打破機制障礙,用創新激發人才隊伍活力。

    8年前,王龍林從吉林大學博士畢業,到廣西交通科學院(交科集團前身)參加工作。他滿懷期待來到單位,現實卻給他潑了盆冷水。

    這家地處西部的科研單位,存在用人機制僵化、薪酬分配不合理等癥結,過去事業單位那種論資排輩的現象較為明顯,年輕科研人員機會少、薪酬低使得人才流失問題較為突出。

    從2017年開始,廣西交通科學院開始了大刀闊斧的人事制度改革。當年9月,該院拿出幾十個崗位大範圍競聘人才。同時,院領導班子推出雙通道晉升機制:一條是生產管理序列,一條是技術研發序列,讓埋頭做技術的科研人員也看到了公平和希望。

    為了構建合理的薪酬分配體系,交科集團除了向江蘇交科、山西交科等國內優秀的科研院所取經外,還摸索出了自己的路子——“用生產經營反哺科研”。

    2018年,交科集團的領導班子多次向國資委申請政策,最後由上級單位北投集團拍板決定給科研人員單列工資,並把工資總體增幅爭取到5000萬元的額度。“這5000萬元是公司業務能力上升後,從創造的效益中拿出的。沒有資金,任何一個科研單位都活不下來,只有拓寬業務市場對科研進行反哺,才能讓科研人員實在地感受到待遇的提升,安心留下做科研。”交科集團黨委副書記羅靜說。

    科研工作中,無論是基礎型研究,還是應用型研究都需要長時間培育,很難快速形成產業化。為了確保公平,交科集團按照科研人員的專案數量、發表學術論文數、專案進展情況、專案本身為公司創造的榮譽等設立多項標準,並聘請第三方專業技術委員會從更客觀的角度衡量科研成果的效益。

    “專案評定標準的科學化,激發更多年輕人敢於挑戰高難度專案,發揮自己的價值。”王龍林說,一系列的有效改革使交科集團進入良性迴圈。與他剛進入單位時相比,目前公司的人員數量從兩三百人增至1500人;公司年總產值由3億多元增至30多億元;公司授權專利也從不到10項增至200多項,自2018年起還屢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而王龍林自己也成長為交科集團橋樑工程研究院副院長、高階工程師。

    如今的廣西交科,員工平均年齡30多歲,年輕化趨向使公司步入發展速度最快、發展效益最好、品牌形象最優的成長階段。這是北投集團以改革激發青年人才活力的一個縮影。

    做好思想引領,關鍵時刻彰顯青年擔當

    “疫情不散,春節崗位我們不退。”連續兩年春節,北投集團直屬企業廣路集團旗下紡織服裝設計研究所公司(以下簡稱“服裝所”)的黨團員青年都是在加班加點中度過的。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面對醫用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極其緊缺的狀況,北投集團黨委立刻作出決策,依託服裝所現有的成建制服裝生產優勢,擴線轉產防疫物資。

    “一個黨支部就是一個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服裝所黨支部書記、董事長黃道偉說,防疫物資原材料供貨難,黨員就衝鋒在前,想方設法協調供貨渠道;裝置和原材料生產週期長,中層幹部就主動請纓,前往生產廠家督促發貨,全程跟進採購工作;生產車間人手緊缺,青年團員就挺身而出,化身“裁剪工”“包裝員”“裝卸工”。

    為了保證效率,員工們三班倒,甚至連機修工都全天上班待命,累了也只能窩在車間角落裡閉目休息。為了支援生產防疫物資的一線員工,廣路集團各級黨組織分批次組織黨員利用週末時間開展“戰‘疫’黨旗紅 支部進車間”活動;各級團組織聞令而動,發揮好黨的助手和後備軍作用,號召青年團員開展“踐行雷鋒精神 服務戰‘疫’一線”志願服務活動,支援防疫物資生產。

    在全體員工的通力合作下,服裝所創造了11天建造無塵車間、3天做出1萬件隔離服、7天擴線轉產實現日產15萬隻醫用口罩的“北投速度”。

    北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朱堅和表示,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年輕的黨團員職工能挺身而出,得益於集團公司平時將黨的組織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及意識形態工作一同納入企業改革發展總體佈局,嚴格黨團員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使廣大黨團員職工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