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道總有理(ID:daotmt) 作者:道總
二十多年的光陰匆匆而逝,曾經叱吒股市的巴菲特也成了耄耋老人,那場讓全球無數投資者垂涎的慈善午餐轉眼間也落下帷幕。
四月份,闊別兩年的巴菲特午餐再度舉行,與此同時,這也是最後一次舉辦。從2000年開始,巴菲特午餐共舉辦過20屆,籌集資金超3450萬美元,今年為何是最後一屆?儘管目前尚沒有確切原因,但外界對於“最後的午餐”眾說紛紜。
巴菲特高齡即將退休是其中一個關鍵原因,而根據路透社報道,伯克希爾也在計劃巴菲特離任之後,由巴菲特的兒子擔任非執行董事長。另一方面,全球的投資大環境時好時壞,就連巴菲特一向自信的好運氣也難免碰壁。
誠然,巴菲特的投資理論被不少擁躉者奉為圭臬,特別是那句“在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可如今,很多人不知道該貪婪,還是該恐懼,巴菲特的午餐也索然無味了。
01
科技投資冰火兩重天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但這兩年的投資圈對於科技領域的態度,卻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去年年末,2021年全球億萬富豪指數榜中,巴菲特赫然在列,只不過,排名位於倒數第二。股神不是沒有經歷過低谷,2019年與2020年科技股大熱的時候,一向鍾愛傳統企業的巴菲特便被外界頻頻質疑。
據悉,2019年,巴菲特的伯克希爾漲了11%,2020年只有2%,遠遠低於美股三大指數。這種情況在2021年以後終於有所好轉,截止今年2月10日,巴菲特是十大富豪中唯一一位身價增長的,財富增加76.4億美元。
回望巴菲特在去年的投資動向,穩固的傳統業務貢獻了大部分業績。伯克希爾的重倉股包括美國銀行、美國運通、可口可樂、西方石油基本都是傳統企業,巴菲特對科技股一向“敬而遠之”,曾經堅持不投特斯拉便是最好的印證。
不可否認,很長一段時間裡,巴菲特對科技的保守態度最後都能收穫意外之喜。例如,在21世紀初美股網際網路泡沫大危機的時候,美股道瓊斯、標普500相繼出現8次年度下跌,巴菲特卻能全身而退,伯克希爾的年度下跌只有4次,股價甚至在那段時間還上漲超過70%。
這兩年,網際網路再次大跳水,扎克伯格的身價一度減少了379億美元。或許不是巧合,投資圈對科技的態度轉變很明顯,除了巴菲特,去年四個季度中,橋水增持規模最大的五個企業也都是傳統消費,分別是寶潔、百事可樂、麥當勞、強生還有好士多。
有意思的是,在減持方面,橋水清倉了亞馬遜、奈飛以及甲骨文等共89只股票。而與巴菲特齊名、依靠科技股稱霸華爾街的木頭姐,曾經在2020年因為押中特斯拉,平均收益超過140%,但去年最大回撤高達65%,持有的科技股除了特斯拉,大部分跌得慘不忍睹。
從年初至今,木頭姐的ARKK下跌超20%,包括Zoom、Teladoc和Roku Inc暴跌70%。 投資圈失去科技自信力了嗎?尤其這兩年,科技股退潮是全球有目共睹的。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事實上,巴菲特手裡一直有一張科技底牌,那就是蘋果,伯克希爾持有蘋果近5.6%的股份。
資料顯示,在2021年巴菲特的投資版圖裡,蘋果的功勞首屈一指。截止去年四季度末,伯克希爾持倉蘋果股數為8.87億股,持倉市值達1575億美元,佔投資組合比例高達47.61%,同時,在2021年僅僅一年的時間內,蘋果股價飆升33%。
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第八大重倉的是比亞迪,從自2008年建倉以來,巴菲特在比亞迪的投資上已賺了32倍,比亞迪在2021年上漲38.06%。 反觀木頭姐,儘管最近的毒打數不勝數,但她依舊持續看好人工智慧、能源儲存還有基因組測序。
高瓴HHLR也繼續以科技、醫療為投資主線,大幅增持理想汽車,76只股票中科技型企業佔比超過七成。不是科技的錯,而是全球資本都不敢再輕舉妄動,畢竟試錯的成本實在太高。
02
當中概股開始自救
巴菲特對比亞迪的青睞並沒有改變整個中概股的命運。
隨著海外官方的懷疑情緒日益高漲,中概股的至暗時刻遲遲沒有迎來轉暖,在這場歷史性的寒潮裡,很多中概股似乎早已失去增長魅力,幾近腰斬,以阿里巴巴為例,回溯上一次阿里的股價高點還是在2020年10月份,截止今年3月,阿里累計損失了68.35%的市值。
2022年,中概股的困境再度加劇。三月以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分五批將40家國內企業納入“預摘牌名單”,未來預計有191家中概股即將進入退市清單。4月末,華爾街與馬雲之間的矛盾一觸即發,原因是由於阿里股價下跌,導致他們的投資嚴重受損。
但起訴馬雲,似乎意味著先前的一切都只是海外對中概股發難的一個高調開端,因為華爾街對中概股的幽怨顯然不止馬雲這一樁。
一度十分看好中國的芒格今年第一季度大幅拋售中概股,不惜浮虧40%,Daily Journal減持阿里巴巴30.206萬股,股數量降至30萬股,持倉比例由27.65%下降至15.35%。3月份,摩根大通更是接連下調28只中國科技股評級及目標價。
華爾街的態度轉變為何如此激烈?原因很簡單,中概股寒潮對他們的打擊比我們想象中要嚴重得多。畢竟就在2月份,摩根大通還堅定地站在阿里、騰訊這邊。
曾幾何時,中概股是華爾街妥妥的錢袋子。 橋水就是國內企業的忠實看好者,截止2021年年末,橋水投資組合的100大持倉中,中概股佔了16只,對拼多多、京東和阿里巴巴的增持幅度分別達到38%、33%和29%。
高瓴旗下的HHLR在第四季度對理想汽車大幅增持392萬股至500.73萬股,持有市值達1.6億美元,理想汽車甚至進入HHLR十大重倉股行列。 如今,海外屠刀高高舉起,國內企業縱然哀鴻遍野,可他們也未必能在這場混戰中獨善其身。
所幸,面對種種擠壓,中概股並沒有選擇坐以待斃,落葉歸根,回港上市的一個接著一個,港交所已有二十多家中概股迴歸。而從近一年裡的動向裡,中概股轟轟烈烈的自救措施早已拉開序幕,3月份,阿里巴巴宣佈進行股票回購,回購規模從150億美元增至250億美元,最高回購規模相當於近十分之一市值。
效仿阿里的企業不在少數,即便是沒錢也要硬湊家底。京東去年全年虧損36億元人民幣,仍宣佈30億美元的回購計劃,怪獸充電與蘑菇街對自己更狠,前者市值總共4億美元,卻拿5000萬美元回購,後者市值僅剩2300萬美元,計劃用1000萬美元回購。
誠然,中概股的一腔孤勇在短時間內是奏效的。因為鉅額回購,阿里的股價當即大漲11%,還帶動整個中概股的熱情,比如同一時間段內愛奇藝漲超24%、嗶哩嗶哩漲20%,拼多多漲近19%。
我國一直有句古話“置之死地而後生”,能不能逆風翻盤從來不是由別人說了算。
03
嗷嗷待哺的投資圈
最後的午餐人走茶涼、巴菲特退休近在眼前、全球資本市場時冷時熱……一連串的變故讓無數產業投資者六神無主。 在很多人看來,巴菲特這一生最值得稱頌的事有兩件:一是讓投資徹底產業化;二是間接創造了一個職業,繼而昇華成價值發現者。
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巴菲特與芒格聯手締造了全世界最大的投資公司,總資產超過5,000億美元,回報率高達18,261倍。除了巴菲特,華爾街也催生出不少神話,一夜暴富在這個領域似乎稀鬆平常。
1929年經濟大蕭條之前,當時的華爾街之王利弗莫爾僅用5萬美元就成功攬獲一億美金。另一個華爾街之王是蔡志勇,曾經與巴菲特不相上下,在1958年到1968年,巴菲特的投資回報率是每年平均23%,而蔡志勇的投資回報率是每年平均50%左右。
美國金融界到底有多少人?早在2017年,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資料就顯示,華爾街及全美金融行業的從業人數在當年三月首次超過了840萬人。 而如今,人卻越來越少,華爾街從去年就陷入裁員風波,總就業人數下降到18萬個。
不僅人少了,機構也關門大吉。英國《衛報》在此前的一篇報道中這樣描繪過華爾街:大街上寫著“出租”字樣的招牌隨處可見;即便是聖誕假期,各大機構葉門可羅雀;租賃活動相比一年前下降了近80%,比10月份下降了55%。
從全球範圍來看,2020年6月份,歐洲最大的銀行匯豐銀行啟動裁員3.5萬人的計劃;7月初,富國銀行裁減多達上萬名員工來削減成本開支;諮詢業巨頭埃森哲削減英美員工來控制成本;“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畢馬威在英國削減近200個工作崗位……
隨著巴菲特老驥伏櫪,全球金融投資圈的好日子似乎也跟著遲暮下去。
這也不難理解,2022年開年後僅僅三個月,股市接連動盪不已。美股道瓊斯指數和標普500雙雙跌近5%,A股上證指數跌9.8%,深證成指跌17%,僅中美股市蒸發的市值就超過5萬億美金。一向最受資本歡迎的科技股尤為慘烈,以科技公司為主的幾個指數中,美股納斯達克跌14.9%,A股創業板指數跌19.73%,科創板跌22%,港股恆生科技指數跌20%。
值此風雲莫測之際,大佬們的一舉一動顯得更為重要。眼看午餐即將散場,伯克希爾的年度股東大會無疑成了投資者眼中最後的“慰藉”,在剛剛過去的4月30日至5月1日,巴菲特的股東大會照舊在奧馬哈市舉辦。
跟午餐一樣,這也是股東大會暌違兩年後再度現世。
往年,總會有數萬人從全球各個角落湧入巴菲特的家鄉小城,擠爆當地的酒店和餐廳,只為聆聽智者的教誨。今年更不例外,來朝聖的人數空前暴漲,據當地媒體報道,在長達6個小時的投資人問答中,91歲的巴菲特、98歲的芒格回答了數十個問題。
他們卑微且虔誠地崇拜著這位老去的股神,就如同溺水的人,伸手去抓一根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