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題:防疫堅持動態清零,“精準”是道必答題
新華社記者董瑞豐、徐鵬航
雖然奧密克戎毒株呈現一些新特點,我國現階段仍堅持防控措施不鬆懈。隨著北京冬奧會圓滿閉幕,多國媒體對我國堅持的“動態清零”總方針給出更積極評價。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權威專家表示,新冠病毒變異仍有不確定性,防控策略調整需謹慎論證。目前來看,我國疫情防控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要將防控影響降到最低,“精準”是道必答題。
(小標題)現階段防控措施為何不鬆懈?病毒變異仍有不確定性
全國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種的人數已超12.3億。疫苗接種率不斷提高,我國為何仍強調防控措施不鬆懈?
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說,從全球範圍看,未來疫情發展方向還不可知。世界衛生組織在報告中也指出,新冠病毒未來如何變異,仍具有高度不確定性。
從現有情況看,奧密克戎成為全球主要流行株,傳播速度變快。不過,新變異株針對不同人群的致病能力、致病後可能導致的後遺症等,人們還沒有足夠資料來確認。
“過早、倉促放鬆防控,極易喪失我國前期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梁萬年認為,堅持現行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意義主要在於:一是可以對疫情發現一起撲滅一起,最大限度地減少人群感染,減少重症和死亡。二是可以避免因發病導致的醫療資源“擠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常就醫需求。三是可以最大限度縮小疫情影響的區域,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小標題)防控成本怎麼看?抗疫效果和效益要算總賬
堅持“動態清零”,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
梁萬年認為,相比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新冠肺炎的感染人數、發病人數、重症人數和死亡人數都非常少,對於輸入的疫情,基本上都能在1至2個最長潛伏期內快速處置、快速撲滅,這表明我國疫情防控效果是好的,效率是高的。
如何評價防控的成本效益?梁萬年認為,我國的疫情防控舉措以一段時間內控制極少一部分割槽域、犧牲極少一部分人正常活動,換取了最廣大地區和民眾的正常生產生活。若僅按疫情發生地、按疫情發生時的成本來算成本效益,既不全面也不客觀。
“要將全國作為一個整體,算大的經濟賬、民生賬。”梁萬年說,“我們應該自信地看到,我國疫情防控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去年我國GDP比上年增長8.1%,高於2021年初確定的目標和外界預測,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小標題)防控影響如何降到最低?“精準”是一道必答題
嚴格的防疫措施,勢必給疫情發生地的公眾日常生活帶來一些不便。如何最大限度降低對正常生產生活的影響?
梁萬年認為,在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的前提下,如何做好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統籌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個重要命題,也是對各地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驗。
從多地精準防控的實踐看,精準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精準查明疫情的來龍去脈,是一個最重要前提。此後,要第一時間精準劃定密切接觸者,管理好可能的受感染者或傳染源,並精準劃定管控範圍,最大限度地避免“一刀切”。
“現在劃分風險區已經逐漸縮小到街道、社群甚至門樓,這就是‘逐漸精準’的過程。”梁萬年說。
同時,還要精準保障人民的生活、就醫等日常需求,使疫情防控更具溫度;精準開展臨床救治,實施“一人一策”,發揮中醫藥的作用;強調落實好“四方責任”,堅持“四早”原則,快速發現與控制疫情。
梁萬年認為,有效做到這些方面的“精準”,能夠較好地平衡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將最大限度地減少疫情防控對正常生產生活的影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