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彭蘇平
編輯丨李勤
近兩年大舉擴張的蜂巢能源,如約遞交了IPO申請。招股書顯示,這家動力電池“黑馬”擬募資150億元,用以建設工廠、研發新品。
按照發行股份佔比25%計算,蜂巢估值已經高達600億元。
這不是一個小數目。年裝機量是蜂巢兩倍以上的中創新航,今年10月赴港上市時融資90多億元,估值大約也就615億元(如今已經跌去一半);與蜂巢相當的欣旺達,8月新一輪融資投前估值也只有230億元。
電動汽車在未來幾年會飛速增長的共識,加上蜂巢在技術、產品、產能等方面的激進佈局,共同推動了其融資規模及估值上漲。
短刀、無鈷、疊片工藝等都是這家電池新秀身上的標籤,更令人側目的則是,其2025年的規劃產能高達600GWh——僅次於現在的行業霸主寧德時代。一輛車搭載的動力電池容量平均50KWh,600GWh可供應1200萬輛汽車。
這不是說說而已。招股書披露的資訊顯示,當前蜂巢已建、在建的生產基地已有9個,遍及華東、華中、華南等多個區域。據蜂巢能源董事長、CEO楊紅新今年9月初的介紹,目前投產、在建加上已經簽約的專案,產能已有300GWh。
猛烈擴張下,蜂巢尚未盈利。據招股書,今年上半年公司虧損近9億元。相比較而言,現在規模同樣不大的中創新航,已經從2021年開始扭虧為盈,去年及今年上半年分別盈利1.1億元、5801.7萬元。
蜂巢能源經營情況,來源:招股書
以寧德時代和比亞迪旗下弗迪電池為首,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穩定梯隊,而電動汽車的超預期發展,也為中創新航、國軒高科、欣旺達等帶來了業績爆發的視窗,蜂巢顯然不想錯過這個機遇。
手握資金、訂單儲備、地方政府支援等多方資源,蜂巢算得上第二梯隊裡的佼佼者。
但僅有資源也是不夠的——大規模量產後的品控、產出與投入的效率、對上游鋰礦等資源的把握等等,都是考驗新玩家們的難題。要擠進頭部陣營,並不容易。
走出“長城系”蜂巢能源是車企佈局動力電池為數不多撐到開花結果的。
它的前身是長城汽車旗下的動力電池事業部。2018年初,長城汽車將其獨立,由長城控股全資子公司——保定瑞茂出資10億元成立了蜂巢。
長城控股是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實控的企業,他個人持股超99%。因此,魏也是蜂巢的實控人,此後幾年蜂巢多輪增資,但至上市前夕,透過長城控股和保定瑞茂,他仍持股接近40.3%。
蜂巢獨立的時間不算早。彼時,扶持中國電池企業的“白名單”政策已經接近尾聲,行業龍頭寧德時代也完成佔位,蜂巢初出茅廬,面對的就是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
但車企的背景讓蜂巢邁出了關鍵一步。同樣在2018年,長城汽車正式成立了新能源品牌尤拉,這家在新能源領域相對猶豫的民營車企,終於開始加快純電車的佈局,蜂巢也順勢壯大。
資料顯示,2019-2021年,蜂巢的營業收入分別為9.3億元、17.4億元、44.7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19.4%。其中,包括尤拉在內的“長城系”關聯交易佔比分別為99.4%、96.1%、82.7%。
蜂巢的增速已經不錯,但對比同行,它也並沒有完全攫取到新能源汽車爆發的紅利。背後的原因不難理解:背靠長城,蜂巢早期並未拿下外部客戶,規模和增速只能與曾經的母公司高度捆綁。
關聯交易過高是IPO的常見雷區,而電池行業本身也是重資產製造,單一客戶可能造成的體量不足很難支撐長久發展:成本如果攤薄不下去,只能流血經營。
2020年,蜂巢的主營業務毛利率下降到0.89%,接近冰點,就是因為當年電芯剛剛開始投產,尚未形成規模效應。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主營毛利率分別提升至3.23%、4.38%,仍然不算高。
需要指出的是,蜂巢以電池包組裝業務起步,早期並不自產電芯,這是其毛利率不高的核心原因,甚至低於以“低價打市場”著稱的中創新航,2021年中創新航主營業務毛利率都有5.5%。
這也是為什麼,蜂巢的產品單價相對較高,甚至高於強勢的行業龍頭寧德時代。招股書披露,寧德時代一直是蜂巢的供應商之一,2019年、2020年蜂巢在寧德時代的採購金額佔比分別為44%、51%,直到2021年才開始顯著降低到10%,今年上半年進一步降到5%。
蜂巢能源主營業務毛利率同行對比,來源:招股書
提升規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楊紅新在接受36氪專訪時也曾表示,“大規模製造的規律是產能每翻一倍,製造成本會下降10%-15%。”
實際上,自獨立以來,蜂巢就一直在強調自己的第三方身份,一方面對外部股東開放融資,另一方面也積極拓展外部客戶。2021年,蜂巢引入零跑、哪吒等外部品牌,後來又與吉利、小鵬、賽力斯、理想等多家車企形成供貨或定點。
與中創新航、欣旺達等電池新秀類似,蜂巢也吸引到小鵬、小米等多家下游車企的投資。
今年銷量勢頭強勁的新勢力品牌哪吒和零跑,已經成為蜂巢當前最重要的外部客戶之一。上半年,合眾新能源(哪吒母公司)、零跑汽車與蜂巢的銷售金額分別達到3.7億元、3.0億元,佔比分別為10.6%、8.6%,而“長城系”佔比已經降到53.4%。
當然,這也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公開資料顯示,去年長城汽車分別與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簽署了合作協議,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於降低蜂巢與之的關聯交易。
登頂不易這僅僅是個開始。獨立出來的蜂巢,希望衝擊行業第一陣營。600KWh的產能規劃背後,楊紅新定下的目標是:到2025年佔據全球25%的市場份額。
蜂巢的激進擴張也是有底氣的。去年年底宣佈600KWh規劃時,楊紅新曾對外表示,蜂巢收到的乘用車訂單已超400KWh,但彼時其產能僅5GWh。
招股書也公佈了蜂巢接近30個專案定點,包括吉利、東風、北汽等傳統車企,以及哪吒、合眾、小鵬、理想、嵐圖、集度等新勢力品牌,定點專案覆蓋了電芯、模組、電池包等全產品線。
作為後來者的蜂巢能源,雖然錯失了第一波發展機遇,但在技術路線、產品規劃上可以輕裝上陣,提供更新的解決方案,這是其獲得如此多車企青睞的重要基礎。
蜂巢的產品和技術亮點是無鈷、短刀和疊片,分別從原料、電芯形態和製造工藝上提升了電池效能。2020年蜂巢第一代無鈷電芯就已經量產,現在第二代產品已經在開發中,而根據規劃,未來蜂巢的電芯將全系“短刀化”,長度300mm、600mm兩種尺寸,並覆蓋1.6C-4C的超快充能力。
開啟市場並不容易。招股書顯示,蜂巢能源的研發費用率一直保持在15%以上,管理費用率則在今年上半年超過16%,顯著高於行業5.8%、4.0%的均值。
蜂巢能源研發費用率同行對比,來源:招股書
佈局無鈷電池、疊片工藝等嘗試彎道超車,激進的擴張步伐也能看出其對自身技術和定點情況的信心,但大規模量產仍需要透過層層考驗。
有電池行業從業人士告訴36氪,半路切入這個領域,會面臨團隊搭建、專利佈局、原材料儲備、製造能力等多個方面的難題。
實際上,中創新航、蜂巢能源等新晉玩家,的確在團隊、技術等方面遇到過糟心事,曾因聘用相關技術人員而被寧德時代訴訟。不過,蜂巢與寧德時代的糾紛已經以和解告終。
在原材料儲備方面,蜂巢也在加深佈局,除了自建正極材料生產線外,還投資參股了多家上游企業,包括鋰鹽、前驅體、負極材料、銅箔、電解液等核心領域。
而大規模的製造能力是外界普遍擔心的點。上述電池行業人士表示,寧德時代、比亞迪們的護城河,不是技術多麼先進,而是整個製造系統的製程管控能力,這不是單純挖幾個人、投多少億能搞定的,而是持續投入、不斷改善、花費多年時間一點點磨出來的。“能量密度、成組效率、安全性或許都不是問題,但電芯的一致性、可靠性,可能挖幾百人都不一定能行。”
蜂巢能源等一眾新玩家,乘上了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市場充分競爭的東風,但要真正邁入第一梯隊,還需越過重重關隘。
歡迎新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