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舉足輕重的核心股票調研上,單家公募旗下基金經理“組團調研”頻頻現身。
隨著業績排名和跨年行情的來臨,原本由行業研究員主要承擔的上市公司調研,正越來越多出現基金經理的親力親為。超4000億市值的海康威視最新披露的調研紀要顯示,多家公募的旗下基金經理均為組團調研,其中一家超大型公募內部有七位基金經理同時列席,而參與調研的睿遠基金六人調研團隊中,更出現陳光明、傅鵬博、趙楓三巨頭罕見同框的現象。
調研公司最多幾位大佬同框?
年底的基金經理的工作正在搶研究員的活。
海康威視日前釋出的公告顯示,頂流公募睿遠基金一次出動六人組團調研上市公司,該基金的六人調研團中,陳光明、傅鵬博、趙楓三位基金經理中的頂流巨頭罕見同框。此外,睿遠基金的六人調研團隊中還出現了睿遠基金董事總經理、首席研究官金宇,以及目前任職睿遠基金的東證資管的前研究總監楊達治。
“一家基金內部大家都很感興趣的股票,才會一起去。”深圳一家超大型公募人士談及組團調研時表示,基本面比較白、或者體量不大的上市公司只要去個研究員就可以了,而體量比較大、基本面又需要理解的核心類股票,基金經理通常會自己去。
根據海康威視此次披露的資訊看,不僅睿遠基金出動了以三大頂流基金經理為首的六人團隊,其他同日調研該公司的公募基金也大多是組團調研。其中,頂流基金易方達當日調研名單中,同時出現了蕭楠、王元春兩位明星基金經理。
嘉實基金、匯添富基金、建信基金公司在調研海康威視上也極為上心,在嘉實基金當日的“組團調研”中,該公司共出席八人,其中七位是基金經理。匯添富基金當日出席七日參與調研,其中六位是基金經理,包括管理資金約400億的楊瑨。建信在該公司的四人調研團中,姚錦、王東傑、劉克飛三人均為基金經理,其中姚錦為建信基金的權益投資部總經理。
海康威視堪稱頂流基金眼中的核心股票。根據上市公司披露的三季報資訊顯示,截至報告期末,共有718只基金合計持有該股約641億元,其中持股較大的頂流公私募基金包括馮柳管理的高毅鄰山1號遠望基金、張坤管理的易方達藍籌精選基金、劉彥春管理的景順長城新興成長基金。
公募組團調研年底頻頻出現
基金調研上市公司大多是研究員的工作,一家公募內部出動多位基金經理組團調研一家公司,實際上非常罕見,但這也並非第一次,今年三四季度以來的基金組團調研開始頻頻現身。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就在兩個月前,中歐基金就進行了一次旗下基金經理的“組團調研”。A股上市公司鵬鼎控股9月27日披露的資訊顯示,中歐基金當日出動六人聯合調研,此六人中有四人為中歐旗下的基金經理,包括大名鼎鼎的曹名長。在東鵬飲料10月11日披露的調研紀要中,也披露了易方達基金的組團調研,包括張坤、付浩、王元春、武陽、林高榜、賈健等六位易方達旗下的基金經理。
此外,在最近股價連續大漲的東珠生態上,不少公募基金也採取了基金經理組團調研的策略。東珠生態11月10日披露的資訊顯示,華泰柏瑞基金出動了包括李曉西、張慧、沈雪峰等三位基金經理,其中李曉西還擔任華泰柏瑞基金的副總經理、張慧兼任公司投資總監。
業內人士認為,一家公司內部基金經理年底頻頻出現的組團調研,在相當程度上顯示了在基金業績排名的關鍵階段,公募基金經理更傾向於採取內部基金的抱團持股策略。
頂流基金經理調研想問啥
值得關注的是,在最新的公募基金組團調研海康威視上,基金經理調研的話題也引起市場的關注。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與新能源行業以TO B為主、白酒消費以TO C不同的是,海康威視在業務上屬於典型的To G商業模式,這意味著拉動該公司業務增長的客戶主要來自政府。根據上市公司披露的調研紀要,基金經理關注的話題主要集中在政府財政支出不高背景下,海康威視業務情況和市場狀態。
關於TO G中所面臨的問題,海康威視在回答調研提問時表示,目前看政府投資不強,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比如大量的地方政府換屆,稅收的來源也不算強勁。但市場是個整體,有人發燒就有人感冒,在這個大環境下,不會說只有一個行業不好,別的行業都沒問題,回頭看在經歷宏觀挑戰的時候,依然有做得好的企業和個體。海康威視認為,這些企業是誰?應該是那些有良好的基礎和積累的公司,這個過程換個角度想,也是大浪淘沙的過程。
“尤其對政府使用者這個群體,因為他們都是比較長期的客戶,所以升級迭代我們的產品和服務的水平,這個要求是一以貫之的。”海康威視強調,在整體市場的投入不足的情況下,政府更會把錢花在刀刃上,它對於服務提供者的選擇會更謹慎,會更綜合的考量各方面的能力。海康的綜合能力在業界最強,對我們來說這個時期是發展的機會。公司甚至可以判斷,明年後年,整體市場的集中度會更高。公司要做的就是真正的把能力成長壯大起來,紮紮實實的做好每一件具體的事情,但也不會犧牲掉毛利和賬期這些指標去換取短期的業績。
此外,基金經理在調研時還關注了存貨增長的問題。
對此,海康威視表示,總體來看公司的原材料和產成品大致的比例沒有太顯著的變化。原材料方面比較容易理解,現在的上游供應緊張問題仍然在持續,公司在手的原材料數量越多,應對原材料緊缺就更遊刃有餘。在產成品方面也有增加,海外的增加是因為運費和海運交期的不確定性,公司把產品放在自己的物流中心和分支機構,保障快速響應訂單。創新業務的產成品也有所增加,還是為了應對需求快速增加帶來的供應壓力。增加的存貨會動態消耗,根據生產能力、交期、需求的情況再做合理的調節。
(文章來源:券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