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充分釋放消費潛力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消費券購物享實惠,供應端順應市場出新品,新場景逛街帶來更加新鮮有趣的體驗……今年“五一”假期,隨著“全國消費促進月”的啟動,各地消費市場暖意融融。
銀聯資料顯示,“五一”假期的交易金額達1.91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5.5%,總量和日均數值均創同期新高,其中百貨購物的消費金額同比增速靠前,增長近兩成;全國各大城市重點商圈人流量明顯增長,北京52個重點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長近五成,多家商場實現銷售額、客流雙增長,廣州天河路商圈客流超1000萬人次,同比2019年增長超15%。
眾所周知,消費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透過設定消費季、購物節來促進居民消費,對國民經濟意義很大。消費季可以拉動內需,穩固國內經濟迴圈;同時,需求牽引供給,消費季也能促進產業升級。
先看拉動內需層面。當前,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因素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外需不振,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較為嚴峻的外部環境挑戰。另一方面,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得以凸顯,巨大的消費潛力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堅實基礎。
因此,不斷擴大規模的消費季,有利於釋放內需潛力,增強經濟韌性,暢通國內迴圈,提振發展信心。億萬消費者的“購物車”,就是中國消費升級的“基本盤”。
再看產業升級層面。消費季本身也是一次“檢閱”,是一個資訊反饋機制,可以幫助各商家“摸清”市場需求的動態變化。正像那句“人民需要什麼,我們就製造什麼”,透過對消費者需求的洞察和適配,生產者也完成了自身的策略調整與產業升級,從而更有助於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中國品牌面臨著新機遇。而以消費季為代表的擴內需行動,既向中國企業提出了更好適配國內居民新需求的產業升級挑戰,也為其提供了規模可觀的應用市場與潛在需求。推動中國品牌以需求為導向,淘汰落後產能、最佳化產業結構,主動升級產品,提供更高質量服務。對中國消費者和本土企業來說,這是一場“雙贏”。
誠然,消費火熱是好事,但在這熱度背後,也有一些需要關注的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完全結束,“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依然存在,隨著消費季的火熱,人員聚集場景增多、人員流動頻次加劇,一定程度上風險也會隨之上升。如何在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同時,保證有序全面生產和促進消費?部分消費惠民手段需要依靠移動網際網路和智慧終端協同參與,這在無形中也為消費者設立了一道“數字准入門檻”,如何確保“銀髮族”享有同等的實惠便捷?
這些問題,都需要各地和相關部門繼續擔當作為、創新治理水平,打出更精準、更細化的政策“組合拳”,促進以消費為引領的經濟良性迴圈發展,更加充分地釋放消費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