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存款產品“急剎車” 中小銀行自救發力點在哪?
近期,多家網際網路平臺都對其平臺上的網際網路存款產品進行了下架處理。據《證券日報》記者瞭解,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上主要的網際網路存款產品來自於民營銀行以及地方城商行、農商行。暫時失去網際網路平臺的“流量陣地”後,銀行做了哪些“自救”措施呢?
記者在調查後瞭解到,網際網路“吸存”渠道關閉後,中小銀行紛紛開啟“自救模式”。部分民營銀行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銀行正在發展線上自營渠道,預計未來會加大對自有渠道存款的拓展,包括使用者權益的投入和新品的上市,還有可能會對線下員工家屬和股東單位員工的存款引流。”
網際網路存款產品迎強監管
近兩年來,中小銀行尤其是民營銀行和地方城商行更加偏愛網際網路存款模式。其中,部分民營銀行的存款產品“霸屏”多家網際網路流量平臺,受到很多使用者青睞。隨著網際網路存款業務的快速發展,其風險隱患也引起監管層重視。
近日,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發表主題為《第三方網際網路平臺存款:數字金融和金融監管的一個產品案例(續)》的演講,直指第三方網際網路金融平臺銷售銀行存款產品的業務屬於“無照駕駛”的非法金融活動,應納入金融監管範圍。
實際上,這種藉助網際網路巨頭平臺流量,為客戶提供低門檻、高利率的存款產品此前就已多次被監管部門點名。2019年,監管部門便以視窗指導的形式在全國範圍內叫停靠檔計息的定期存款,並要求在2020年末之前,將相關存款產品壓縮至零。去年以來,監管層頻頻對存款業務進行調整,以限制銀行為攬儲推出創新存款產品。去年3月,央行下發《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等不規範存款的“創新”產品。
銀行業內人士指出,民營銀行開閘之時,監管層對其的定義是“專注在中小微企業、三農和社群等經濟發展薄弱環節”,核心是“服務實體經濟”。然而,大部分民營銀行隨後都進入了消費金融領域,這與監管初衷有所背離。
下架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後,首先影響的是與金融平臺合作緊密的民營銀行。由於民營銀行線下攬儲能力較差,進軍網際網路是其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途徑。限制金融平臺的流量入口,對民營銀行來說,無疑增加了存款的難度和流動性風險。
其次,受影響的還有金融平臺以及普通使用者。網際網路平臺提供存款產品的資訊展示和購買介面能夠起到很大引流作用,合作的銀行需要向金融平臺繳納可觀的通道費用。限流後,金融平臺不僅失去一大筆通道收入,也會失去使用者流量。
對使用者而言,下架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對已購買產品的使用者並無影響,仍可繼續購買新增的網際網路存款新產品;但此前沒有辦理過相關業務的使用者,就無法再辦理此項業務了。
麻袋研究院高階研究員蘇筱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民營銀行在批設之初均擁有自身業務發展的定位。從目前情況看,網際網路存款受限並沒有以出臺辦法或檔案的形式,而是透過視窗指導,具有一定的彈性空間。因此,以民營銀行為代表的中小銀行需要預判當前形勢,及時作出應對與調整,儘量避免負債端的資金阻塞傳導至資產端。
多家民營銀行開啟自救模式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多家頭部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已下架網際網路存款產品。記者開啟多個App後發現,曾佔據網際網路平臺“C位”的民營銀行存款產品目前大都已銷聲匿跡。
在網路銷售渠道被堵後,民營銀行開始另謀出路。近日,部分民營銀行透過傳送簡訊的方式向用戶推廣自營渠道。簡訊中表示,“根據監管要求,我行存款業務在部分第三方平臺額度受限,所有存款業務可下載銀行App或透過微信銀行辦理,可享高收益。”
一位已持有網際網路存款產品的使用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日收到來自民營銀行推送的資訊, 已購買相關產品的使用者可繼續購買網際網路存款產品。
一家民營銀行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各家民營銀行都在發力拓展自有渠道,透過手機銀行App、微信小程式、微信公眾號等進行導流。“未來會根據監管政策的要求,不斷完善相關業務。”該人士透露,“預計日後會加大對自有渠道存款的拓展,包括使用者權益的投入和創新產品的上市,有可能會對線下員工家屬和股東單位員工的存款引流。”
《證券日報》記者還注意到,多家民營銀行的手機銀行App、微信公眾號等官方渠道上可見到存款產品的身影。例如,在華通銀行的手機銀行App上,相關存款產品有9款,分別包括“福e存+”“福e存s”“普通存款”三個系列,利率在2.25%至4.875%區間。“福e存s”系列下設3款產品,與華通銀行在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上線的存款產品大抵相同,但支取規則不同。在手機銀行上,儲戶可提前支取部分存款,提前支取部分按活期利率計算利息。而此前的第三方平臺,僅支援提前支取全部存款。
中小銀行應拓寬“補血”渠道
伴隨網際網路存款業務的快速發展,其潛在的風險問題已引發監管層關注。近年來,監管層對此提出“強監管”要求,全面整治銀行業亂象,先後出臺一系列監管政策,無論是加強監管網際網路平臺存款業務,還是整頓結構性存款、叫停靠檔計息存款,都有利於提前遏制潛在風險。但對於攬儲能力較弱的中小銀行來說,此舉無疑會將加大攬儲壓力。
自2014年底國內首家民營銀行籌建開業以來,針對民營銀行的規範發展,監管層先後出臺多項扶持政策,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經歷6年多的探索和發展後,民營銀行普遍實現盈利,但各家民營銀行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仍面臨發展瓶頸。
在強監管、獲客難、發展業務受限的背景下,民營銀行的轉型出路在哪?
蘇筱芮表示,一方面,民營銀行“一行一店”的特徵使其天然具有網際網路基因,可長期透過網際網路渠道展業;另一方面,民營銀行的資本補充渠道遠不及大行,對攬儲仍較為倚重。蘇筱芮認為,從資本補充角度看,民營銀行需要豐富多樣化的資本來源,最佳化資本結構;從攬儲角度看,民營銀行需要強化客戶的精細化運營,後續民營銀行應居安思危,對標監管要求查漏補缺,提升流動性管理能力,增強自身獲客及運營能力,在自營渠道與第三方渠道之間保持協調與平衡。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透過增資擴股來補充資本,已成為民營銀行當前補充資本最重要的選擇。但增資擴股並非易事,受限於業務發展、股東實力等因素,現已完成增資擴股工作的民營銀行並不多見。特別是現在,一些民營銀行的小股東自身也面臨較大困難,難以拿出一大筆真金白銀用於增資擴股;即使有一些大股東實力較強,有意願多增資,但受限於30%的持股比例上限限制。因此,截至目前,真正完成增資擴股的民營銀行只有3家。
董希淼進一步表示,民營銀行補充資本的方式和渠道相對更少,面臨的困難更多。建議進一步採取針對性措施,加大對民營銀行資本補充的支援。一是對民營銀行增資擴股,除了簡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外,還應及時調整相應規定,取消對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不超過30%的約束,破除增資擴股的隱形障礙,鼓勵有實力、有意願的民營企業加大對民營銀行發展的長期持續性投入。二是適當修改相關規定,鼓勵民營銀行透過發行資本補充債券來補充資本。可將民營銀行納入發行永續債的目標銀行之中,並創新更多的資本補充工具。三是允許經營情況較好的民營銀行先行先試,在試點基礎上公開上市。透過在境內外上市,民營銀行也可及時補充資本。此外,探索實施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等,形成完善中長期激勵約束機制,促進民營銀行健康穩健可持續發展。